儿子被女同学“威胁”了,孩子必做的社交难题,父母最好别插手

乐乐聊育儿文化 2024-10-23 19:08:45

儿子最近被一个女同学“威胁”了。

我觉得这件事还蛮有代表性的,是每个孩子在寻找友谊的路上都会遇到的波折。

事情是这样的:儿子班级调换了座位,之前跟他坐同桌的女同学就被调走了。

这个女同学让儿子给她带贴纸,并威胁儿子说:如果你明天不给我带贴纸,你就不是我朋友了。

儿子第二天果然忘带了,又被女同学警告说:我再给你最后一次机会,明天必须给我带贴纸。

第三天,儿子还是没有带,他给女同学说自己没有她想要的那种贴纸,女同学说:让你妈妈买去,明天必须带来。

儿子把这些告诉我的时候,我有点生气,特别想直接告诉儿子:别跟这样的同学玩,远离她。

但职业素养马上把我拉了回来,我知道这个女同学并不是“恶意”的威胁,而是在验证换座位后的儿子,还会不会拿她当朋友。

在这个事件中,如何让儿子学会辨别朋友、维护自己、解决冲突是更有价值的事情。

01

如何理性看待

孩子遇到的友谊威胁

孩子们交朋友的本领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从幼儿园到小学三年级之前,要经历2个发展阶段:

一、3-6岁,朋友就是临时的玩伴

这个年龄段孩子选择朋友的标准是:

◆经常一起玩的

◆经常一起参加某个活动的

◆住在附近的

◆对方拥有某样东西(比如孩子喜欢的恐龙模型)

◆对方有某种特殊的技能(比如跑得非常快)

孩子们此时选择的朋友,并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好朋友,顶多就临时的玩伴。

二、5-9岁,朋友要能利己

这个年龄段孩子选择朋友的标准依然受“自我中心化”的影响,好朋友是指:

◆能够让自己感到愉快的人,比如送给孩子一个玩具。

◆能够满足自己需求的人,比如孩子想要加入游戏,一个同学主动过来邀请了他,孩子就会拿这个同学当好朋友。

友谊形成的条件是孩子的需要和对方的行为恰好契合了,你做了让我高兴的事情,满足了我的需要,那你就是我的好朋友了。

反之,你要是没有满足我的需要,让我不高兴了,你就不是我的好朋友了,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此时的孩子们刚好就处于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三年级之间,进入了更大的集体,社交意愿非常强烈。

交到朋友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由此带来的局限是:

1、孩子们宁愿和一个不那么好的同伴玩,也不愿意自己一个玩,只要这个同伴愿意和自己玩,他就是孩子的好朋友。

2、孩子们为了获得友谊,不惜采用贿赂和威胁的方式,把自己的零食、玩具、文具送给对方,只要对方能跟自己玩,或用“我不跟你做朋友了”来威胁对方。

这种威胁和贿赂其实并没有我们成人认为的那种“恶意”,只不过是孩子们在局限的认知下去尝试哪种方法最管用,最容易获得朋友。

这也就能解释威胁我儿子的那个女同学的做法了。

起初,她和我儿子是同桌,因为距离近,所以两人成为了“同桌式的好朋友”。

后来换座位了,我儿子有了新的女同桌,她可能认为自己要失去我儿子这个朋友了,所以采用了威胁式要贴纸的方法来保住友谊。

02

如何帮助孩子

应对威胁式友谊

当我们听到孩子被威胁的时候,出于保护意识,一定会急于给孩子出主意,表达我们的意见。

但我们出的主意不一定是孩子想要的,孩子会把自己原本想说的方法咽下去。

比起我们给的方法,知道孩子如何应对更重要。

一个重要的方法是: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分析问题、找到解决办法

有时候,让孩子烦恼的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事件带给孩子的难以理清的情绪,梳理好情绪再去看事件,孩子就没那么困扰了。

所以,我们需要会聊天,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我:你觉得她这么说给你带来的感受是什么呢?

儿子:我觉得她这么说让我很有压力。

我:压力?具体是什么压力呢?

儿子:嗯.....我好像说不出来

我:那我们来假设一下,如果你不带贴纸,会发生什么?

儿子:她会继续这么说。

我:你有点害怕这种说话方式对吧?

儿子:是,她这么说的时候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我:那她如果真的不做你朋友了,你会害怕吗?

儿子:我不害怕,我还有别的朋友。

我:恩,有很多朋友,是一个能够解决这种事情的好方法,那如果你带贴纸,会发生什么呢?

儿子:可是我没有她想要的那个贴纸啊,我只有恐龙贴纸,她不喜欢。

我:对,你没有她想要的贴纸,但她又非要那种,这是另一个压力,那这种情况怎么办?

儿子:我也不知道。

我:我有一个想法,你参考一下,我们是不是可以告诉她,我只有恐龙贴纸,你想要的那种我没办法拿到,你再这么说,我就生气了。

儿子:嗯......我可能说不出来(我儿子比较内向,这个话对他来说确实有难度)

我:好吧,我理解你说不出来的感觉,我们来推测一下她威胁你的动机,她为什么要这么说?

儿子:她可能是。。。想跟我做朋友?

我:是的,你的推测是正确的,我也这么认为,你们这个年龄段的小朋友会用威胁的方式来获得好朋友。现在你需要考虑的是,你是否愿意跟她继续做朋友。

儿子:我还没想好。

我:没事,你还有很多时间用来考虑,我们现在该考虑晚饭吃啥了。

谈话内容大致如此,看起来我可能有些啰嗦,且最后好像没有具体的解决办法。

但我的目的并不是解决那个女同学,而是让儿子学会从自己的感受、对方的动机、可能出现的后果3个角度来分析问题。

至于最后的解决办法,我相信后面他能自己摸索出来。

果不其然,第四天,儿子放学后告诉我,今天女同学又威胁他不做朋友了,但是这次他直接回了一句说:不做就不做!

我问儿子:对方怎么回答的?

儿子说:她说恐龙贴纸也可以。

看来对方妥协了,哈哈哈哈。

晚上回家,儿子把恐龙贴纸剪了下来,说要带给女同学。

第四天放学回家,儿子说女同学送了他一整张小猪佩奇的贴纸。

看来对方换策略了,这次是“贿赂”。

小学生的友谊,可真有意思。

总体来说,3年级之前的小朋友几乎都会用威胁/贿赂来获取友谊,我们别过度解读,判定对方是“不值得交的朋友”。

也别急于干预,把解决问题的机会留给孩子自己更好。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