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8年,诸葛亮在8月派出大量的情报人员,密切注意曹休和陆逊之间的战争。不久,曹休战败,忧愤而死,诸葛亮知道机会来了,下令积极准备北伐工作。果然,很快传来满宠接替曹休职务,曹魏从关中调来大量兵力重新部署东战线的情报。11月,诸葛亮调集大量兵力于散关,并指向包围的军事重镇陈仓。据说这次出兵之前,诸葛亮又再次向后主上了《出师表》,即后世流传的《出师表》。
不过这篇《后出师表》,不见于正史《三国志》。裴松之在《汉晋春秋》中表示,这个书表最早出现在东吴人张俨的《默记》中,因而很多人认为这篇《后出师表》绝非诸葛亮所作,应属他人托名的伪作。但问题是到底什么人会这样做呢?《后出师表》到底是不是出自诸葛亮之手呢?
诸葛亮
一、《资治通鉴》的看法
《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认为,后表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说法,最能象征诸葛亮忠贞不贰、至死不渝的精神,因而全文照录。连注解《资治通鉴》的胡三省,在考据时,也未加怀疑,而肯定其为诸葛亮的作品。不过这样的看法,多少是宋元以后,一些文人的看法。
二、内容问题上的质疑
《后出师表》也有内容上令人质疑的地方。首先,陈寿的《三国志》和南朝萧统的《昭明文选》,都收录《前出师表》,既然同是诸葛亮作品,他们却都未能收录《后出师表》,或根本不知道有这篇表文。
《前出师表》文体简洁,内容充满自信,但《后出师表》语气显得犹疑,字里行间充斥着失败的气氛,一点也不像正式给皇帝上书的口气。前后《出师表》只差1年,诸葛亮心态不应有如此巨大转变。
更令人怀疑的是其内容上有不少错误。最严重的是把赵云去世的时间弄错了。赵云是蜀汉的首席老将,他没有死,诸葛亮应该很清楚才是。据史料记载,赵云死于229年,而《后出师表》完成于228年冬天,却提及赵云去世之事,这是非常不合常理的。身为丞相把一个还活着的重要将领说成死了,岂不是天大的笑话。
赵子龙
相反地,11月间,曹魏的兰陵侯王朗去世,《后出师表》中却把它当成活人般提及,像这种内容上的严重错误是不应该发生的。
三、最有可能出自谁之手
作家柳春藩,依考据判断,这篇《后出师表》可能出自诸葛亮侄儿、诸葛瑾之子——东吴太傅诸葛恪之手。诸葛恪个性激烈,言过其实,有叔父和父亲的才华,却没有他们的豁达,而且功名心强,好大喜功。在诸葛恪掌握吴国军权后,曾经大举伐魏,受到东吴大臣及将领们的强烈反对,因此特别写了《征魏论》来反驳不赞成北伐的将领。这篇《征魏论》在文体和内容上,与《后出师表》极为相似,确有可能是诸葛恪假借名扬四海的叔父诸葛亮之名,写下此《后出师表》,以和其《征魏论》并列,给他的北伐作最有力的支持。
诸葛恪性格刚烈,好做悲壮言论,《后出师表》极有可能是他的手笔。加上这篇表文首见于东吴人张俨的收藏,更有可能了。
总而言之,《后出师表》并不是出自诸葛亮之手,应属后人的伪作,最有可能出自诸葛恪之手。
诸葛恪
怎么可能是诸葛恪写的?看看文章里怎么说孙策的,孙仲谋很大度吗?孙权就是在嫉妒孙策他也不可能让外人这样说孙策而无动于衷。诸葛恪疯了写这东西找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