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中的郑泌昌、何茂才,如何才能把必死之局破掉?

不会落水的焱燚 2024-08-22 08:42:42

浙江郑必昌、何茂才是依附于严党的地方大员,改稻为桑失败,严党、嘉靖将他们俩推出来作为替罪羊,了结了浙江大案,给天下一个交代。

郑必昌、何茂才确实是贪婪,但是浙江数十年的问题,并不是他们俩造成的,你如果在郑、何的位置上,如何才能破局?

所犯错误

总结下来,郑、何犯了三个很大的错误,导致了他们的结局。

一、听了小阁老的话,毁堤淹田。

此时郑必昌还不是浙江一把手,严世蕃因为胡宗宪不配合改稻为桑,于是想出绕开胡,找到浙江严党的依附者郑必昌、何茂才,直接釜底抽薪让他们淹了九个县,逼迫浙江进行改稻为桑。

毁堤淹田郑、何做的是分毫不差,出了事郑、何二人依然能够稳坐钓鱼台,还能借水灾捞一笔。

胡宗宪面对淹田,做了分洪,结果只淹了1.5个县。

这件事导致了胡宗宪被撤去了浙江巡抚,郑必昌成了新一任浙江巡抚。

二、整治杭州官员

改稻为桑进化版本,郑、何升了官,他们自然要将事情做成。

两个新知县是清流派来的,更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小阁老派来的高翰文,也公开反对他们的议案。

这次市、县都是中央指定的官员,都是“钦差”,浙江的本地官员是动不了的,要请圣旨 。

怎么才能将他们拿下?

郑、何思路非常高明,要将二人拉下马,不同的人策略不同。高翰文被美人计忽悠,何茂才更是大胆,要给海瑞安上通倭罪名。如果不是何茂才拖后腿、海瑞太机灵,这件事也基本上成了。

三、逼织造局买田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改稻为桑还是没有进展,郑、何压力巨大。

作为严党在浙江势力的代言人,郑何将难逃一死。

怎么破局?

老办法团结一切力量,他们拼死一搏,说服沈一石打着织造局旗号买田。

原本算盘打得很好,用中央的权威去压县里,如果成了,嘉靖丢了面子,得了里子,念在改稻为桑有功,可能还会放郑何一马,拿沈一石祭旗。

可沈一石不傻,看到形势不对,转手把买田变成送粮,以求自保,郑何功亏一篑。

折腾了半天,改稻为桑还是没有结果。

为什么郑何会落到这一步

原本浙江的两个执行人,成了浙江大案唯二被杀的人,为什么会揪住他们不放?

他们没有后台,没有人保,严党推出他们做替罪羊。

当然他们瞒着严世蕃,在浙江搞了织造局买田一事,让严嵩能够对严世蕃用人也是失望至极。

睚眦必报的严世蕃自然要整治郑、何。

郑何对信息了解不全面,是他们落下风的根本原因。

郑必昌、何茂才是地方官员,在地方上是不倒翁。但没有机会接触皇帝,得到的消息也是片面的,改稻为桑的信息,是经过小阁老传达给罗龙文,然后再传给他们,当中一些重要的信息也许就漏掉了。

郑、何没有真正的靠山,所以也得不到一手的消息,也没有机会去见阁老、小阁老,听听他们的意见。

当然郑必昌、何茂才只想依靠政策,抱住严党大腿捞钱,其余他们不考虑 。

对改稻为桑的判断,他们是错误的,这也正常,他们只会向上看,只看领导的意志,蒙蔽住了自己的双眼。

从更大的大势来看,严党倒台是必然的,只是时间而已。

郑、何两人对此判断也是有误的,只能说他们的大局观不够,也符合地方官的身份。

在严党这条船上,能下船则早下船,可郑、何两个人却没有看清这一层。

在每一步选择中,郑何都是做到了最优的选择,但是在大势面前,谁也无法阻拦严党的毁灭。

他们是否由机会破局

机会是有的,只是他们当时并没有这么做。

其实浙江明白人胡宗宪早在一开始,就明白改稻为桑是死局。在浙江大搞改稻为桑的结果,就是浙江要出反民 。

胡宗宪有做人的底限,更重要他身上肩负着抗击倭寇的重任,如果失败了,他是要被杀头的。

胡宗宪是地方官,严世蕃是中央官员,硬要把这个任务压给地方,因此两者必然产生矛盾,他们都要保住自己的利益。

郑何与胡宗宪同属于严党,如果他们紧紧保住胡的大腿,起码不会犯错。

郑必昌曾经和何茂才谈过,胡宗宪是一个聪明人,一早看破。

“我也糊涂。回头一想才明白,胡宗宪早看出朝廷在浙江改稻为桑是步死棋,这才用了苦肉计,不惜得罪阁老小阁老,为的就是金蝉脱壳。

胡宗宪和郑何都是地方官,在面对严世蕃,他们都是背锅侠,改稻为桑失败,郑何被罢了官,或者冷落了,那更好了。

其实从谭纶来到浙江,就传递了一个信号,清流要参与到严党铁板一块的浙江中来。

下面的官员肯定有私下与清流交往的,起码给自己留一条活路。

郑何处处为自己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道路,事事都不沾身,让其他人冲锋陷阵,这点和嘉靖很像。

郑何没有早一点醒悟,团结清流,紧紧追随胡宗宪,也许会早一点脱离浙江官场。但 郑何 指导思想错了 ,将自己路堵死 。

0 阅读: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