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典籍:1950年代的《中国名菜谱·第四辑》解说注解版(十七)

粤厨宝典英俊 2024-03-05 12:14:52

本文系《粤厨宝典》丛书作者潘英俊先生原创作品,旨在饮食文化及烹饪技术研究

这节开始是介绍点心制品,并以大同酒家提供的做法为始点。

这里介绍有“娥姐粉果”“鲜虾饺子”“干蒸烧卖”和“牛肉烧卖”四个品种。

不过,阅读和学习这四道点心时要注意,其做法要么背离传统,例如“娥姐粉果”,要么背离历史文化,例如“牛肉烧卖”。

传统的“娥姐粉果”应写成“娥姐粉粿”,之所以写成“粿”,是因为这种食品是用稻米制作,并且作为稻米饮食文化的象征。

而这里介绍的则是用澄麪(澄面)而作,是小麦饮食文化的路向。

它与饺子并无什么区别的了。

凑巧的是,在其“娥姐粉果”之后又有“鲜虾饺子”。

先不说这个名称背离广东饮食文化,其正字应该称“虾饺”,不习惯加个“子”字。

最主要的问题是,其外裹的皮的用料与“娥姐粉果”并无太多的差异,都是用澄麪(澄面)而作。

至于“干蒸烧卖”和“牛肉烧卖”,根本弄不清什么是“干蒸”,什么是“烧卖”。

不过,本节潘老师会给出:“什么是干蒸,什么是烧卖”的答案。

《中国名菜谱·第四辑》

正文:

名点心

广州的茶楼、酒家,不但以粤菜驰名,而所制点心亦极精巧,享有盛誉。

大同酒家的点心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出名点心师有谭鸣等人。

大同酒家

娥姐粉果①

一 . 原料

澄麺 (潘老师按:即麦淀粉)八两(潘老师按:332.5 克),猪油八两(潘老师按:约耗 二两半。332.5 克,104 克),粟粉(潘老师按:玉米淀粉)二两(潘老师按:83.2 克), 生粉(潘老师按:绿豆淀粉)二两(潘老师按:83.2 克),猪瘦肉十二两(潘老师按:499.2 克), 食盐一两二钱(潘老师按:50 克),

鲜笋片(潘老师按:按滚过后挤干水分计算) 十两(潘老师按:416 克),叉烧十两(潘老师按:83.2 克),中生虾肉十两(潘老师按:83.2 克), 蟹肉二两(潘老师按:83.2 克),水發北菰(潘老师按:水发北菇)二两(潘老师按:83.2 克), 白糖十两(潘老师按:416 克),味之素三钱(潘老师按:12.6 克),

蚝油六钱(潘老师按:25.2 克), 酱油(潘老师按:生抽,浅色酱油)一两二钱(潘老师按:50 克),胡椒粉三分(潘老师按:1.26 克),蔴 油(潘老师按:芝麻油)一钱(潘老师按:4.2 克)。

二 . 制作方法

1. 粉果皮(潘老师按:粉粿皮):

把澄麺 (潘老师按:澄面)、生粉(潘老师按:绿豆淀粉)、 粟粉(潘老师按:玉米淀粉)混合一起放在盘内。

冲入摄氏 100 度(潘老师按:“摄 氏 100 度”现在称“100 摄氏度”)的开水一斤(潘老师按:665 克),用木棍急速搅拌(潘老师按:均匀成熟粉团),(潘老师按:将熟粉团) 倒在案板上,放入猪油五钱(潘老师按:21 克),用手搓到纯滑(潘老师按:这是此食品的制作关键),

然后切成小块,每块约三钱(潘老师按:12.6 克),用手(潘老师按:将 小块搓圆并)按扁,再以擀麺杖(潘老师按:擀面杖)擀成圆薄饼,(潘老师按:再)用手捏成窝形,便成粉 果皮(潘老师按:粉粿 皮)。

2. 粉果馅(潘老师按:粉粿馅):

将瘦猪肉、鲜虾肉、鲜笋片、叉烧、北菰(潘老师按:北菇)、蟹肉等都切成与小指甲大小的片(潘老师按:俗称“指甲片),再用湿马蹄粉(潘老师按:湿荸荠粉,原料表中无列)拌匀。

锅(潘老师按:镬)用旺火烧红,放入猪油五钱(潘老师按:21克),先把笋片炒约二分钟到出。

再将锅(潘老师按:镬)烧红,放入猪油约八两(潘老师按:332.5克),待烧至油将滚(潘老师按:沸腾)时,放入猪瘦肉、生虾肉稍炸至微熟,倒在笊篱上,滤(潘老师按:沥)去油和水。

再(潘老师按:将猪瘦肉、生虾肉)在放回旺火锅(潘老师按:镬)中,加入味之素、酱油(潘老师按:生抽,浅色酱油)、蔴油(潘老师按:芝麻油)、精盐八钱(潘老师按:33.6克)等,并将已炒好的笋片放入一起炒匀,变成粉果馅(潘老师按:粉粿馅)。

3.蒸粉果(潘老师按:蒸粉粿):

用粉果皮(潘老师按:粉粿皮)一张包上粉果馅(潘老师按:粉粿馅)六钱(潘老师按:25.2克)。

粉果(潘老师按:粉粿)要做成榄核形(潘老师按:图28),以摇动整只粉果(潘老师按:粉粿)时,能听见内中馅的的摇动声为合格。

为了使它(潘老师按:粉粿)美观,包馅时可把香菜叶(潘老师按:芫荽叶)和蟹黄加在馅的上面,则(潘老师按:粉粿)蒸熟后(潘老师按:粉粿)外皮便红绿相衬。

粉果(潘老师按:粉粿)包好馅后摆入抹上一层油的蒸笼内,用猛火蒸五分钟便熟(潘老师按:蒸时一定要用猛火,否则粉粿皮的质感会变霉而不爽脆)。

4.剪粉果(潘老师按:剪粉粿):粉果(潘老师按:粉粿)也可用油半煎半炸,叫做剪粉果(潘老师按:剪粉粿),配以上汤同吃,别具风味。

潘老师按:

原注①:

粉果是广东民间的一种大众化食品,农村中在节日都有制作此种食品的习惯。

在五十多年前,广州市“茶香室”,茶楼主人黄老楂的妻子名亚蛾(潘老师按:阿蛾),以上等馅料,制出粉果出售,大受群众推崇,“娥姐粉果”就此成名。迨后名师均皆仿制,辗转相传,成为名点。

现在大同酒家谭鸣点心师所制粉果,馅料配制得宜,式样特别精巧。粉果的馅料要水分少,不打芡;粉果制好后,将其摇动时,索索有声,方为合格,如果馅中水分大(潘老师按:多)会使果皮(潘老师按:容易)破烂,食时發(潘老师按:发)粘。

粉果的外形如半个橄榄核状,两端尖中间粗。制作时馅上放香菜(潘老师按:芫荽)叶一块,蟹黄少许,蒸熟时映出翠绿与金黄的颜色,就更加美观悦目。吃起来甘香爽甜,清而不腻。

新注:广州是稻米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而另一个发源地则是江浙一带。

与江浙地区的稻米文化是以糯米为食材不同,广州则是以粳米作为食材。

传说“五羊献穗”就是五彩仙人驾五羊献上粳米的种子并教授种植方法,自始让广州再延伸至整个岭南地区拉开了稻米文化的帷幕,与中华后来的小麦文化分庭抗礼。

以稻米作食材的制品有什么呢?

文字给我们提供的研究的资料,最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有“粿”和“粄”。

“粄”自晋代在广东罗浮山修行炼丹、著书讲学的道教理论家的葛洪(283—363年)大师在《要用字苑》记有“粄”字并解释“(粄)布满反,餈类也”之后,南北朝时期的《玉篇》、北宋时期的《广䪨》及清代的《渊鉴类函》都将此字收录并作解释。

《玉篇·米部》云:“粄,米饼”,

《广韵·缓韵》云:“粄,屑米饼也”,

《渊鉴类函》云:“粄,即䉽又䬳。案六朝人呼饼为䬳”。

按现在粤东地区农村仍有这种叫“粄”的食品去看,“粄”是指将稻米(潘老师按:粳米及籼米)磨成浆再蒸制成的食品。

“粿”字起源不详,北宋时期的《广韵》《集韵》均云:“粿,古火切,音果。净米也。又米食也”,《博雅》则云:“粿,糏也”。

按现在粤东、粤丁地区仍有这种叫“粿”的食品去看,“粿”是指稻米(潘老师按:粳米及籼米)磨成浆作裹皮镶入馅料的食品。

“粄”与“粿”的变革,始自现在称为“粘米”的籼米在岭南地区广为种植之后,“粘米”实质是“占米”的俗写,占米因源于占城(潘老师按:今越南管辖)得名,后正名为“籼米”。

籼米与糯米及粳米最大的区别在于成饭后没有太多的粘性,饭粒相对较为紧实、韧弹。用之做“粄”或“粿”,会带来较为艮韧的质感。

需要指出的是,广州毕竟是稻米文化的发源地,民间食品自然离不开“粄”与“粿”的食品。

笔者在研究粤菜烹饪的多年,总结了粤菜烹饪历史有一共同特点,就是无时无刻都围绕地如何确保食品具有爽、脆、嫩、滑、弹等良性质感而制作食品。

随后的“粿”正是遵循这个原则而行!

要如何让具有粘性的稻米呈现爽、脆的质感呢?

用粘性最弱的籼米制作自然是正途。

继续沿用滚水渌米浆成团再搋擦的办法也是正途。

但最为人所不知的撒手锏,是在渌熟的籼米团中加入晒米饭粉。

所谓晒米饭粉是将籼米加水煮成饭,在炽热阳光下晒干,再磨成碎屑。

其性质与滚水渌米浆的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预熟。

有所不同的是,由于晒饭粉经过阳光曝晒,会带有阳光曝晒所形成的焦香气。

因此,广州的“粿”陡然变得更有特色、更受喜爱,为“食在广州”增添不少光华。

传说因广州的“粿”捏成月眉形,故以嫦娥为名,叫做“娥姐粉粿”。

续后的故事则扯上清代首富,怡和行商号老板伍秉鉴。

伍秉鉴酷爱吃虾,其家厨为其特制了一款“虾饺”。

该“虾饺”不是用普通的麪粉(潘老师按:面粉)作皮包裹,而是用麪粉(潘老师按:面粉)澄洗后所得的澄麪(潘老师按:澄面)作皮包裹。

与市面所见的饺子形成另类的风格。

清末民初时,伍秉鉴的后人在广州河南(潘老师按:海珠区)伍凤乡开了家叫“怡珍”的茶楼,将祖辈酷爱的美食供诸同好,其中就包括“虾饺”。

实际上,从食品的角度,“虾饺”与“粉粿”的性质相同,制作技法最大的吸引力是“虾饺皮”易造型且耐放,使制作“粉粿”的技师纷纷仿学。

大概是这个,《中国名菜谱·第四辑》所介绍“娥姐粉果”,就是采用“虾饺皮”而制作,丝毫没有一丁的稻米成分,取名“娥姐粉果”而不称“娥姐粉粿”也正是这个原因。

这种取巧,实际正在动摇具有岭南特色的非物质文化的稻米文化的根本,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

鲜虾饺子

一.饺皮制法

(一)原料

澄麺(潘老师按:澄面)一斤(潘老师按:665克),精盐二钱(潘老师按:8.4克),猪油五钱(潘老师按:21克)。

(二)制作方法

澄麺(潘老师按:澄面)过箩,除去团粒,盛入瓦盆内,放入精盐二钱(潘老师按:8.4克),再冲入摄氏100度的沸水一斤八两(潘老师按:997.5克)。

水要一次冲(潘老师按:撞)入,否则做好饺子会裂开和破烂。用木棍急速搅拌(潘老师按:把澄面搅拌成团)。

然后将瓦盆连同澄麺(潘老师按:澄面)复(潘老师按:覆)在案板上,焗约十分钟,使澄麺(潘老师按:澄面)吸入水分。

取出(潘老师按:澄面团)用手(潘老师按:在案板上)擦透(潘老师按:要擦至软滑),再加入猪油搓匀便成饺皮(潘老师按:虾饺皮)。

二.饺馅制法

(一)原料

生虾肉八两(潘老师按:332.5克),肥猪肉四两(潘老师按:166.4克),鲜笋肉(潘老师按:按挤干水分计算)四两(潘老师按:(潘老师按:虾饺皮)),精盐三钱(潘老师按:12.6克),白糖五钱(潘老师按:21克),酱油(潘老师按:生抽,浅色酱油)四钱(潘老师按:16.8克),味之素一钱(潘老师按:4.2克),芝麻油一钱(潘老师按:4.2克),猪油二两(潘老师按:83.2克),胡椒粉一分(潘老师按:0.42克)。

(二)制作方法

1.将鲜笋肉切丝,再切成二分(潘老师按:0.7厘米)长的段,用沸水泡过,压平(潘老师按:“压平”疑为“压干”之误)水分。肥猪肉蒸熟,切成细粒(潘老师按:与糯米粒大)。

2.将鲜虾肉洗净,用洁净布吸干水分,放在盆内加入精盐,搅至起胶(潘老师按:约搅二分钟)。

然后放入鲜笋丝、肥猪肉粒、酱油(潘老师按:生抽,浅色酱油)、白糖、味之素、猪油等搅匀(潘老师按:约搅一分钟),再加入芝麻油、胡椒粉拌匀,用盆盛装,放入冰箱内冷藏约三十分钟,便成虾饺馅。

三.虾饺

将饺皮(潘老师按:虾饺皮)分成小块,每块重二钱五分(潘老师按:10.5克),用刀(潘老师按:蘸些花生油或猪油使刀腻滑,不至黏着澄麺皮)压成,直径一寸(潘老师按:3.3厘米)长的薄椭圆形的皮。

然后在皮中拨入三钱(潘老师按:12.6克)馅。再将皮的两端捏合成弯梳状(潘老师按:或鸡冠状)。

所以此饺亦称为弯梳饺和鸡冠。

捏好后摆入用油薄薄擦过的蒸笼上,用旺火蒸五分钟即成。

蒸熟后皮薄而透明,现出嫣红色的馅内虾肉,很美观。

潘老师按:

新注1:“鲜虾饺子”实际是广州著名点心“虾饺”。

新注2:如果留心对比,前文介绍的“娥姐粉果”与“鲜虾饺子(潘老师按:虾饺)”的裹皮都是用澄麺(潘老师按:澄面)配制。所以说“娥姐粉果”不写成“娥姐粉粿”有取巧之嫌,就好像刚改革开放时,有塑胶做的“像牙筷子”以充“象牙筷子”的弄虚作假的经营模式同出一辙。

事实上,也难怪制作“粉粿”的技师不改用澄麺(潘老师按:澄面)。

因为使澄麺(潘老师按:澄面)配方简单、操作简便、容易造型且质感稳定,尤其是质感稳定一项来说,尽管澄麺皮(潘老师按:澄面)也怕蒸制时的倒汗水,但比之稻米制的“粉粿皮”算是忽略不计,它甚不用过多考虑馅料含水的问题。

干蒸烧卖

一.烧卖皮制法

(一)原料

麺粉(潘老师按:面粉)四两(潘老师按:166.4克),鸡蛋十一只,碱水一钱半(潘老师按:6.3克),麦淀粉(潘老师按:澄麺)八两(潘老师按:实耗一两。332.5克,实耗41.6克)。

(二)制作方法

1.将麺粉(潘老师按:面粉)过箩,除去团粒(潘老师按:筛在案板上堆成窝形)。

将鸡蛋打破搅匀和碱水放入(潘老师按:堆成窝形的)麺(潘老师按:面)里,用手(潘老师按:将麺粉与鸡蛋、碱水)和匀,揉至软滑成团。

然后(潘老师按:将麺团)切(潘老师按:“切”疑为“搓”字之误)成长条,用手(潘老师按:再将长条均匀)搓圆,切(潘老师按:“切”疑为“揪”字之误)成小块(潘老师按:约一百四十块),再用擀面杖(潘老师按:将小块)擀成直径约一寸二分(潘老师按:4厘米)的圆皮。

烧卖是有面皮半包裹的

二.烧卖馅制法

(一)原料

瘦猪肉一斤八两(潘老师按:997.5克),鲜虾肉一斤八两(潘老师按:997.5克),水發北菰(潘老师按:水发北菇)二两(潘老师按:83.2克),精盐九钱(潘老师按:37.8克),白糖一两五钱(潘老师按:62.4克),味之素三钱(潘老师按:12.6克),酱油(潘老师按:生抽,浅色酱油)一两二钱(潘老师按:50克),蔴油(潘老师按:芝麻油)五分(潘老师按:2.1克),胡椒粉三分(潘老师按:1.26克)。

(二)制作方法

1.将鲜虾肉洗净,用洁白布吸去水分,放在盘内,加入精盐九钱(潘老师按:37.8克),搅至起胶(潘老师按:约搅两分钟)。

2.把瘦猪肉与以冬菰(潘老师按:冬菇)都切成碎粒(潘老师按:如米粒大小,若剁烂或用绞肉机绞烂,则不爽滑),加入虾胶内,并加入酱油(潘老师按:生抽,浅色酱油)、白糖,味之素等再搅拌三分钟。

最后加入麻油(潘老师按:芝麻油)、胡椒粉拌匀,便成烧卖馅。

三.干蒸烧卖

将烧卖皮放在左掌前端近手指处,用竹片把馅(潘老师按:约四钱)拨在皮内,随将手(潘老师按:左掌)拢合使(潘老师按:烧卖皮与烧卖馅拢合)成圆形,(潘老师按:但烧卖皮)上端仍露出肉馅。

然后用竹片把烧卖(潘老师按:漏“皮上端”)中的肉馅压平(潘老师按:如图29),使其(潘老师按:烧卖坯形)整齐,(潘老师按:然后把烧卖坯)放在已塗(潘老师按:涂)过生油(潘老师按:“生油”是“花生油”的简称)的蒸笼内,用旺火蒸五分钟即成。

潘老师按:

新注:关于“干蒸烧卖”的名称,“干蒸”是这种食品的致熟方法,“烧卖”则是这种食品的名字。

“烧卖”是广州人的写法,其他地方的人会写成“肖米”“稍麦”“稍梅”“烧梅”等,并不统一。

从各地用名来看,都是近音取字,并不显示真正意义。

为什么这种食品全国几乎普及,都没有写出显示真正意义的名字呢?

笔者在编写《粤厨宝典·点心篇》时有观点认为是这种食品源于“馄饨”。

“馄饨”是古人用于冬至时祭祀的食品之一,馅料是被裹皮全包围,代表天地混沌。

而“烧卖”也是古人用于冬至时祭祀的食品,馅料被裹皮半包围,代表天地初开,故名“稍(潘老师按:)”。

“(潘老师按:)”是张开的意思。

为此,古人将“馄饨皮”是制成方形,而将“烧卖皮”是制成圆形,予以寓意。

在编写完《粤厨宝典·点心篇》之后的近十年间,笔者对于“烧卖”的正字念念不忘,

自从查阅清代《渊鉴类函·食物·馒头·橐驼脐》的“橐驼脐”的解释:

“ 正字通馒开首者曰橐驼脐,吴下呼餲,读作,诈言熟食之肥也。”

恍然大悟,

又得出新的观点,

“烧卖”实际就是古人所称的“橐驼脐”,是作为祭祀食品之一的“馒头”属下,

按《渊鉴类函·食物·馒头》内文“三国志曰:诸葛亮平蛮回至泸水,风浪横起,兵不能渡,回报亮。亮问,孟获曰:泸水源猖神为祸国人,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并黑牛白羊祭之,自然浪平静境内丰熟。亮曰:我今班师安可妄杀,吾自有见。遂命行厨宰牛马和麪(潘老师按:面)为剂,塑成假人头,眉目皆具,内以牛羊肉代之,为言馒头,奠泸水岸上。孔明祭之,祭罢,雲(潘老师按:云)收雾捲、波浪平息,军获渡焉”的解释,作为祭祀食品的“馒头”是有肉馅。

如果按着“馒”的读音去理解,不禁发现,“烧卖”乃至“肖米”“稍麦”“稍梅”“烧梅”,都是就着“小馒”这个发音转译而来。

也就是说,“烧卖”本来是围绕在作为祭祀食品的“大馒头”周围的“小馒头”,后来“小馒头”也成为餐桌上的食品并成为广州的点心。

牛肉烧卖

一.原料

牛肉一斤(潘老师按:665克),肥猪肉二两(潘老师按:83.2克),荸荠粉(潘老师按:马蹄粉)二两(潘老师按:83.2克),精盐三钱(潘老师按:12.6克),植物油二两(潘老师按:83.2克),

白糖六钱(潘老师按:25.2克),酱油(潘老师按:生抽,浅色酱油)一两(潘老师按:41.6克),味之素一钱(潘老师按:4.2克),

蚝油三钱(潘老师按:12.6克),料酒二钱(潘老师按:8.4克),生姜(潘老师按:取汁用)三钱(潘老师按:12.6克),果皮末一钱(潘老师按:4.2克),

大头菜二两(潘老师按:83.2克),香菜(潘老师按:芫荽)二两(潘老师按:83.2克),芝麻油二钱(潘老师按:8.4克),碱水一钱五分(潘老师按:6.3克),胡椒粉二分(潘老师按:0.84克)。

这里介绍的没有面皮包裹,正名应称“干蒸牛肉”,点心单上称“山竹牛肉球”

二.制作方法

1.将牛肉切片(使其易剁烂无韧性),再剁烂。

肥猪肉亦剁烂。

2.大头菜剁成碎末后,用冷水浸约一小时,以减少(潘老师按:降低)它(潘老师按:大头菜)的咸味,取出压(潘老师按:挤)干水分。

3.将剁烂的牛肉放在盆内,加入碱水,用手搅挞,使其起胶,后加入精盐和冷水二两(潘老师按:83.2克),再搅挞约二分钟,

再放入姜汁、料酒、白糖、酱油(潘老师按:生抽,浅色酱油)、味之素、蚝油拌匀,然后把冷水二两(潘老师按:83.2克)同荸荠粉(潘老师按:马蹄粉)调稀,加入再搅。

如此时发觉(潘老师按:牛肉)胶质大,可加多冷水二两(潘老师按:83.2克)。

最后把大头菜、果皮末、植物油、香菜(潘老师按:芫荽)、芝麻油、胡椒粉、肥猪肉等加入,再搅挞二分钟即成。

随即将它(潘老师按:馅料)做(潘老师按:挤)成肉丸,盛入小碟,放入蒸笼内,用旺火蒸约七分钟便熟。

4.注意事项:

(1)牛肉要将筋膜除净。使它减去(潘老师按:降低)韧性,要将油脂清除,以减去(潘老师按:降低)羶味(潘老师按:臊味)。

(2)做馅时,要先加碱水、清水和精盐,用力搅挞,使其生胶(潘老师按:有黏性)方能爽滑。清水要注意加入份量,如果牛肉胶大,可加入五六两(潘老师按:208克~249.6克),一般牛肉可加入四两(潘老师按:166.4克),水分不够时,(潘老师按:制品)蒸熟后就不爽滑。

(3)做馅时,加入肥猪肉与生油(潘老师按:花生油。配方上说是植物油)不得过早,否则(潘老师按:制品)会松散,蒸熟后不能成团。

潘老师按:

新注1:一直以来,笔者都觉得蹊跷,现在的点心师怎么竟然会将“干蒸牛肉”讹写成“牛肉烧卖”的了,其始作俑者的错误极有可能是出版这本书。

为了更清晰地纠正“干蒸牛肉”讹写成“牛肉烧卖”的问题,先了解“干蒸烧卖”的含义。

“干蒸”是致熟方法,“烧卖”是这种食品的名称。“干蒸烧卖”就是用干蒸的方法致熟用裹皮半包围馅料的食品的方法。

因此,“烧卖”的明显特征就是这种食品必须有裹皮并半包围着馅料。

理解清楚这一点,《中国名菜谱·第四辑·名点心》介绍的“牛肉烧卖”就不符合“烧卖”的定义,仅能称作“干蒸牛肉”。

实际上,《中国名菜谱·第四辑·名点心·牛肉烧卖》的做法是“将牛肉馅做成肉盛入小碟”,牛肉馅蒸熟后往往会粘着小碟,后来的点心师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在小碟上垫入腐竹皮,因此将这种食品命名为“山竹牛肉”或“山竹牛肉球”。

在广州茶楼的点心单上,也的确有“牛肉烧卖”这种点心,其做法及造型与“干蒸烧卖”的做法及造型相同,不同之处是将猪肉馅换成牛肉馅。

待续……

粤厨宝典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