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四大名著,《西游记》乃是其中留给人们印象最深刻的一部作品,作者吴承恩选取玄奘法师西游的故事,采用神话为主要题材,让从东土大唐到大雷音寺的取经之路上充满妖魔鬼怪,在一个人神鬼相结合的全新世界观中进行故事讲述。
看起来师徒四人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经历千难万险之后取得真经,殊不知这是一场天庭与西天佛祖之间的合作,背后更是牵扯到权力的掌握和组织的运行,所以这条道路上的每一次经历甚至是每一个场景都经过细心巧妙的安排。
在黑风山一难之中,孙悟空因为在金池长老面前卖弄锦斓袈裟而被黑熊怪偷走,最终观音菩萨前来救场问题才算解决,在此期间,金池长老作为一介凡人,只是对袈裟有些小想法,最终却赔上了自己的性命,为什么他必须死?看看寺庙的名字就知道了。
金池长老存在的必要性在小说《西游记》所建立的世界观中,凡人是最低阶的一个,上有神仙妖怪,下有幽冥地府,各自都神通广大,虽不能通天彻地来去自如,但也能占据一方独享安乐,唯独凡人不同,不仅没有法术傍身,甚至彼此之间还争斗不断。
对于小说本身而言,以金池长老为首的凡人必须存在,他们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并不下于天上神仙。
全书对凡人的描写很多,在开篇第一回事,就出现了一位十分重要的凡人,樵夫,是他告诉孙悟空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正是在凡人的指点下,孙悟空才能找到菩提祖师所在并学得一身本领。
除此之外,《西游记》中还出现了许多特殊的凡人,第一类是王公大臣及其亲属,他们是凡人之中的特权阶级,无论是大唐皇帝李世民,还是后来西天路上所到达的国家,对国王的描写较多,其目的是为了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性,在立场方面也有好有坏。
第二类则是农牧民,手工业者以及商人,这是西游记中相对而言的底层人物,他们不但没有特权,也没有强大的法律,小说中的这一类人是广大民众的代表,渔夫和樵夫形象在西游记中多次出现,这主要体现了作者寄情于山水的高洁理想。
这一类人大多相貌普通,在普通的职业上有着自己最普通的生活方式,性格之中往往伴随怯懦和以貌取人,当然也可以理解为肉眼凡胎,商人这一角色在西游记中大多数都为好人,他们努力致富,善才广布,是作者同情的对象。
当然,反面角色也大都出现在这一类人中,如害得唐僧无家可归的刘洪,唐僧刚收服孙悟空时遇到的六个强盗等,作者在言语上虽然进行谴责,但并不仇视他们,而是把佛家作为普渡的对象。
第三类则是和尚道士,金池长老自然也在其中,这一类人是最有机会脱离凡人位列仙班的存在,他们通过修炼已经基本做到了脱胎换骨,以金池长老为代表的诸多和尚和道士,并没有被塑造成单一的形象,而是更加丰富和充实。
按正常情况来说,金池长老这一类和尚,应该是修身养性之人,无欲无为且大慈大悲,但西游记中对他的描写却并不是如此,金池长老被塑造成为一个负面角色,不仅是他,连寺庙中的多位僧众也是站在了反面的立场。
唐僧虽然也算和尚,但却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从故事发展角度来看,他在取经之前一直是凡人之躯,但又有特殊之处,因为是如来佛祖的徒弟转世,所以在肉体上是长生不老的状态在,在精神上修行极高,相比于普通的和尚,唐僧已经做到了看破红尘。
但在未修成正果之前始终是凡人之躯,所以唐僧也拥有人性之中普遍存在的弱点,虽然不畏艰险,志存高远,但为人也十分迂腐,不懂得变通,甚至不听他人劝告。
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了唐僧师徒和金池长老之间的一系列事情,同为凡人,金池长老或许也没有想到,自己竟然会因为一件袈裟而命丧当场。
袈裟惹的祸当时唐僧刚刚收下孙悟空为徒,二人沿途赶路,一直到天色已晚才来到一处寺庙之前请求借宿,金池长老得知是东土大唐高僧来到此地,迅速出来迎接,态度谦卑,行为上符合一个佛家子弟,但后续事情发展的方向却让人意想不到。
从寺庙中僧众招待唐僧的器具来看,处处都透露着奢华昂贵,无论是出于客气还是果真如此,唐僧都对这里的陈设和用具赞不绝口,金池长老对此也很是受用,后来便聊到了是否有宝物的话题,唐僧尚且比较低调,但孙悟空却不允许丢了面子。
很快就对金池长老透露了锦斓袈裟的事情,后者一听是袈裟,当场发笑称“若要比别的尚不敢夸口,但要说袈裟,活了二百多年的金池长老却是攒了一屋子”,如此一调侃,孙悟空就更加不服气,当即就拿出师父的宝贝袈裟相比较。
酷爱袈裟收藏的金池长老很快被这个宝贝所折服,一番研究之后,还向唐僧师徒二人提出要借去一宿,仔细查看,毕竟二人在此借宿,所以没有拒绝,金池长老彻夜观赏之时就动了歪心思,想把袈裟占为己有。
在同院和尚广智的建议之下,金池长老决定趁二人睡觉之时,放火烧禅房,此计虽然阴险毒辣,但他们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性问题,那就是孙悟空和唐僧都不是凡人,尤其是孙悟空,昔日大闹天宫在八卦炉中都不曾被烧死,如今区区凡人,又怎么能对他构成威胁。
恰巧此时孙悟空又听到了二人的阴谋,于是决定将计就计,上天找广目天王借来了避火罩,在二人放火之时,施法护住唐僧,最终一场大祸结束之后,唐僧平安无事,整个寺院却化为灰烬,待众生寻找金池长老时,却已经不见踪迹。
最终通过僧众得知,金池长老已经被大火烧死,尸骨无存,最后也是落得个人财两空的下场,因为他到死都没能得到宝贝袈裟,反而是被黑熊精趁乱偷走。这样的结局不免有些令人匪夷所思。
整部《西游记》中似乎都在对和尚进行有意无意地贬低,后续的乌鸡国一难中,和尚被冤枉被偷宝之贼,不仅庙宇被拆除,和尚也都被关进大牢之中,到了车迟国,所有和尚都被抓去做苦力,生活遭遇惨不忍睹。
到了玉华洲这样更接近灵山的地方,和尚依然十分悲惨,一直被国王驱赶,毫无立足之地,但这样的情况最终都被孙悟空所解决,和尚的地位也得到了提高,既然后续结局如此,为何同为和尚的金池长老却走向了死亡?
此人仅是对袈裟有非分之想,甚至还未曾实施偷盗,结局却不如一个偷走袈裟的黑熊精,这其中的原因,还要从寺院的名字说起。
名字中所蕴藏的祸患西游记中的取名艺术不得不引起人重视,任何一个角色的名字都在不经意间推动剧情的发展,金池长老所在的寺院也不例外,这里名叫“观音禅院”,以观音为名号所建立的寺院,既然发生了盗窃之事,金池长老作为始作俑者,自然难逃其咎。
另外,以观音为名号的佛门重地,金池长老的各种做法都与佛门规定相悖,首先是各方面的奢侈攀比,从一开始所使用的器具,到后来的宝物竞争,都是佛门最大的忌讳,后来甚至因为贪念而起了杀心,更是佛门所不允许的。
其次,金池长老作为佛门弟子却与妖怪黑熊精交好,而且从后续的剧情发展可以看出,坚持长老还与蛇精交情甚厚,并从他处学习到了延年益寿的歪门邪道,所以才能活到270多岁,而在红尘未脱的情况下,要达到这样的年龄高度,就必须借助外力。
言下之意,金池长老在唐僧到来之前,为了增加自己的寿命已经做了许多伤天害理之事,堪称佛门之中的毒瘤,如若不将其处死,佛教将难以服众。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一点,“金池长老的死亡,是取经之路的必要安排”,通过此前势力的对比就可以看出,在孙悟空刚出花果山之时,有六个盗贼因他而死,从其人的名字来看,分明是帮孙悟空断了六根,佛门之中只有六根清净,方能修成正果。
如今唐僧也该有同样的经历,金池长老虽然不是唐僧所杀,但此人却是因他而死,目的就是为了让唐僧断绝贪,嗔,痴这佛教三大禁忌,而“观音禅院”这一名称,意在说明此为观音菩萨安排,所以金池长老之死也是对剧情的推动。
由此可见,西游记故事的设定环环相扣,每一个场所乃至每一个小角色的生老病死,都在推动剧情的发展,金池长老也是如此,他的死亡对取经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生伟,.理想化认知模型下《西游记》中的“凡人”孙悟空[J].芒种,2024,(04):3.
[2]赵延花,高尚,.论《西游记》中凡人元素的重要性[J].芒种,2013,(02):2.
[3]于晓川.《西游记》中的身体呈现及其美学意义[D].(null),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