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采玉,浙江奉化人,生于1863年。王家原籍嵊州,明朝洪武年间迁居奉化溪口镇。其父王有则自幼学习《论语》、《孟子》,多次赴宁波参加童子试,均以失败告终。为了谋生,王有则辗转皖南、浙西,适逢太平天国运动勃兴,遂招募流民开垦无主荒地,积累无数银钱、然而,太平军败于湘军,流民返回故土,王有则只得乘船返回溪口镇。行至象山,王有则之妻生了一个女儿,取名王采玉。
女儿出生后,王有则新添两名男婴,分别取名为王贤巨、王贤裕。王贤巨自幼不学无术,流连于烟花柳巷,是不折不扣的败家子。王贤裕体弱多病,终日与药罐子为伍。王有则十分失望,将全部希望寄托于女儿身上。王采玉性情温顺,精通女红,是百里挑一的奇女子。俗话说,一家有女百家求,王采玉成年后,家住曹家田的竺某上门提亲。竺家经营粮米、石灰,家有良田百亩。王有则十分满意,将女儿王采玉嫁入竺家。
婚后,竺某性情暴躁,夫妻二人常因琐事争吵。一年后,王采玉怀孕并生下一个儿子。竺某非常开心,亲自前往溪口镇的玉泰盐铺购买猪肉、点心。夫妻二人的关系逐渐和谐,王有则十分欣慰,与妻子姚氏前往金竹庵为女儿祈福。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光绪初年,曹家田一带瘟疫横行,竺某与儿子先后感染霍乱去世。王采玉年轻寡居,村中流言四起。有人说,王采玉克夫克子,普通人无福消受。还有的人说,王采玉足底有两个瘊子,是大富大贵之命,竺某无才无德,两人注定无法长久。
王采玉受不了闲言碎语,连夜逃回娘家。王有则感叹女儿命运多舛,内心十分不安。1882年,王有则带着遗憾离开人世,两个儿子瓜分家产。两兄弟不治家产,整日挥霍无度,王家逐渐败落。更有甚者,兄弟二人不满姐姐居住于娘家,扬言将其逐出家门。王采玉内心苦闷,常去金竹庵散心。金竹庵有一个尼姑,年龄、经历与王采玉相仿。两人有共同话题,常常聊到深夜。受其影响,王采玉萌生了出家当尼姑的想法。母亲姚氏坚决反对,并委托亲朋好友为女儿寻找婆家。过了一段时间,尼姑因结核病圆寂,王采玉执意出家,姚氏拗不过女儿,只得同意王采玉带发修行。
王采玉整日与青灯黄卷为伍,不再过问世事。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姚氏有一个侄子名叫王贤东,是玉泰盐铺的伙计。当时,玉泰盐铺的掌柜蒋肇聪丧妻,急于续弦以延续香火。王贤东瞅准机会,向东家推荐了王采玉。蒋肇聪听说王采玉是个尼姑,立刻动身前往雪窦寺,向住持打听其身世。雪窦寺始建于西晋,是闻名中外的千年古刹。住持颇有慧根,称王采玉尘缘未了,必能生下非凡之人。蒋肇聪十分高兴,带着绸缎等聘礼前往王家提亲。姚氏笑得合不拢嘴,强令女儿还俗嫁人。王采玉拗不过母亲,只得嫁入蒋家。
蒋家是溪口镇的富户,拥有丰镐房等产业。王采玉嫁入蒋家,生了一个儿子,取名蒋介石。儿子出生后,蒋肇聪十分高兴,将其视为非凡之人,传授经商之道。谁知,蒋介石自幼顽劣,有瑞元无赖的诨名。蒋肇聪不死心,与王采玉又生了一个儿子。谁知,小儿子不幸夭折,蒋肇聪彻底失去希望,不久后因痨病去世。王采玉再度孀居,只得独自承担起抚养儿子的重任。她将蒋介石送至宁波,跟随顾清廉等名师学习近代科学。顾清廉留学日本,深知清王朝积贫积弱,只有霹雳手段才可以改变。于是,他建议蒋介石弃文从武,报考保定军校。
蒋介石采纳老师的建议,走上从军报国的道路。1907年,蒋介石考入保定军校,成为段祺瑞的得意门生。一年后,蒋介石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振武学堂。留日期间,蒋介石结识陈其美、黄郛等青年才俊。三人结为异姓兄弟,相约杀敌报国。不久之后,辛亥革命爆发,蒋介石随陈其美返回上海。陈其美出任督军,蒋介石担任团长。蒋介石获得第一桶金,深得孙中山的赏识。后来,孙中山创建黄埔军校,委任蒋介石为校长。谁知,蒋介石掌握军权后,野心迅速膨胀。1927年,蒋介石建立南京政府,并于一年后担任主席。
此时,王采玉因心脏病去世。蒋介石担任主席后,亲自前往溪口镇,为母亲挑选万年吉壌。考虑到母亲做过尼姑,蒋介石邀请出家人为母亲诵经祈福。只不过,蒋介石此举徒劳无功。1949年,蒋介石在内战中战败,仓皇撤退至台北。1975年,蒋介石因病去世,结束了传奇的一生。纵观王采玉的一生,我们可以说,她是尼姑,生了一个儿子,儿子当了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