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地主在自家菜园打井,挖出2000多年前国君大墓,才有了馆藏17万余文物的河南博物院

南兮的人文游记 2024-10-29 10:45:16

来,咱们今天看一个超级国宝——莲鹤方壶。

(莲鹤方壶)

它有多厉害呢?它是我国首批禁止出国展览的文物,被誉为“青铜时代的绝唱”、“东方最美青铜器”,就连它的复制品都被当作国礼送给外国元首,是一件几乎符合所有中国人审美的绝世佳品。

如果这都不足以勾起你的兴趣,那我再加一个:是先有了它,才有了现在馆藏17万文物的河南博物院。众所周知,能称得上是“博物院”的,都很重磅。

你好哇!我是南兮。上次去河南,专门预留了一整天的时间去逛河南博物院,直到手机都没电了。我给你讲,河南博物院真的是来河南必去。除了被运送到台湾和被北京调走的一部分,河南博物院的展出数量已经很惊人了,里边的好多文物,单拎出来在全国绝对是抗打的。

(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有九大镇馆之宝,莲鹤方壶位居第一,今天咱先重点来讲讲这莲鹤方壶。它的经历也是曲折离奇,如今它和它的兄弟姐妹们分居在海峡两岸四地,饱受离散之苦。

1923年,河南新郑县的地主李锐(属于乡绅阶级),因为天气干旱,他雇了几个工人在自己菜园子打井。谁也没想到,这一铁锹挖下去,挖出来一个2000多年前的郑公大墓,也就是春秋时期郑国国君的墓。

李锐家里挖出宝贝的消息很快传开了,大家都想来李家分一杯羹。当时驻守郑州的北洋陆军第14师师长靳云鹗刚好到新郑县巡房,听到这件后事紧急带兵去守卫。

靳云鹗古虽然是个武夫,却也知道保护文物的重要性,他认为“古物出土,应归公家”,之前被李锐私自卖掉的文物也被原价收回来了。

之后郑公大墓在靳云鹗军队的保护下成功发掘,墓里出土了100多件青铜器,这当中就有莲鹤方壶,堪称精品中的精品,这批文物也被称为“新郑彝器”。

这批文物被运到河南当时的省会开封,为了保护这批文物,当时成立了河南古物保管所,也就是今天河南博物院的前身。所以老一辈说“先有莲鹤方壶,后有河南博物院”,就是这么来的。

在这之后咱们国家又经历了抗日战争以及三年内战,在这动荡时节文物也跟着四处流离,辗转于河南、武汉、重庆多个地方。

1945年重庆解放前国民党放弃重庆去往台湾,临走时还不忘打包这批重要文物,这批文物当时分两批航班起飞,第一批已经飞走了。幸运的是,第二批(括莲鹤方壶在内)的航班还没来及得起飞就被解放军拦截,留在了内地。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河南派人到重庆接回了这批剩下的文物,在此期间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中央文化部挑选了河南新郑、辉县的51件青铜器调往北京(现分别藏于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国家博物馆)。

顺便说一下,莲鹤方壶出土的时候是一对,我们今天看的这件在河南博物院,另外一件在北京的故宫博物院。

1996年,为了支持深圳博物馆建设,郑公大墓里出土3件文物去了深圳博物馆。自此,郑公大墓的文物出土百年来分散在海峡两岸四地五个博物馆里。

说完了莲鹤方壶的前世今生,下面我们就来细品下它究竟美在哪。

“莲鹤方壶”物如其名,盛开的莲花中,站着一只展翅欲飞的仙鹤。一朵莲,一只鹤,椭方形的壶身,组成了它的名字。

莲鹤方壶是春秋时期的青铜器,大家都知道,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不破不立,故而有百家争鸣。这件青铜器打破了以往青铜器严肃庄重,令人望而生畏的风格,从下到上,慢慢从厚重变得轻盈。

荷花盛开在青铜器上,凝重中多了一丝轻盈,仙鹤立在莲花间,更显灵动之美。

最底下压着两条龙形卷尾兽,吐着舌头,似乎要被压得喘不过气来了,有趣得紧。

壶颈两边有一对回首龙形耳,两只龙角竖起,尾巴上翘,龙身是镂空的,看起来是要往上爬。

冠盖上是立体的双层镂空莲花瓣,一共十对。莲瓣中央,一只仙鹤昂首挺胸,似乎要挣脱束缚,展翅高飞。

整体真的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厚重与灵动并存,绝!‍

遍布壶身的多种纹饰也是一大看点。

圆足四面刻伏虎纹,下面又布满了蟠螭(chi)纹。

(伏虎纹、蟠螭纹)

壶身四面遍布蟠龙纹,中间是一面正面龙纹,龙纹四周还有侧面龙纹,壶盖上还有窃曲纹首尾相连。

(正面龙纹)

左右两边下方的龙首纹和凤首纹分布对称,旁边还有鸟纹。

(左右两侧有龙凤首纹、鸟纹)

这对青铜器完美融合了当时楚国、晋国、西周三个国家的不同风格,感兴趣的伙伴可以去深入了解下。

站在莲鹤方壶面前,很奇怪,虽然我身边挤满了很多不远千里来看它的人,但是我却觉得现场很安静很安静,就好像整个场地里就只有我和它一样。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有人不远千里,只为看它一眼。因为看到它的那一刻,历史的厚重、文明的沧桑,全都具象化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