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几个小时前,极越的夏一平正式发表了一封致员工的信。
内容很简单,极越的创业要进入到2.0阶段了,尽管极越单月能卖3000台了,但还是要精简重复的部门,砍掉不赚钱的项目。
简单来说,就是极越差不多,要死了。
其实,在更早之前,就已经有人在公众平台上发布过相关的预警:一家新造车品牌可能会原地解散。
但我想了一圈就楞没想到是极越。
当然,其实再早一些,已经有自媒体发布了相关的文章,指出极越当时正在大面积裁员。而极越官方的回复是,组织了法务要告,同时也组织了相关的媒体出了一些驳斥的文章。
显然,到那个时间节点,大家还都按照正常的媒体挑事,厂商驳斥的路子在走。所以,当极越突然原地“去世”,更多人是完全没想到的,甚至也包括了极越内部的员工。
此时,可能很多人脑海中跳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是极越?怎么会是极越?
不说生存,生产都有问题
如果有人提出了上面的这两个问题,其实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反问:为什么不能是极越?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吉利需要极越吗?答案是未必。
如今的吉利,早就不是一张沙发四个轮胎的阶段了。旗下品牌众多,独立上市的就有包括了吉利汽车、极氪、路特斯、沃尔沃等一大批品牌。如果论销量,吉利集团今年的整体目标肯定是奔着200万辆以上去的。区区一个年销售量可能都达不到2万台的极越,显然是丝毫存在感都不可能有的。
而对于极越来说,吉利的地位则几乎到了没有就死的地步。因为,极越作为一家新势力造车截至目前,都是和极氪汽车共线生产的。虽然,每个月拨出个几千台的产能对于极氪来说问题不大。但可以和愿意,本身就是两个层面的事情。
而就在几个月前,吉利宣布了《台州宣言》。自此,吉利集团内部开始了品牌的整合与收缩。比如,雷达汽车并入了吉利集团旗下,从独立品牌变成了一个车系。而重磅的无疑是领克与极氪的合并。其目的,自然是整合资源,集中精力办大事。合并后的“极氪科技集团”的全新目标,将剑指“年产销百万辆”。
此时,肯定优先集中优势资源把这个新的科技集团给盘活。所有可能牵扯到精力、产能的干扰因素都将快速排除。
很不幸,极越可能就是那个也许微不足道,但也毫无保留必要的干扰因素。而一旦极氪不愿意帮极越生产了,“立刻死亡”就毫无意外了。
可能有人要问,这么一个从开始造车就目标远大的,想要打造中国“汽车机器人”的品牌,难道就没人愿意救一救么?
你得承认,汽车机器人这个事情,其实大家都在做。
比如之前,长安也搞过汽车机器人这套东西;奇瑞也搞出来了机器狗、机器人(只是看起来没有什么与TA们交流的欲望)。而极越,则是把这个目标当做了公司的核心目标来实现。
我们从近几次车展上的极越展台布置,就会发现他们的与众不同。永远一个巨大的手指从空中向下伸出,仿佛是米开朗基罗最著名的《创世纪》一般,正在寻找另一根能够与上帝之手相触碰的手指。
但口号震天响,科技感给拉满,并不表示就真的成为了汽车机器人。或者换一句话说,现在的汽车产业智能化领域,极越丝毫没有看出占优势的地方。
原因很简单,一方面,全球汽车智能化现在卡在了瓶颈上,包括智能座舱的AI交互,以及智能驾驶辅助,基本都停滞不前。算力空前强大,但交互的现实应用,以及驾驶的智能水平,几乎所有人只要肯下本钱,就能达到相似的水平。
从这个角度看,似乎也没有人愿意再花钱,让极越继续突破科技,开创未来了。
2.0,是怎样的2.0?
夏一平并没有把话说死,他说的是极越的创业进入了2.0阶段。
很多人认为这是夏一平说的漂亮话,但其实我认为倒也未必。对于任何的股东方来说,投进去的钱,一定是要产生价值的。如果极越真的一直在智能化领域深耕,并产生了不错的技术成果,那么他们就还有转型的可能。
路径是向华为学习,从一个智能汽车生产制造商,转型成为汽车智能化技术的供应商。
只要极越依然持续深耕智能化技术,并且有相应的、成熟的智能化技术成果,那么作为大股东的吉利,完全可以优先应用在自己的产品体系之内。简单来说,就是为吉利赋能智慧出行。
这也就是为什么夏一平给极越所有人的心中明确表示了,依然有“下阶段的目标,并已经得到股东们的充分了解与全力支持”。
当然,这种支持的规模肯定不能和造车等量齐观,而给与极越品牌内部的KPI和时限,以及可能投入的资源,必然也可能会有相当大规模的缩减。
也就是,不在时限内拿出让股东满意的科技成果,那么创业2.0也就可能随时崩盘。
就和今天的崩盘,一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