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曾把我国一大盛世扼杀在萌芽之中,这事你知道吗?

烟斗来了 2018-10-29 09:04:03
被面子拖垮的大天朝

历史上总不乏一些充满争议的人物和事件,所以现在我们总说读懂哪段历史就能读懂当下……其实仔细想想也不无道理嘛,人文社会看似条条大道,其实都是殊途同归。只要身处“人文”之中,你别说读历史,就是出恭都能给你掰两句人生哲理出来。

有点扯远了。本期我们要说的是一个翻案也没什么人搭理的“昏君”:隋炀帝。说他昏庸嘛,因为我们看看《资治通鉴》,上面描述他的那些话,你都不一定能跟一个人联系上。隋炀帝在正史里的面目,就是一个谋兄弑父淫母幽弟的极恶之人。

毕竟以前的历史记录少,我们不就只能指望司马光他老人家实事求是嘛。可别的不说,就隋炀帝杨广,你要是从一个系统的知识面去看这个人,他是个坏蛋。可你要剑走偏锋,把隋朝那些零散的知识碎片给他拼凑起来,你会发现他绝对是一个能颠覆你三观的人。

就说立太子这件事,有人说他阴谋诡计篡权夺位了。当时那太子叫杨勇,就典型的一个三无青年,无脑无勇无理想。而杨广什么样呢?少年分封、弱冠平江南,随后九年间把江南一带打理的井井有条,等到我们认识他的时候,已经是一个相当老练的政客了。就这么鲜明的对比,你再看看他老爹是什么时候换的太子,你说他需要耍小心眼吗?

杨广弑父也是这么一回事,正史上记着杨坚临终把杨广唤到病榻前,结果杨广对一旁服侍的妃子起了色心,就行了苟且之事。完事被老爹发现了,怕一会传出去名声不好听啊,就杀了吧。

问题在哪?可能没认真读过隋朝历史的小伙伴都不太清楚,杨广当了太子之后,一味的隐忍,把自己关家里几年,潜心礼佛不问世事。而且当初册封的时候就跟杨坚说,太子的服饰和龙袍太像了,回头被老百姓看见跪错了人不好,就不穿了吧。这至少明他是一个很懂得如何放低身段的人。

你觉得这人能装吧?对呀他这么能装这么能忍这么老练,就撑不过最后几个小时,就要去玷污后母?就要去杀老爹?这不合理。他就那么不乐意当个孝子,最后给亲爹尽尽孝道,顺顺利利的接过皇位,给自己留个好名声?

历史捉弄人的地方就在这里了,因为你是亡国之君啊,如果你脑子清楚、德行无缺,凭什么你亡国?杨广就是这么一个,其实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翻翻大业五年间,杨广拟定的政策和做出的业绩,我们这里就做个前后对照。

他的前半辈子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能人,可他最大的不幸恰恰也来自前他的雄才大略。我们就光说在那个年代,他明白为了一统中原的千秋霸业,是应该适当的压榨点劳动力,开运河、立中枢、南北通贸,尽管现在看来只是昙花一现的辉煌,但不是说所有的失败,都是被后人诟病的那样因为基础没打好。

杨广的失败恰恰相反,是败在前半辈子基础打的太好了,从未经历过失败,也从不需要打硬仗。所以最后打朝鲜的时候,他为什么举全国之力东征?就是想用阵势来吓唬你们,能直接投降当然是最好了,要实在不行我就百万雄师过境,推都把你推平了。

你看他当时就这么一种想法,咱们这两年多做点投资。等把朝鲜也收回来立了郡,你纵然要多花点时间来维稳,天下归心也是迟早的事。可他万万没想到,人家小棒子号称亚洲平头哥,你就是天王老子来,我也守着我这一亩三分地跟你硬磕。

隋炀帝三征辽东,很多人说是一个面子问题,对,也不全对。第一次失败折损了几十万兵马,那是因为面子大了看不清路;可第二次出征时,杨玄感突然在洛阳起兵造反,吓得他急忙下令撤兵,这次是被自己人摆了一道。

按理说他要是走正常程序吃了第二场败仗的话,就不会有第三次东征了。可世事就是这样,他撤军撤到半路,又收到消息说杨玄感的部队已经被剿灭了。所以你觉得他这时候能想什么?还不得把锅都甩杨玄感身上,然后接着去撞朝鲜那堵墙。

其实第三次他自己也意识到,再打下去粮草肯定得出问题,就想办法找补点面子,跟人家说两句客套话,班师回朝了。影视剧里的正戏,基本上也是从这一段开始的。

经历了人生第一次也是最严重的一次挫败之后,此时的隋炀帝已经心智大变,是夜夜做噩梦,常常惊叫而醒,要人守在他身边拍胸抚背才睡得安稳。

后期的隋朝就像我们看到的,基本上是已经烂掉了。东征留下的各种后遗症、起义军作乱,杨广是亲手毁掉了自己规划的乌托邦蓝图。最后他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心想老子不管了!拍拍屁股回到扬州,那个他管理了十年的地方。

后来我们看到的那个荒淫无度的杨广,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胸怀大略的隋炀帝。他这人一辈子沉迷于自己构造的千秋伟业,可正是因为前面那些决定太聪明了,修运河、建洛阳、南北通商,也让他的自信心膨胀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所以我们说盛极必衰,不是没有道理的。一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越是一帆风顺,前行的惯性就越大,摔跟头的时候也会越重。

以上就是本期全部内容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25 阅读:1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