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问毛主席:“若鲁迅在世会怎样?”,主席说:只有2种可能

江湖上的历史录 2024-08-18 02:03:27

1957年,上海的一个文学座谈会上,一位名叫罗稷南的翻译家向毛主席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您觉得,若是鲁迅先生如今还在世会怎么样呢?”这个问题引起了在场所有人的注意。面对这样的提问,毛主席毫不犹豫地回答道:“只有两种可能,要么他会继续写作,要么会选择沉默。”

毛主席的这个回答似乎简单直接,背后却蕴含了他对鲁迅先生深刻的了解与敬仰。毛主席为什么会如此笃定地做出这样的回答?他与鲁迅先生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渊源呢?

鲁迅,原名周树人,出生在一个动荡的时代。面对腐败的统治和帝国主义的侵略,他毅然放弃了医学,投身于文学,用笔尖刻画出一个又一个现实的人物形象,以此讽刺社会的不公与腐败,给后人留下了众多不朽的文学作品。然而,鲁迅先生和毛主席的关系却不仅仅停留在文字的欣赏上,更是彼此思想的深刻交流与共鸣。

早在1930年代,鲁迅虽然对毛泽东知之甚少,但他对这位在革命队伍中崭露头角的领导人充满了兴趣。据作家茅盾回忆,鲁迅在听说国民党的第三次“围剿”行动失败后,心情格外愉快,他随即向茅盾打听起了毛泽东的情况。茅盾告诉他:“我是在‘五丰运动’上认识的毛委员,他不仅学识渊博,为人谦逊,更是一位卓越的革命家。”这样的描述使鲁迅对毛泽东更加钦佩,不仅仅是因为毛泽东的革命领导才能,更因为他深厚的学识和为人谦逊的品格。

这种钦佩在鲁迅与共产党领导人的多次接触中不断加深。1936年,冯雪峰受命到上海与鲁迅接洽,并通过鲁迅先生恢复了与地下党组织的联系。在与冯雪峰的交流中,鲁迅更加坚定了对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信任。他甚至在红军长征胜利的消息传来时,第一时间发电报给毛泽东和朱德,表达了他对革命胜利的由衷祝贺和对未来的深切希望。在电报中,他写道:“中国和人民的未来就寄托在你们身上了。”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他对毛泽东领导的革命事业的信任和期望。

鲁迅不仅在精神上支持毛泽东的革命事业,还通过实际行动表达了他对毛主席的关心。他经常托人将自己撰写的《呐喊》《彷徨》等作品送给毛主席,并用自己的稿费换来食品寄往陕北,以此表达对身处艰难环境中的革命者的关怀。毛主席也因鲁迅的这些举动深受感动,他视鲁迅为一位精神上的导师,从鲁迅的作品和思想中汲取了许多智慧与启示。

毛泽东早在井冈山时期就开始关注鲁迅,他通过阅读鲁迅的著作,深刻理解了鲁迅的思想和为人。在一次与冯雪峰的谈话中,当得知鲁迅曾读过他的《西江月·井冈山》并给予好评时,毛主席高兴得像个受到老师表扬的学生。这种师生般的情感,使毛主席对鲁迅先生充满了尊敬与感激。

遗憾的是,尽管两人彼此欣赏,他们却始终未能见上一面。1937年,鲁迅去世后,毛主席在纪念鲁迅的讲话中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称他为“伟大的革命者”和“党外的布尔什维克”。在毛泽东看来,鲁迅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更是一位站在人民立场上的革命战士。毛主席还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强调了鲁迅的重要性,认为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他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号召文艺工作者以鲁迅为榜样,充分体现了他对鲁迅的高度认同与推崇。

即使在晚年,毛主席的视力因病逐渐衰退,可他仍然坚持阅读鲁迅的作品,鲁迅全集几乎成了他案头的必备之物。直到毛主席逝世后,人们在他的书桌上还发现了一本《鲁迅全集》。正是因为毛主席对鲁迅有如此深刻的了解,才会在1957年的座谈会上说出那样肯定的话。

回到1957年那场座谈会,罗稷南的提问虽然是临时起意,但却引发了毛主席对鲁迅的深切回忆。他深知,鲁迅作为一个有骨气、有思想的作家,若是生在当时的环境中,面对社会的复杂局势,他可能会继续以笔为武器,揭露黑暗,抨击不公;或者选择沉默,不愿与他所不认同的现实妥协。无论是哪种选择,都源于鲁迅对社会的深刻洞察与不屈的精神。

1 阅读: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