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房地产近20年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乐居,最近着实有些不太平静,身边很多朋友都在问攸克君,乐居全国解散是真是假?
兹事体大,通过几位全国各地开发商朋友,辗转获得了一些比较权威的信息:乐居最近确实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动,但不是外界传言的“解散”那么简单,具体一点说,乐居的经营模式正在发生重大的改变,用内部词汇描述,就是正在“切换”之中。
综合各方面获得的信息看,刚刚过去的2023年,乐居的经营业绩出现了较大的滑坡,全国范围内的多个城市公司都出现了幅度不小的亏损。在房地产行业性的生存危机之下,乐居也难以独善其身。这促使老板周忻开始考虑与活下去有关的经营模式转变问题。
乐居决策层最后取得的共识是,改变现有的直营体系,将现有经营模式转变为城市合伙人+加盟的模式。这样,可以大幅度削减公司运营的成本支出,同时,让更熟悉本地市场经营的人员和团队主导本地市场的经营,乐居与城市合伙人、加盟商按照比例投入资金,产生的经营收益也由双方按照约定比例分成。这样一来,激励机制和风险共担机制都更为有力、清晰。
这是一个“先破后立”的过程。在“切换”的过程中,直营模式下乐居在各地的公司和机构,会逐步停止运营,原有工作人员也会在稳妥的前提下陆续解约——这是停掉旧模式。同时,按照城市合伙人+加盟模式的新公司也会陆续设立,这些新公司按照开展业务的实际需要,重新组建团队,新团队中当然会包括原有团队中符合新公司业务能力要求的员工,双方会重新签订聘用合同。
在解约员工的过程中,乐居予以了赔偿,虽然说难以赶上外企动辄2N+X的水平,但总体还说得过去。据说,乐居去年的经营业绩确实压力很大,赔偿金中的一部分,还是老板周忻自掏腰包解决的。
在城市合伙人+加盟的新模式下,对一些经营业绩尚好的重要中心城市,乐居和城市合伙人的分润机制向后者倾斜,也就是说,收益中乐居拿“小头”,城市合伙人拿“大头”。这种机制的设计,也是乐居明确激励机制,强化激励效果的一种体现。目前,主要中心城市以合伙人机制为形态的新公司,组建都相对较为顺利,人选已经确定,相关合约前述和事务性工作正在进行当中。
至于具体的分润比例,由于涉及到商业合作的秘密,在此就不再多言了。
关于这次机制调整,乐居内部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大致意思是:从总部和地方进行了机制改革。经过改革后的新乐居,会通过平台化运营,更加专业、更加有效地服务行业和客户。
从新浪乐居到乐居,这家房地产服务商经历了一个完整的中国房地产市场周期,很多朋友半开玩笑地评价,无论是老板周忻,还是集团和各地的核心骨干团队,都是挣到过“大钱”的。当下房地产全行业遭遇生存危机,乐居经营不大可能走出独立行情,因此,主动应变求生才是当务之急,现在,没有什么比活下去更重要。
因为工作关系,攸克君和很多规模或大或小的企业深入打了很多年的交道,这其中既有房地产企业,也有其他行业和领域的大中小公司。公司的经营思路、管理风格不尽相同,但生存能力强的企业,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组织的弹性很大,这种“弹性”就是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争取生存的空间。
组织弹性听起来是个管理学名词,其实也并不复杂。通俗地说,就是环境好时能迅速扩张,占领地盘,多拿收益;市场不好时能够及时收缩,减少失血,断臂求生。从这个角度上说,企业减员、缩减规模固然说明经营状况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但也恰恰说明,这种困难还没有消灭全部组织的活性,减员缩编求生,就是这种活性存在的表现。
这个认知方式,攸克君觉得适用于理解当前的乐居,也适用于看待当前的房地产企业,企业生存下来,未来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如果一个企业组织在面对危机时丧失了主动调整的能力和空间,那么,等待企业的就只有死亡,未来也难以增加新的就业岗位。
攸克君的职业生涯,几乎与乐居平行,生活中,工作里,乐居的同仁早已成为攸克君身边要好的挚友。他们的命运与遭遇,无不令人关心,而且感同身受。行业性难关当前,便更需要携手互助,此时更会显得友情的宝贵,大家才能一起共度难关。
最近20多年来,中国房地产行业整体发展,也与乐居密切相关。行业生死关头面前,能够主动求变,且能求生者,你我都不必过于苛求,毕竟只有活下去才有未来,也只有活下来的公司,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超人李嘉诚说,他“不赚最后一个铜板”,这句话,也与乐居同仁以及处在生死存亡关头的中国房企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