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绅斥责老友“你儿子勾走我儿子”,28年后,俩儿子成开国大将

鉴史论 2024-12-26 17:49:36

1927年,湖南湘乡的乡绅谭润区匆匆赶到朋友陈绍纯的家里,进门见到老友就是一顿劈头盖脸的斥责,原因是陈绍纯的儿子“勾走”了他的儿子谭政。

陈绍纯赶紧一番安慰,这才让谭润区消停下来,那时两人都没有想到,28年后,他们的儿子都各自成为了开国大将!

而两人的儿子,分别是陈赓与谭政。

谭政陈赓,一文一武

陈家和谭家在湘乡一带都是名门望族,祖上素有交情,但两家差别很大。

谭家历来就是书香门第,在当地广为人知,不过要说到两家中哪个更有传奇性,无疑是陈家。

陈家原本并不富裕,到陈赓的爷爷陈益怀那一代才开始发迹起来。

陈益怀少时贫困,给地主当长工,从小吃尽苦头,好在他自强不息学得一身武艺,后来投入湘军,凭借武艺在军中崭露头角,一路做到花翎副将,可谓是功成名就、光宗耀祖。

晚年时,陈益怀回到家乡购置大量田产,兴建“陈家大院”安心养老,于是当地就多了一个名门。

陈益怀靠武发家,陈家人继承其风,个个习武,子孙后代皆舞枪弄棒,与世交谭家形成鲜明对比。

谭家人大多饱读诗书,不过随着时代改变,到谭润区这一代开始没落。

谭润区为人偏保守,从小就对儿子谭世铭(即谭政)严厉管教,希望儿子做个有文化的读书人,不能辱没祖上的名声。

谭政

6岁那年,谭政遇到了一个影响自己一生的人——陈赓。

那时他和陈赓一起在七星桥私塾读书,陈赓比他大三岁。

陈赓自幼习武,生性好动又幽默爱玩,但在读书识字方面比不上谭政,而谭政被父亲教育得有点书呆子气质,不如陈赓有活力。

于是两人互相弥补,彼此吸引,迅速成为朋友。

陈赓教谭政练武,谭政就教陈赓古文诗词,两人互相学习,可谓是无话不谈。

几年后,陈赓完成私塾学业,考入湘乡县立东山高级小学。

这所学校可不一般,里面不仅传授传统数学、国语,还教授英语、音乐等西式课程,从这里走出过不少名人,其中就包括一代伟人毛主席。

青年毛泽东

跟陈赓相处日久,谭政的个性逐渐转变,他开始对父亲谭润区灌输给他的保守观念产生质疑,内心对于父亲给他规划的“文人生涯”感到抗拒。

他想跟陈赓一样进入西式学校接受先进教育,但谭润区过于保守,深怕儿子跟陈赓在一起混久了,将来怕是要跑得没影,说什么都不肯答应。

谭政深知老爹固执,只能慢慢劝说。

1923年,经过谭政多次要求,以及陈赓父亲陈绍纯的劝导,谭润区终于答应让谭政进入东山学堂。

陈赓

虽然这时陈赓已经离开学堂去外面闯荡,但谭政为自己一步步追赶陈赓而感到高兴。

而且这一年,谭政如愿迎娶青梅竹马、陈赓的妹妹陈秋葵为妻,他与陈赓成为郎舅关系,对未来更加充满期待。

婚后,谭政在东山学堂深造,1926年从学堂毕业,他顺应父亲谭润区的期望到学校教书,令谭润区深感欣慰。

然而谭政并不喜欢这种生活,甚至感到厌倦。

教书期间,他时常阅读《新青年》等进步书刊,内心愈发向往像陈赓一样到外面闯荡,但转念一想:自己一走,妻子怎么办?父亲那一关又该如何过?

谭政

陈秋葵作为陈赓的妹妹,虽是女子,但思想很进步,她看出丈夫有心事,了解后表示鼎力支持。

有妻子点头,谭政内心的躁动愈发强烈,他亲自写信给在黄埔军校深造的陈赓,信中问道:“我想考军校从军报国,你觉得能行吗?”

不顾劝阻,投笔从戎

陈赓见到谭政的来信时,时间已经来到1927年2月。

自孙中山先生过世后,蒋介石等人逐渐对共产党表现出敌意。

陈赓有赤子之心,对蒋介石等人的行为感到不悦,所以他拥护中国共产党,那段时间他被组织派去苏联学习深造,因此没有第一时间收到妹夫的来信。

陈赓

从苏联回来后,陈赓立即给谭政回信,信中给予谭政充分的鼓励和赞扬,并告知他一个消息:国民革命军不日将会派人到湘乡招兵,可借机投军。

谭政得到回信,兴奋不已,心中那点忐忑一扫而空,他正式辞去教书的工作,并向自己的父亲摊牌:我要离家,参军报国!

谭润区听罢顿时愕然,随即大发雷霆。

在他看来,儿子有一份体面的教书工作,还娶了媳妇,这样的生活有什么不好?干嘛要跑到外面去参军,那多危险啊!

两人意见不合,闹得不可开交,街坊邻居都知道了,对此议论纷纷。

谭政

以往总是顺从父亲的谭政这一回是吃了秤砣铁了心,一心一意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根本不肯让步,甚至开始收拾行李准备离开。

争吵中,谭润区从谭政口中得知了陈赓与他书信来往的事情,他顿时气不打一处来——谭政与陈赓小时候一起瞎胡闹也就算了,长大了还不肯消停!

“陈庶康(陈赓)那小子,把我儿子带坏了,我找他爹算账去!”

于是,谭润区怒气冲冲地赶了十华里的山路,一路跑到陈赓家里,对着老友陈绍纯就是一顿抱怨:“你教出来的好儿子!他自己跑到外面瞎折腾也就算了,现在还要把我儿子勾走!”

陈赓之父陈绍纯虽然也是乡绅,但极为开明,在当地极有威望,当初毛主席在湖南考察农民运动时,曾特意去拜访过他。

等老友发泄完怒火,陈绍纯急忙开口劝慰一番,谭润区的火气才慢慢消停下来,但仍是不肯松口,他希望陈绍纯能帮忙劝儿子回心转意。

“时代变了,年轻人有自己的想法,就让他闯荡去吧,何必瞎操心?”

“那也不能去参军,我们谭家历来就是书香门第,读书人去参军作甚?”

陈绍纯笑了,问道:“你忘了我们老陈家是怎么成为名门的?参军难道就不能光宗耀祖了吗?”

谭润区顿时语塞。

他自然知道陈绍纯指的是什么,正是因为陈赓爷爷陈益怀在军中立功,干出一番事业,陈家才有今日的名声。

“你得明白,雏鹰展翅高飞,当然会离开父母……”

见到老友面色松动,陈绍纯又趁机劝说一番。

谭润区想起儿子的坚决态度,心知无法挽回,忍不住叹起气来。

陈绍纯继续劝导,两个人聊了很长时间,谭润区终究还是放弃了自己的固执。

于是,谭政从军一事再也没有阻碍。

正如陈赓所言,几日后有人过来招兵,谭政就这么跟着离开。

对于谭政而言,这个决定改变了他的一生,令他的人生轨迹彻底转变,而陈赓无疑就是帮助他作出这个决定的人。

“秀才”从军,侧重建设

谭政参军时正值革命特殊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排斥越来越明显。

原本谭政想顺着陈赓的轨迹来走,先去黄埔军校深造,然后进入军中。

但在汉口与陈赓见面时,陈赓向他陈述了一番革命形势,这个时候再去黄埔已经不合适,于是陈赓推荐他去第四军特务营第2连担任上士文书。

参军不一定非要上阵杀敌,部队中的文职多了去,谭政自小饱读诗书,是个活脱脱的“秀才”,这种文职正好适合他。

谭政与陈赓就此分开,随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国民党反动派在全国各地屠杀共产党人。

陈赓和谭政各自陷入危机中,两个来自同一家乡的年轻人开始面对各自的命运。

陈赓的经历比较惊险,他在“反革命政变”中彻底看透蒋介石的真面目,脱身后与周恩来等人发动南昌起义,开始上阵杀敌的将领生涯。

而谭政则是跟着毛主席发动“秋收起义”,在起义失败后,他随同毛主席上井冈山。

那时毛主席任前委书记,谭政是前委秘书,自此成为毛主席的左膀右臂,走上政治文职的道路。

谭政陈赓,一文一武。

在井冈山创立初期,谭政虽然没有上阵杀敌,但他的作用却不可小觑。

他协助毛主席宣传党的思想,修正起草写给中央的报告,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学习毛主席的政治、建军、战略思想。

1928年,谭政担任红4军31团党委秘书,几次随军作战后,谭政注意到红4军内部存在各种思想作风问题。

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红军一向来者不拒,无论文化高低、贫富贵贱,只要有心革命,红军一概欢迎,这也是红军深受百姓爱戴、认可的一大原因。

但也正因如此,导致红军内形形色色的人都有,这些人在思想觉悟上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如果不能整顿思想、形成统一作风,势必留下隐患。

于是,谭政把军中出现的思想作风问题整理成报告向毛主席汇报,引起毛主席高度重视。

毛主席比谭政更加明白,思想作风对军队的重要性,思想正确、作风良好,那军队就是一柄收发自如的利刃,可攻可守,如臂使指。

反之,若思想作风败坏,必将导致军纪涣散,人心不齐,后患无穷。

党内为此召开“古田会议”,会上通过《古田会议决议草案》,确立红军建军方向和原则,奠定了红军日后的基本作风原则。

古田会议旧址

正是因为谭政的汇报才推动了“古田会议”顺势召开,不久后,谭政被任命为红22军政治部主任,这是毛主席对他的认可。

往后红军为开辟赣南、闽西根据地而斗争,谭政则是主要负责组织、思想、纪律三大建设方面的工作。

期间,他写下《新田夜间战斗政治工作》等报告,这些报告将毛主席的政治方针、战略融入其中,对早期红军的政治工作提供指导方向。

侧重军中建设,促进党内形成良好的思想风气,协助建设、发展、巩固根据地,这便是谭政的主要工作方向。

功成名就,同为大将

对于一个政党而言,军队是不可或缺的,没有军队就无法维护政权。

但有了军队,如何在大局上管理好军队就成为一个难题。

毛主席很明白,只有形成过硬作风,军队才能越战越强。

因此,对于那些善于作战的将领,党内高度重视;而善于在大局观上协助党管理军队的人,党内同样重视。

所以即使谭政没有带兵上阵杀敌,他也同样受到党的重用,在军队建设方面,谭政可谓是一把好手。

1934年,红军长征时,谭政已经是红一军团第1师的政治部主任,在艰难的转移过程中,谭政针对红军内部广大人员文化低的问题,坚持在军中展开“扫文盲”活动。

活动进行得很顺利,一时间军中文化气氛浓重,极大地鼓舞了正处于艰难时期的红军,使得军队面貌一新。

长征路上,红一师与敌人多次拼杀,表现出百折不挠的精神,这与谭政平时注重军队精神上的建设是分不开的。

到达延安后,党内的政治工作正从土地革命战争向抗日战争过渡转变,面对的战争不同,政治工作自然发生变化。

这个时候,谭政又写下《关于红军中新的政治工作意见》,这篇报告结合马克思列宁主义,融入毛主席思想,给当时刚到达延安的红军起到了指导作用,党内给予高度赞扬。

自“古田会议”以来,毛主席就没放松过军队作风问题,1942年,他在延安展开“整风运动”,说来与谭政不无关系。

“整风运动”期间,谭政在领导人们的指示下起草《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报告,印发到各个部队中作为学习指导,甚至到现在仍有影响。

解放战争时期,谭政仍旧主攻军中建设工作,辽沈战役时他展开新式整军运动,使得部队战斗情绪高涨,为大战胜利奠定思想基础。

而一直抹黑、企图灭掉我党的国民党却在那时暴露出各种军纪、腐败问题,与训练有素的解放军形成鲜明对比,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

正是因为我们的领导人总是注重军队战力、精神的协调统一,才铸就了一支支作风过硬的解放部队,最终击败国民党,解放全中国。

转眼来到1955年,谭政从军已经28年,这年的9月27日,党内为有功之臣授予军衔。

谭政虽然不擅带兵上阵,但他对于军中建设的贡献却是重中之重,因此与包括陈赓在内的诸多将领一起被授予大将军衔。

这个消息传到湖南湘乡,家乡父老无不欢欣雀跃,将两人视为家乡骄傲。

当初谭政欲要从军时,谭父还曾跑到陈赓父亲那抱怨,说自己的儿子被陈赓勾走了,谁知28年过去,陈赓和谭政竟同时成为大将,在乡间传为美谈,当真令人意想不到。

结语

若是当初陈赓没有给予鼓励,或许谭政就无法下定决心;而在下定决心后,若是谭政没有坚持到底而向谭父妥协,那他一生都将在湘乡默默无闻。

万幸,谭政遵从内心踏上道路,从而实现人生价值。

所以说,有梦就应该大胆地去追寻梦想,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做一个轰轰烈烈的追梦人,才不枉费来世间一遭。

0 阅读: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