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假期里的深度学习:看生活、看世界、看自己

蒲公英智库 2024-07-18 01:56:03

作者丨马婉月

新校长传媒系编辑

假期来临,对于教育人来说,是一学期终日乾乾的暂得休憩,也是一个学期教学成果的尘埃落定。每位教育人,都为自己一个小轮回的行禅之旅画上了圆满句点。

接下来二十多天的深度假期,是教育生活的截断,却不是教育人生活的截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时候悠悠松口气、缓缓歇下脚。同时思索在余下的夏日时光里,如何有所放下、亦有所获得。

看生活:放下西西弗斯的石头,偶尔在山腰歇歇脚

无论身处哪个行业,绩效规则都逐渐成为衡量生命价值的唯一标准。面对应接不暇的校园事务,教育工作者不断重复模式化的简单动作,逐渐沦为失去生命形式与风格的“赤裸生命”。面对学生家长,教师也常付出了超过正常承受范围的“情绪价值”,不仅没有报酬,还需要额外进行情绪管理、自我调节。

生活逐渐变成一块没有质感、只有实用价值的旧抹布。教育人像西西弗斯不断将石头推上山,却没法在这日复一日里,真正体验到生命的意义感和生活的饱足感。

然而,阿尔多·巴拉柴斯基在题为《对抗痛苦》的未来主义宣言里称:“越能苦中寻乐的人,就越能深刻。一个人如果未曾深入人类的痛苦,也就无法从内心最深处笑出声来。”

假期,能让教育人暂时摆脱因价值追求和情绪剥削带来的精神焦虑,脱离无奈与被反复折腾的状态;重新拂拭自己的灵魂,让其保持那一抹香气。通过品尝日常的滋味、感受四季与土地,暂时放下目的与判断;重拾生活的热情,达成与世界的和解。

让促膝长谈的篝火,

替代屏幕散落的微光(深度交流)

假期来临,成为最富裕的时间主人的教育人,很容易因为无所事事,开始独对手机“放弃思考”、任由算法推荐抢占注意力。时间因此失去明亮的刻度、在无意义中飞逝。

昔年那将众人聚在一起分享故事的篝火,如今,已四散成各个角落的屏幕微光。

虚拟社交形成的社交习惯,带来人与人的孤立和隔绝。亲缘关系不断衰减,社交需求逐步减弱,人们日益陷入“一种新型的孤独感”之中。

假期,是教育人重新与亲友建立情感链接的好时机。不妨放下手机,和家人约一场促膝谈心,享受彼此交换感受、流动情绪、表达爱意;或者邀约好友乘兴而游,在熟悉的日常里完成一场精神放逐;还可以对个别学生进行家访,彼此看见、悦纳,解决家校沟通之中的遗留问题。

利用假期时光,彼此倾注情感能量、能稀释日常带来的压力和焦躁;同时促进深刻理解,达成意义的共享与再生产。这为日常疏于维系的关系,筑起更坚固的城墙;也让逐渐原子化的我们,与周遭复建起更深厚的链接。

精神生活,

有一种不可否认的乐趣(深度放松)

教育人的日常往往思考太多、表达过剩。工作里的过分消耗,可以在假期逐步充盈。放松,是教育人假期的头等大事。能够短暂关闭感官、释放积攒的情绪,让拥有纷繁头脑得以重启,就是最好的放松。

一觉睡到天亮、认真沐浴,让身体变得放松和柔软;听平静的白噪音、尝试冥想和呼吸练习,让感官清明;切断社交媒体信息流,和好久不见的朋友打一个电话,实现社交上的休息;培养起运动的习惯,让强壮的身体支撑起更强大的精神力、有机会托举起灵魂深处更远大的愿景。

生活的解药,就藏在生活的深处。在“教育前花园”辛苦耕耘一学期后,教育人是时候用心养育“精神后花园”里一亩三分地了。

没有时间去发展的爱好都可以重新捡起:参加戏剧工作坊、加入厨艺班、进行教育写作,都是以扩展生命边界的良方;给家里做一次大扫除,整理房间的同时,也是在打理自己的心境。一个家没有侥幸的美丽,一颗心也要时时常拂拭。

此外,精神生活也有一种不可否认的乐趣:读书、观影,沉浸在文学的世界里、让心绪随着电影情节缓慢流淌……进入久违的心流状态,还有机会收获多维的生命体验、筑成更自洽的价值观。

看世界:跳出知识之海,去踏一条荒原的小径

行走过很多的角落,写下过众多旅行文学作品的陈丹燕曾说:“世界其实是一个小地方”。吴琦也曾写过:“世界首先内在于自己,然后才大于自己。”

教育人的世界,既是宽广的知识之海,也常囿于课堂的一室之间。假期,意味着教师有机会回归内在的小净土,收起远眺教育目标的“长焦镜头”,放下聚焦课堂微小设计的“放大镜”,在一面幽微“显微镜”下细细审查头脑、时时叩问本心。

有人说,教育的人生里,已经时常充满着反思和检索。作为一位教师,不仅要思考如何平衡教学和研究,如何将核心素养的要求融入课堂;还要进行课堂改革与定期反思,平衡育人与育己……到了假期,思考的内容是否可以适当转向、思考的形式是否可以有所突破。我们又该如何通过一些行动,为真正有价值的思索留出空间?

从教林迈向“荒”林

——到野外去,向更深的内心走去

“好的教育是森林的模样”,若不能置身森林之中,兴许会对这句话缺少理解。城市里精心规划的公园,更像供城市人暂时休憩的模拟“种植园”,那里缺少真正的物种多样性、行走其间也缺少偶然与意外。

而任何走出城市的教育人,都有机会在自然间获取一种独特的视野:在山水荒野间,有机会回头凝视自己日复一日的所教所行、思索生存的意义以及教育事业的本质;更有机会放大自己的感官,去呼吸自然带来无尽无休的松弛、深邃与空寂。

我们都渴望更开阔的视野,以抵消教育生活的范式和框架对自我的限制,以抵消现代性对人的异化与影响。当我们奔赴山海,便是在积极寻求内在世界与外在陌生世界的碰撞。当我们向外走去,思绪也在突破“心为形役”的边界;当我们向外走去,也是在向我们更深的内心走去。

当教育人走进自然、迈向荒野,平日里冥思苦想的课题或许就有机会突破藩篱、豁然开朗。

从象牙塔走向海岸

——到真实中去,向更远的国界走去

假期闲暇之时,教育人也可以从堆砌如山的教案里昂首,在思想上走出象牙塔,站在时代风浪的真实码头前,凭借对风速和风向的真实感知,思索能为临行前孩子们的包袱里添些什么技能素养。教师的认知水平,将塑造着孩子的精神长相。

如何能在课堂之间为孩子的一生奠定坚实的根基——建立起豁达无畏的心胸、无远弗届的视野,足以抵御未来风暴的心智以及应付未知艰险的智慧;以避免他们走出象牙塔,不至于只有武装整个头脑的各科知识,而在真实世界的境遇里频频翻船?

这需要教师利用假期对心智进行升级,身体出走的同时,将视野投放到更远的边境去。通过假期的知识补充和深度思考,有助于在下个学期开始后帮助孩子建立起对真实世界的判断力、对自我清晰的认知力、对未来更具信念的掌控力。

看自己:长期主义者的人生,是永不停息地滚雪球

从“善教之良师”,

做回“好学之顽童”(深度阅读)

长期进行知识输出的教育人,日常只能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碎片化学习。假期,是进行知识补充和促进思维升级的好时机。不妨暂时放下“师”之重任,重新做一会儿“一问三不知”的“童”。

在假期,教育人有机会深度阅读大部头的书籍,文学、哲学、经济学等等,并将其中的智慧融入生命实践当中。

假期还是进行专业阅读的好时机。对于新的课程标准、学习方式,教师在繁忙的学期中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在假期对专业知识进行系统性弥补,有助于我们在下个学期更清晰有力地在实践中运用。

另外,阅读也有助于处理学期中的职业倦怠、人际问题,家校沟通、学生管理、新学校适应等问题,根据不同情境需求寻找阅读方向,以阅读达成和解。

总之,阅读能帮助教育人系统性理解和解决一学期中积攒的问题。同时也可以通过记录进行思绪梳理、完成专业记录、指导未来教学。

这是最值得耕耘的土地,

和最长的雪坡(深度自省)

学期中,教育人往往面临着事情的接连处理,来不及进行深度反思。假期,教育人有机会退一步,对上个学期做一次深度总结,远离反射性的思维框架和“对立”的狭隘视野,在自省里收获更开阔的视野。

“思维控制是祈祷的最高形式”。假期,教育人可以更不被打扰地将注意力收慑到自己身上,关心蔬菜、热爱、日复一日的生活;关注拥有、厘清渴望和最高选择、梳理路线;要牢记“所有精神状态都是会自我繁殖的”,学会在缺憾里看到完美、对一切表达感恩、并且聚焦于当下的创造。

教育人的人生,是长期主义者的人生。我们已经找到了最值得耕耘的土地,和最长的滚雪坡,只要注重微小积累、循环增强,未来永远能比当下更美好。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