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林欣,今年35岁,单身,生活平淡。
作为一家广告公司设计师的我,工作大部分时间都围绕着创意和客户需求转,和同事们相处也算融洽。特别是李琳,刚进公司的时候给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她温文尔雅,待人亲和,我们几乎每天都会聊几句,甚至偶尔一起吃个午餐。
然而,这一切的变化,开始于两周前的一个下午。
那天,我们部门有个紧急活动需要准备,李琳过来找我。
“欣姐,能借我车两天吗?我有个急事需要跑一趟外地。”她低声请求,眼神里带着些许焦虑。
我本来没什么想法,车子平时用不上,便答应了她。“行吧,钥匙给你。”
原本我以为,这不过是两天的事,没想到,她的借车请求,却拖延成了七天。
七天,我几乎每天都在等她把车还回来,但她的电话总是没有打来,微信也不回。
心里不免开始有些焦虑,想着她是不是出什么事了。毕竟她性格内敛,偶尔会有些不善言辞。
终于,七天后,我忍不住拨通了李琳的电话。
“李琳,车呢?你借了这么久,什么时候还?”我压抑着心中的不满,语气已经有些冷淡。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李琳的声音轻轻传来:“哦,欣姐,车我还在用,我加满了油,怎么能不把油开完呢?不然就亏了嘛。”
我愣了一下,没想到她会这么说。心里瞬间升起一股莫名的怒气:“你说什么?车都用了七天了,还因为加油的事拖延不还?”
李琳似乎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反而有些理直气壮:“我觉得这样也没问题啊。反正油都加满了,开完了就还给你。你急用车,我也能理解,但我觉得自己也没错。”
听着她那理所当然的语气,我简直无语。借车两天,结果拖了七天不还,理由居然是“油不亏”。她怎么能这么理直气壮?
“李琳,”我忍不住提高了声音,“你借车是为了帮忙,不是为了自己随意占便宜。你加油并不代表我就得容忍你把时间一拖再拖。你再不还车,我真的要生气了!”
电话那头,李琳的语气终于有了一丝变化,但依然带着一点不耐烦:“好吧好吧,明天我就还给你。你放心,我会尽快还车。”
挂了电话,我的心情复杂。原本以为我们之间的关系还能继续保持友好,结果她的这一番话,让我对她的印象彻底改变。她竟然认为自己加满油就能占有车那么长时间,而且一点愧疚感都没有。
第二天,李琳如约把车还了回来。车里确实加了满满一箱油,车的外观也并没有什么问题。只是当她把钥匙递给我时,她的语气冷冷的:“车已经还给你了,没事吧?”
我接过车钥匙,心里却已经没有了任何的温度。她似乎一点也没有意识到她的不负责任和对我的轻视,只当作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谢谢,”我淡淡回了一句,然后转身离开。
那一刻,我才真正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原来是如此脆弱。李琳的冷漠和理所当然,让我感到一种深深的失落。她以为自己做了一件“合情合理”的事,但她完全忽视了我的感受。
我没再和她说什么,只是把车钥匙放回了我的包里。也许,这就是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我认为的借车是信任,而她认为的借车,是可以任意延续的占便宜。
从那以后,我们的关系不再像以前那么亲近。每次见面,我依然会礼貌地打招呼,但心里的那道裂缝,再也没有愈合。
有时候,我在想,如果一开始我能够更果断一些,或者她能够更懂得体谅,或许我们依然能是朋友。但现实是,信任一旦破裂,往往再也修复不回来。
或许,这就是人与人之间最真实的距离:当你不再愿意为别人着想时,连借个车的事情,也会让人心生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