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大学,错失211,遭遇发展瓶颈,背后的原因令人唏嘘不已!

凡尔赛百态 2024-10-18 22:54:36

众多声音为华侨大学失去211资格鸣不平,坚信其完全具备获评211的潜质。

那么,事实究竟如何呢?

自1995年“211工程”启动之初,名额分配便遵循了一套明确的规则:中央部委直属的高校根据其影响力大小来获取不同数量的名额,实力强劲的部委能获得超过两个名额,而普通部委仅有一个。

至于那些处于劣势的部委,则未能获得任何分配,它们的份额被教育部集中调配给其直属院校。

同时,每个省份原则上只有一所省属高校能够获此殊荣,但教育欠发达地区的省份往往不在此列。

初期阶段,情况大致如此;但随着时间推进,一些211高校经历了合并重组,后续批次中逐步向特定部委、建设兵团以及边远地区省份开放了名额。

以福建省为例,厦门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顺利入选;而华侨大学虽隶属于国务院侨办,后转归中央统战部,但因该部门仅掌握一个名额,且最终授予了历史悠久、实力更雄厚的暨南大学,导致华侨大学错失良机。

与此同时,比华侨大学早成立两年的福州大学作为省属代表,由于省内无出其右者,自然摘得桂冠。

最初几轮选拔主要基于院校综合实力,入选的多是综合性强校或工科特色鲜明的专门性大学,且大多位于工业经济较发达的区域。

接近尾声时,政策明显转向,大幅纳入了各类行业特色鲜明的高校,如政法、财经、电力、林业、师范、农业、体育等,以及像贵州大学、西南大学等来自偏远地区的学府,显然是为了在地域与行业间达成平衡。

最后一批五所211成员——青海大学、宁夏大学、海南大学、西藏大学、石河子大学,覆盖西北四省及海南岛,每省一席,实现了全面的地理均衡。

此举无疑彰显了对区域平衡的重视。

因此,这最后两批次的入选院校,尤其是最后一批,难免给人以“水分较大”的印象,这部分高校常被称作“末流211”,意指其在整体实力上可能相对较弱。

目前华侨大学的实力如何呢?

华侨大学坐落于泉州、厦门和龙舟池三地,设有28个学院,提供68个本科招生专业。

学校拥有10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5个专业学位硕士点以及5个博士后流动站。

在学术领域,该校拥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40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其中包括10个国务院侨办重点学科和30个福建省重点学科;同时,学校还拥有3个福建省一流学科、4个福建省高峰学科和13个福建省高原学科。

此外,华侨大学的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及计算机科学四个学科跻身ESI世界排名前0.5%,环境/生态学与社会科学两个学科位列前1%。

具体学科评估结果如下:工商管理为B类学科,应用经济学为B-类学科,机械工程为B-类学科,土木工程为B-类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为B-类学科。

华侨大学是否有可能入选双一流?

华侨大学在学科评估中仅获得B级最高成绩,且竞争激烈的工商管理专业表现也不尽如人意。

尽管作为一所侨校,但实力相对较弱,即便有政策支持,跻身双一流也显得力不从心,几乎等同于给国侨办难堪。

相比之下,暨南大学明显高出一个水平。

华侨大学只是众多一本院校中的普通一员,全国这样的高校多达两百多所。

遗憾的是,该校缺乏明显的特色学科,难以望其项背于双一流行列。

反观福建师范大学拥有音乐学、历史等强项;集美大学擅长航海;福建农林大学则以蜂学著称。

华侨大学的工商管理和土木专业在全国亦无突出表现。

目前,在福建省内,该大学的排名位于另外两所“双非”院校之后,科研方面也未见显著建树,整体排名与去年相差无几。

尽管在国际榜单上仍占据一定优势,其发展前景却不被普遍看好,这主要因为农林学科的科研实力极为雄厚。

作为一所大学,华侨大学的主要作用是统战,因此拥有全国最多的境外生。

这意味着办学经费相对分散,任何一位境外生都能轻松保研并获得奖学金,而境内生则必须激烈竞争那有限的名额。

此外,选择华侨大学的境外生往往并非中国大陆留学市场的佼佼者,优质生源多流向中山、暨南等校。这并不是对境外生的歧视,实际上他们中也有很多性格优秀的个体。

近年来,华侨大学的发展明显滞后,如今在高等教育界,缺乏一流学科的标签便意味着逐渐走向衰落。

其次,从地理位置来看,泉州相较于北京、上海等城市有所不及。

中国家长为了孩子能上一所优秀的大学,倾尽所有、耗尽十几年心血,极其重视最终的成果,尤其是社会认同的成果,“名”大于一切,简单直接,就是要名头响亮。

这就是为什么北大清华和其他院校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哪怕只是稍逊的专业;也是为何北京上海的高校如此受欢迎,即使是曾经不被看好的学校。

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