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前麻烦点一下关注,便于您后期持续关注相关内容。
这几年,国际局势不断发生变化,不管在军事上俄乌冲突,还是中东局势紧张,以色列想要彻底“吞了”巴勒斯坦,又或者是中美关系,堪比好莱坞大片,看的人一愣一愣。
我们的邻居印度,这几年也很是活跃,甚至可以说忙的不得了,虽然身夹西方和俄罗斯,但是依旧无法影响到其成为核心大国的梦想。
印度左手俄罗斯,右手西方和美国,如今,印度要跟中方“平行崛起”,莫迪再次让拜登,见识到了自己的手腕,为何心里总是惦记着中国?
不一样的印度
这几年,全球很不太平,但是印度并没有因为国际局势变化,就关起门来,安心过自己日子,不理会外面的风风雨雨。
印度反而比以往要活跃了许多,好像机会终于向印度敞开大门,印度感觉不抓住机会,努力发展自己,都对不起自己。
印度,自从莫迪上台以后,大家说到印度,感觉印度“变了”,以往说到印度,主要是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关系。
甚至印度的种姓制度,印度环境的好坏等等。
但是自从莫迪上台以后,我们可以看到,印度激进了许多,抓住一切能抓住的机会,努力壮大发展自己。
印度之前和美国的关系非常铁,甚至印美之间的交流非常畅通,不管是在留学贸易上,还是技术发展上,甚至军事合作上,印度和美国可以说好的可以“穿一条裤子”。
但是自从国际局势变化,尤其俄乌冲突,印度好像突然被打通了任督二脉一般,一下子开窍,不再像以往,只和美国关系处理的非常好。
印度地理位置优越,进出口贸易表现出发达态势。
自从西方针对俄罗斯,限制俄罗斯能源出口,这让印度看见了机会,毫不犹豫示好俄罗斯,做起了“二道贩子”,在西方和俄罗斯之间忙的不行,当然印度也赚的盆满钵满。
不过印度虽然和俄罗斯关系好了许多,但是也不敢真的得罪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
前不久,莫迪去往美国,在美国总统拜登老家,与美、澳、日等参加“四国会话”。
可以说印度和美国的关系,并没有因为印度的三心二意,彻底决裂,美国和印度还是继续和谐相处。
印度现如今在俄罗斯和西方之间,像个不倒翁一样,不停倒来倒去,就是不愿意只属于其中一个。
有意思的是,印度外长苏杰生,近期在参加联合国大会的时候,却公开表示,中国和印度,才是未来亚洲之重。
这让大家很是迷惑,印度这到底是要做什么。
莫迪:我的心其实在东方
苏杰生的公开表示,让大家一下子将目光转移到了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关系上。
也可能大家会好奇,为什么印度外长苏杰生突然说这样的话?
这还是因为莫迪激进的国策,毕竟莫迪上台以后,一直将中国当成印度的发展目标,又将中国当成印度潜在的“威胁”。
印度将中国当成印度未来发展的目标,主要还是表现在人口和经济发展上。
人口上,印度和中国都是属于人口大国,超过了10亿人,但是我国一直是第一人口大国,这让印度很难受。
莫迪甚至公开表示,鼓励印度多生优生,争取人口上超过中国。
今年,印度的新出生人口,高达1104万,可以说这个数字非常惊人,毕竟比印度还发达的美国,新出生人口,只有178万。
印度如此鼓励生育,看来无论在哪里,“人多力量大”这句话,都不是空谈。
印度不仅想在人口上和中国看齐,经济发展上,印度更是想和中国看齐。
这几年,伴随着莫迪国策的改变,还有印度在国际上的长袖善舞,可以说把国际看的一愣一愣的。
自从国际变化,很多企业也坐不住了,尤其这几年,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可以说印度受益很多,不是空谈。
小米在印度建厂投资,富士康也去印度发展,甚至很多其他国际大企业,也想纷纷去印度。
莫迪政府当然非常欢迎这些企业投资印度,只是印度欢迎企业纷纷投资印度,但是印度并没有像中国当初吸引投资的时候,可以说准备工作做得很好。
很多企业去了印度以后,可以说非常的“水土不服”,尤其印度的种族差异,和劳工制度,让企业纷纷想撤资离开印度。
只是企业来印度容易,走,却有点不容易,毕竟印度在经济上,也想和中国“并驱而行”。
印度要跟中方“平行崛起”?
印度想和中国“并驱而行”,印度当然愿意,毕竟两国国情相似点很多,尤其都是人口大国,而且中国很多东西都领先全球。
只是,读过历史,我们就知道,中国和印度的关系,一直很矛盾。
不管上个世纪60年代,中国和印度冲突不断,后来印度尼赫鲁去世,中国原子弹爆炸,
中印冲突才结束。
后期印度陷入内斗,等尼赫鲁女儿英迪拉上任,中印关系才缓和,中国和印度开始了友好合作。
2020年的时候,中印边境,印度突然对中国发起了冲突,最终造成了人员伤亡。
此后,中国和印度不断调整边防部署,小心冲突再一次扩大。
中国和印度边边境冲突,但是莫迪政府的重心,主要在印度经济发展,还有提升印度综合实力上。
所以说,中国和印度,冲突又合作的矛盾关系还会一直存在。
中印之间,今后是否真的会并轨而行,谁也不知道,但是中国和印度毕竟是邻国,和睦相处,才是大家都希望,而且印度想追赶上中国,中国也很支持,毕竟大家一起好,才是真的好。
信息来源:
印度外长:中印关系是亚洲未来的关键,印度既属于QUAD也属于金砖(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