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善管理监督体制机制,增强各有关管理部门战略协同,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江苏省盐业集团作为省属企业中的制造业实体企业,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创成8个省级以上研发平台,6家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13个重点项目获得国家、省级立项。着眼未来,集团公司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与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两手抓,努力在符合自身实际的赛道上跑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度”。
抢抓机遇、勇挑重担,切实增强向“新”而行的紧迫感使命感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是必须牢牢把握的“国之大者”。集团公司专门召开科技创新暨新型工业化推进会议,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创新版图、重塑经济结构的重大机遇,把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贯穿始终,举全集团之力,坚定不移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适应大科学时代学科交叉融合趋势,特别是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驱动科研范式变革,着力提升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产业组织先导功能、资源要素配置功能,增强技术牵引和产业变革的创新力。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必须抓住用好的“不二法门”。全面落实传统产业“焕新工程”,推进生产工艺和设备改造升级、更新迭代,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技术创新为根本动力,建设质量效益领先、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制造强企。新兴产业以盐穴资源综合利用为契机,把盐穴作为服务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战略性资源,在具有枢纽区位优势的淮安地区实施一批标志性项目集群。未来产业瞄准科技最前沿,聚焦氢能、新型储能等领域,联合高校院所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前沿技术多路径探索、跨学科跨领域交叉融合,加快创新研发和场景应用。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必须着力掌控的“重大利器”。坚持先立后破,善于用新技术巩固传统产业领先优势,前瞻布局钠离子电池、深地空间开发利用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坚持因地制宜,统筹盐矿资源开发和盐穴资源利用,积极布局盐穴储油储气储氢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跨越式发展,全力开辟产业发展新空间。坚持分类指导,完善政策激励、要素保障等机制,立足企业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发展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系统谋划、体系推进,加快形成聚力科技创新的崭新生态
组建集团产业技术研究院,打造协同高效的科技创新平台。集团公司设立集团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组建科技创新专家智库,建设南京、淮安两大研发基地。围绕盐矿资源开发和盐穴综合利用等主责主业,新建、联建国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设立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构建多层次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不断提升研发能级。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小升高”行动,持续推动高水平创新矩阵扩容升级。
加大创新研发投入,提高产出效率效益。将研发投入纳入全面预算管理,健全研发投入多元筹措和稳定增长机制,研发投入经费较上年度保持两位数增长。每年设立不少于3000万元的科研专项资金,用于重大项目“揭榜挂帅”、科技攻关、产学研合作等。突出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的创新驱动导向,提高研发投入、重大成果等创新指标权重,体现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和强有力支持,落实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全方位调动各层级企业加强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制定集团科技创新专项行动方案、年度研发项目清单以及中长期技术攻关清单、重大工程清单,以自主研发为主导,以合作研发、委托研发等方式为补充,加速推进科技创新项目实施。深入谋划实施科技创新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原创性、原理性研究及产业应用技术攻关,积累储备核心技术。整合“政产学研用金”资源,大力促进技术与资本的结合,探索技术引进验证、试点应用、产业化推广的实施路径。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更大力度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建立区别于投资项目管理模式的科技创新管理制度,完善“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新型组织方式,对研发人员采用与市场相适应的薪酬决定机制,打造科技创新政策“特区”。设立科技、技能人才的技术、技能职系,畅通科技人才和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会同有关高校、企业筹建卓越工程师学院,着重培养选树“首席科学家”“卓越工程师”“苏盐工匠”三支“特种兵”队伍,大力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打造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突出重点、把握关键,以标志性成果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加快盐及盐化工产业改造升级。集团公司加快替代一批落后低效设备、更新一批先进技术设备、升级一批试验检测设备,推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应用。大力度推动高端新材料、重大技术装备等领域技术突破和广泛应用,助力技术迭代、工艺优化、质量升级。优化对行业质量管理起示范引领作用的精益质量管理模式,创新先进质量文化,打造区域和行业质量品牌。大力推进“智改数转网联”,坚持“机器换人、数据换脑”,坚定不移“上云、用数、赋智”,推进资源在线化、生产柔性化、产业链协同化。
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科学编制《2024—2035年集团公司盐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规划及远景目标》,力争到2025年实现库容气量10亿方、2029年达30亿方;规划打造百亿方储气库群,推进石油储备项目落地,如期完成600兆瓦盐穴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建设运营,发展储氢、储氦等新业务,探索建设盐穴储能和氢能“制、储、运、用”绿色产业链。深化与央企、省属企业、地方国企的战略合作,协同开展建库管库、卤水消纳合作,开展增值服务发挥储气库的商业价值。稳健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食品产业,拓展分布式光伏、氢光源荷储等项目。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高端延伸。融合发展“制造+服务”,大力发展物资采购、研发设计、信息数据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服务型制造。共创质检公司获得新的国家级、省级检验检测认证等关键资质,努力占领行业发展制高点。整合集团产销企业仓储物流资源,提升物流网络化布局、集团化管控、专业化运营能力,打造快消品省内仓配一体化集配平台。各市县盐业公司面向城乡消费市场和要素市场,构建非盐产品统购分销供应链体系、现代化仓储物流体系、专业化营销体系,全方位提升产品力、渠道力、品牌力和服务力,打响淮盐“中华老字号”的金字招牌。
全面推动绿色发展。加强工业生产过程碳排放统计核算,探索推进碳足迹、项目碳评价、企业碳管理、碳捕捉利用和封存,参与推进零碳园区、零碳工厂建设,争创国家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全面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开展岩盐、芒硝等矿产的精深加工,定期发布上市公司ESG报告,让绿色低碳成为江苏盐业新型工业化的鲜明生态底色。□
(作者系江苏省盐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责任编辑:张 念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郑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