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虚时代》通过对自恋、冷漠、诱惑、空虚、幽默、暴力等一系列社会元素的分析,认为凸显在民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新自由主义历史的断层,在所有的社会层面、年龄段和性别之间,普遍产生了对主体自立的渴望。
这些变迁的社会元素共同成就了一种新形式的行为制约机制,它使当代个人主义追求“心理上”的洒脱、放松和趣味,但光怪陆离的生活模式却又使个体日渐地精神空虚。因循着空虚和自恋的逻辑,个性化进程对信息、性以及需求的倡导,对“人的因素”的重视,对本性、真诚和幽默的推崇等,一方面是“适当的”、“可行的”,另一方面是“野蛮的”、“现行的”,它造成了纪律社会的分解,却与禅性社会的布局相一致。
作者吉尔·利波维茨基,1944年生于巴黎,毕业于巴黎索邦大学,现在格勒诺布尔担任哲学教授,法国教育部计划委员会成员。著作有《空虚时代,论当代个人主义》(1983)、《蜉蝣帝国,现代社会中的时尚及其命运》(1987)、《义务的衰微,新民主时期的无痛伦理学》、《第三种女人,女性的永恒性与革命性》等。
这本书的文章写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但是,我读了觉得很过瘾,不仅钦佩其洋洋洒洒的文采,更是对作者对社会的精准描摹而叹服。虽然已时过境迁,时间已走过四五十年了,但是,其所概述并不过时。
比如他说:信息泛滥,新闻急速轮换,一个事件一旦被知晓,旋即也就被忘掉,因为它要为更为轰动的事件让出位置。一种因过度、因超激励引起的冷漠出现了。如今还有什么能让人惊异或引发轰动呢?多么贴切呀,作者写作之时的信息泛滥,是绝对比不上当下网络时代的信息泛滥程度的。可是,用在当下,这句评述不也贴切吗?
作者还说: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言论民主化,每个人都受到蛊惑去拨打热线,每个人都想依据自身的内心感受来说些什么,每个人都能成为听众和播音员。但也因为如此让人仿佛看到了学校墙壁上的涂鸦,让人仿佛置身数不清的艺术团体中,表达得越多,越是无话可讲,越是要强调主观性,效果却越发的苍白空洞。表达的机会与欲望才是重点,“信息”的实质无足轻重。为了交流而交流,为了表达而表达,除了博取寥寥几声应和外,再无其他目的。
伴随着个性化进程,个人主义经历了一场变革,一些美国社会学家将其称为“自恋型的变革”,因为将个性化进程及其结果加以浓缩后,显示出来就是“自恋”——它象征着从“局部的”个人主义到“全面的”个人主义的跨越,也象征着第二次个人主义革命的到来。这是一种不稳定的、宽容的心理感受,它专注于自我的情感实现,醉心于青春、体育与音乐;它不着眼于生活上的成功,而着眼于内心层面上持续的自我完善。只有这种图解才能更好地标识相应的个性化的出现,才能有力地阐释个性化进程诱变产生的个人主义的强大推力。作者是这样概述他所谓的“空虚时代”的:后现代社会没有了偶像也没有了禁忌,它对于自身也不抱什么奢望,不再有激动人心的宏伟蓝图——这便是支配着我们的空虚,一种不悲不喜的空虚。
白色郁金香White tulip
书中写道:要成为绝对的自我、要尽情享受生活,无疑只是个人主义意识形态的一种极端表现,但也只有在一个已将个人自由确立为基本价值观的社会里才能实现。消费革命导致了生活方式的改变,由此纵容了个体权利与欲望的发展,这种演变蕴含在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更迭之中。个人主义逻辑的发展呈跃迁前进状,从理论上看,这是因为自由的权利是无限的;从社会来看,因为这种逻辑受到了经济、政治和知识的限制,触动了习俗与日常生活。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如今没有什么社会现实与文化现实是无意义的,没有什么权利和愿望是不合理的,故而可无拘无束地自由生活,可自始至终地选择自己的生存方式。
可是,后现代社会里的人,果真生活如此放荡自由了吗?怎么可能?卢梭的那句名言:“人是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我觉得依然适用。
快乐女人跳跃的剪影Silhouette of happy woman jumping
个人主义的另一个阶段登台亮相了,这就是自恋。而自恋,在“专横的资本主义”让位给宽容的享乐的资本主义之时,依据个体对自己、对肉体、对他人、对世界以及对时间的立场,描绘出一个全新的个体形象。这样一种纯粹的个人主义,它不再理会社会和道德的最高价值观,尽管这些价值观依然被显赫的、主流的“经济人”、家庭、革命以及艺术所拥护;从堂皇的框架内挣脱出来的个人领域,本身的意义也在变化着,它不再坚持仅以个体多变的欲望为尊。如果说现代性是企业精神,是未来主义的企盼,那么显而易见的是,自恋以其历史性的冷漠,开创了后现代性之先河,也即“人类平等”的最高阶段。
书中对自恋人格的概括相当精彩,只是,这样说,是否把人的个性解放都归入自恋一说呢?
年轻夫妇在海滩日落时相爱Young couple in love on the beach
一种“冷漠”的文化出现了,其中每个人都要在冷漠的掩护下生活,为的是规避自己的激情以及别人的激情。逢场作戏要比所谓冷漠的游离更为实用,男男女女们总渴望着一种充满激情的特殊关系(也许只在这个普遍虛无的时代才会有如此多的情感要求),但期望值越高,奇迹般的融合则越是罕见,且都越发短暂。
城市里相逢的机会越多,人就越感到孤独;男女关系越是自由,越是不受传统制约,得到一种激情四射的关系的可能性则就越少。到处所见的是孤寂、空虚、难以释怀,人们难以跳跃到“自我之外”;要想靠“经验”来提前逃避这种局面,那么首先得拥有这种激情的“经验”。为何我不能去爱、不能因激动而战栗呢?
自恋的不幸,在于已经规划好要完全沉湎于自己,以避免受“他者”影响,以防范失去自我,但既然对情感关系念念不忘,那么,该规划则仍是欠周全的。一种广泛的非理性化伴随着沸腾的社会性开始出现了,疯狂消费体现出了一种自给自足的自我封闭,而这种封闭同样也可从时髦的心理分析和理性技术中得以体现,在生活现实被改变之际,欲望、快乐、交流便成为了唯一的“价值观”,而“心理”也即成为了虚无最有力的支持者。伴随着大众的虚无,“心理”时代开始了,而性欲便是一股不绝的空虚。
幽默进步了,不再冷嘲热讽,不再拐弯抹角地骂人。书中指出:我们就这样跨越了讽刺年代,跨越了刻薄喜剧。看过如今广告、时尚、新事物、卡通以及“喜剧”的人,谁会认为喜剧主流的新格调不在于讽刺而只在于寻乐呢?强烈的幽默感消除了讽刺和夸张所具有的负面特征。一种正面的、放松的幽默取代了对基于共同价值观的社会的冷嘲热讽,取代了以廉价的、没有意义的胡言乱语堆砌起来的“小孩子们”的喜剧。广告中的或时尚中的幽默,没有针对谁,也不批评谁,它只在竭力营造一种没有副作用、使人愉快的幸福与愉悦的氛围。大众幽默不再以挖苦、阴郁为基调,也不是在掩饰一种悲观主义或一种“体面的绝望”,当代的幽默不想玩深沉,它只想营造一个洋溢的世界。
色情驱散了情欲领域内的含蓄,化解了与法律、血缘、罪孽之间的各种联系,色情让性转变成为一种可供观瞻的技艺,转变成为一种幽默与赤裸二合一的剧目。
社会越是人性化,失落感也就越发常见;宽容及忍让越多,对自己也就越发不信任;越是长寿,也就越害怕衰老;工作越少,也就越不愿意去工作;习俗越是放开,空虚感也就越是强烈;交流与对话越是制度化,个体也就越发感到孤单、越是感到难以适从;福利越是完善,抑郁感就越是强烈。消费时代制造了一种普遍的非社会化,它微妙且难以觉察。社会混乱已没有了章法,而有针对性的排斥也不再有纪律性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