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罗敷:美貌与智慧并重的汉代奇女子—《陌上桑》赏析

军事锐眼 2021-11-19 09:58:57

1

《陌上桑》是一首汉乐府民歌,讲了一个美女的故事。

这个美丽的女子运用自己的机智严辞拒绝“使君”的调戏。

这个美女就是采桑女秦罗敷。

一说到美女,我们脑海中立马就会浮现出四大美女来:西施、貂蝉、王昭君、杨贵妃。

不过这四大美女是宫廷美女,于普通老百姓而言,那就犹如天上的明月,只可远远地观望,她们是落不下凡尘的。

秦罗敷就不同了。 她是生活在老百姓中间的是民间美女,她的美是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具有一种清新诱人的魅力。

秦罗敷怎么样美法,使得她作为民间美女流传至今呢?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这四句诗在全诗中起一个交代作用,它向读者交代了人物、时间。

其实,秦罗敷是古代美女的通名,尤其是在汉代。

如另一首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有“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见,秦罗敷并非真有其人,是编唱这个故事的人随意添加的。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

罗敷是个热爱劳动的农家女,正在城南的桑田里采桑。

地处城南,社会环境并不闭塞;地处城南,较为见多识广。

这正是才貌双全的罗敷所生活的典型环境。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这六句,从主人公的劳动用具、头饰、服饰三个方面夸张衬托罗敷的品行高法容貌华美。

罗敷去采桑,所用的工具是“青丝”“桂枝”,这里点出桂枝作为劳动用具是借楚辞的比拟手法,用芳香草木象征主人公的情操高法,品貌端庄。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这是从她的头饰来说。

“倭堕髻”是汉代流行的一种时髦的发型,发髻偏在额端,呈似堕未堕状。耳朵上戴的耳环像宝珠一样华美。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她下穿浅黄色的裙子,上穿紫色的短袄,色彩鲜明,这是从服饰上来说。

诗篇用劳动用具、头饰、服饰的美来衬托主人公的美貌,如绿叶扶衬红花一样。

有人认为,根据罗敷的衣着、服饰的华美程度,推断她是一个贵妇人。

其实不然,在汉代乐府民歌中,往往使用夸张的表现手法,来美化他们理想中的主人公。

以上四句就是采用了这种夸张手法。

这几句写罗敷容貌之美,完全是为了铺衬后文罗敷的人格之美。

2

写罗敷的容貌之美,但并没有从眼睛、鼻梁、脸蛋儿入手,我们怎知她的美呢?

文中通过众人观看罗敷的反应来写的。

诗中写了四种人见到罗敷后的反应,“行者、少年、耕者、锄者”。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文中笔调虽粗犷,但却是健康的。

挑担的“行者”看到罗敷一下子呆住了,停下担子,下意识地摸胡须,这是身心完全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的特有的心理表现。

这么描写,与其年龄和经历是非常适合的。

那个“少年”就不同了,他此时的心理比较慌乱、激动。

哎呀,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少女,真是美丽又温柔。

多情的少年一见罗敷,潜意识摘下帽子,扶正包头的纱巾,端正自己衣冠,想以此博取姑娘的好感,吸引姑娘的注意。

“耕者”“锄者”又不同于“行者”“少年”,他们的身份与罗敷是一样的,他们是在与罗敷相隔不远的田地里。

早晨的太阳照在碧绿的桑树上,穿着浅黄色裙子、紫色短袄的罗敷在桑叶中时隐时现。

她劳动的美容强烈着吸引着他们,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常常停下活计左顾右盼,贻误了工时。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收工后,“耕者”“锄者”一路回家,在路上互相打趣,你埋怨我,我埋怨你。

这两句不仅从普遍意义上将罗敷视作美的存在,以总结性的语言续写美的效果,而且它通过众人“来归”时“怨怒”的情态,使作品凭添了不少诙谐的喜剧色彩。

这里写罗敷的容貌之美,但是并没有做直接的正面描写,而是从劳动用具、头饰、服饰的艳丽,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反应来侧面描写她的美貌。

这种侧面描写比正面描写她的容貌收到了更好的效果。

秦罗敷美到什么程度?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它给读者留下了广泛的想象空间,读者可以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和各自的审美观点去想像罗敷如何美丽动人。

如果你喜欢杨贵妃那种丰满的性感之美,“回眸一笑百媚生”“芙蓉如面柳如眉”,那么秦罗敷就是这样的;

如果你喜欢齐国的那种“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那她就是那样的硕人;

如果你喜欢林黛玉那种苗条之美的,那么她就是“柳叶眉杏核眼樱桃小口一点点”。

任凭你想像,反正以你的美女标准去想像秦罗敷的美。一千个读者中就有一千个秦罗敷。

3

秦罗敷的美,不但吸引了那四种人的注意,还引起了一个人注意,那就是使君。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这里用五马徘徊不前的姿态,来表现使君的心理活动。

使君坐在高贵的马车上,看见秦罗敷这个美丽的姑娘,垂涎三尺,停车不前,“立踟蹰”。

马徘徊不前,使君在生邪念,而使君的官威是不能减的,不能像“行者”等那样,跳下车子就往罗敷那里跑,官没有官样了。

于是“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哎,那位姑娘到底是哪家的呢?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

“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这是小吏在使君与罗敷之间往返问答,其间省略了吏人询问罗敷的话。

知道是谁家的姑娘后,使君又问“年几何”,最后使君原形毕露,问罗敷:愿不愿意和我一起坐着那马车回官府?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向她提出“共载”的无理要求。

可见,面对罗敷这样一个正值豆蔻年华的青春美少女,使君的行为和一般平民百姓的行为截然不同。

两相对比,使君的丑恶嘴脸暴露无遗。

平民百姓是把罗敷作为社会的共有财产来看的,心里没有任何邪念,而使君就不同了,他想把罗敷当作私有财产据为己有,想“养在深宫人未识”。

4

使君是个高官,周围又有一批凶恶的帮凶。

相比之下,民女罗敷孤身一人,手无敷鸡之力。

如果你是罗敷,你又该怎么办呢?

哭?

不能引起使君的同情,反而是“一枝梨花春带雨”,更加引起使君的邪念。

逃?逃不了。

躲,躲不开,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呀,使君是连哪家的人都是问好了的。

骂? 怎么骂?

学泼妇骂街,出口成脏,那罗敷在我们心目中的美可能要大打折扣了,只能是一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一个人,再美也不美了。

此时此刻,罗敷如何摆脱眼前的困境,心理活动异常剧烈。

干脆,横下一条心,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今天我罗敷就要在太岁头上动土。

于是,“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罗敷说自有夫,是为了形势所迫而说的假话,此时,只要能摆脱困境,假戏真唱又有何妨?

罗敷的假话产生效用后,一不做,二不休,盛夸夫婿,说个痛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

我的丈夫在“东方”做大官,出巡的时候,千骑随从,威风凛凛走在前头。

你要辨识他吗?只看那骑白马后边跟从着许多骑黑马的,就是他了。

哇,好一个白马王子。

我的丈夫的地位比你使君尊贵多了。

“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他那匹白马尾巴上系着青丝,金色的络头笼着马头。他腰间佩带的“鹿卢剑”,那可是无价之宝。

一句话,我丈夫的财富比你使君多得多。

接着又为丈夫编出一张履历表。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我的丈夫从十五岁当“小吏”到现在“专城居”,就是说,我丈夫一直青云直上,官运亨通。

罗敷再从丈夫的长相、风度来夸耀“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我丈夫白白的面孔,长长的胡须,一表长材。

这就是说,我丈夫相貌比你强。

言外之意,哪像你使君尖嘴猴腮、獐头鼠目。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最后,说他在官府里,受到众人夸赞,说明其威望之高。

“使君”之所以也向罗敷提出“宁可共载不”的非分要求,无非是依仗自己的权势。

罗敷为了堵绝其邪念,摆脱其纠缠,从地位、财富、官运、相貌、威望五方面极力夸耀自己的夫婿,意在压倒对方的气焰,达到奚落、讽刺的效果。

这段夸夫的描写,充分表现出罗敷不畏权势、机智聪颖的个性特征。

山外青山楼外楼,强中更有强中手。使君虽是高官人,我有夫婿更胜汝。你算哪根葱啊。

可以想见,使君在这意气扬扬的夸说面前会是怎样的垂头丧气、失魂落魄、自惭形秽,越听越扫兴,越听越不是滋味,越想越尴尬,只好灰溜溜地一走了事。

不过,这些诗中都没有写,而是让读者去想像这个必然结果。

这样艺术处理无疑是十分高明的。

这正是“尴尬人偏做尴尬事,罗敷女斩断使君情”,直此,罗敷就如一朵出水的莲花,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她的人格之美可见一斑。 容颜易老,但人格魅力永存,秦罗敷作为民间美女流传于世,主要以她的人帮魅力打动人心,所以流传至今。

秦罗敷,真正是一个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的汉代奇女子。

这样的女子,谁又不爱呢?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