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学政试院

老刘评旅游 2024-07-21 20:24:34

学政试院,也称为“扬郡试院”,位于泰州市五一路与鼓楼路交汇路口,曾是江苏学政主持院试的地方。清康熙至光绪年间,扬郡试院设于泰州,是清代科举制度下扬州府属八县童生考秀才的试场,由于试院一直由省学政主持考试,所以又称为学政试院。

学政试院是明末清初的代表性古建筑,是少量仅存的院试考试场所,是中国科举制度的实物见证,也是泰州曾是江淮地区重要文化中心之一的历史见证。学政试院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学政试院历史上建筑结构完整,建筑规模宏伟,有头门、仪门、大堂、思补堂、东楼、西楼、上房、下房、考棚、福神祠等建筑。现存主体建筑头门和思补堂,为清代官式建筑,系为原构。

2008年,学政试院在原址上按原貌修复。修复后的学政试院基本恢复了清代时期的规模,被命名为中国科举院试博物馆。

在《泰州名胜古迹》中,关于考棚的一段文字描述,也能让人想像出个大概:将房屋隔成若干小间,每间容一考生入内应试,房内只设一桌一椅,门口悬以竹帘,即谓考棚。清时考试每个人都有一个单间,以砖墙相隔,高1.8米、深1.2米。考生入场后,考试的几天就被困在这个小天地中,吃饭睡觉都不能迈出一步,条件相当艰苦。

泰州的学政试院考出过不少名人:清代大文学家汪中、学者和高官阮元、画家郑板桥、李复堂等;清朝乾隆时期的“浓墨宰相”刘墉还两次在这里主持过院试。在沙黑《诗话板桥》中,有这样的文字:郑板桥拎着考试的书包走进设立在泰州的扬郡试院,走出来之后就成了康熙秀才。

这是参加乡试的人员带进考场用的灶具,考试者第一天进场,到第三天,都要在考场内做饭吃,就需要这种便于携带的灶具和食具。

放置食具的木质盒子。

孔子的汉白玉雕像伫立在大堂中间,他身着长袍,眉宇浓密,长须飘胸,左右手掌叠放,给人以慈祥之感,谦逊的同时也充满了智慧。

展厅中的模型还原了古代状元跨马游街的场景。对于古代读书人来说,科举考试是其改变人生轨迹的最大机遇,为了走上仕途,“头悬梁、锥刺股”的辛苦在所难免,而一旦金榜题名,人生就会飞黄腾达,跨马游街不过是其新征途的起点。

老伴儿在看展品说明。

科举制度自隋代开始直到1905年清政府颁布停止,历时1300年,不仅对中国,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也深受影响。

状元及第可以说是古代每个学子的终极梦想,大红色的服饰让人想起黄梅戏《女驸马》中的唱段——中状元、着红袍,帽插宫花好新鲜。“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代诗人孟郊的《登科后》更是道尽了其中的欢喜和恣意。

名气虽不如江南贡院,泰州的学政试院却也考出过不少名人,郑板桥、施耐庵都是其中翘楚,清朝乾隆时期的“浓墨宰相”刘墉还在这里主持过院试。

这是《泰州入学全案》记录了一位佚名的泰州人士整理记载的从明代后期到清末泰州举行院试的全部考试情况,包括考官、时间、地点、考题、录取等情况的详细记载,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

扬郡试院是我国科举制度进士、举人、秀才三级考试中第一级考试的地方,也是泰州昔日作为江淮地区重要文化中心之一的历史见证。朝廷在泰州兴建学政试院,表明了泰州处于扬州地区教育文化中心的地位。泰州学政试院为泰州文化繁荣和选拔人才作出过重要贡献,是古代泰州人心目中读书人入仕的神圣之所。

沿青砖石板一路走下来,清幽的环境丰富的史实资料,让人沉浸其中。让你感觉到历史的重现,简单的游览变得如此丰满起来。学政试院是全省仅剩的保存较为完整的院试试院,其文物价值可与南京贡院相提并论,是泰州曾是江淮地区重要文化中心的历史见证。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