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普通人是怎么买菜的?一日三餐又吃点啥?

海宁的风 2024-09-09 15:43:24

看到有的人在网上聊天,说是六七十年代时普通人一日三餐吃的是点什么东西?60年代还不懂,70年代的时候,我是去买菜的,所以这个我有一点发言权,可以说一下。

在70年代初的时候,我刚好十岁左右,那时候家里是双职工,爸爸妈妈要上班,没时间买菜,因此,每天买菜的重任就落在了我的肩上,而我哥哥则负责家里生煤炉、烧菜。

当时我住在上海的南市区,那年代没有农民自己买卖的菜市场,只有国营菜场,我家在南市区乔家路这一边,旁边有两个菜场,一个是乔家路菜场,还有一个是凝和路菜场,这两个菜场是挨在一起的。

以前的乔家路菜场,现在还依稀有一些痕迹。

当时的菜比较便宜,一般蔬菜每斤不超过一毛钱一斤,基本上都是三五分一斤蔬菜,豆制品中的臭豆腐是一分钱一块,豆腐是四分钱一斤、这个豆腐的大小相当于现在的一盒豆腐,肋条肉是七毛八一斤,小带鱼一毛八一斤,大带鱼2毛4~2毛7一斤。

70年代菜比较便宜,只是蔬菜等副食品的供应比较紧张,除了蔬菜不要凭票供应之外,豆制品、鱼类、蛋类、肉类、这些都需要凭票供应。票证的颁发根据家庭的人数多少来核算,豆制品票、肉票是按人头计算的,蛋票、鱼票分发是以大小户计算的,四人以下算小户,四人大以上算大户,根据大户、小户来发票证。

每天到菜场买菜,生怕买买不到好菜,都要很早起来,需要四点钟就起床,弄堂里两三个小伙伴合着一起去的,哪一个起早一些,就负责挨家挨户叫醒另外几个。小伙伴们都有分工,有的负责蔬菜摊排队,有的负责豆制品或肉、鱼摊排队,每人排着队,还要负责照看前面放几个空篮子或者石头充人数。

那时候菜场的营业时间是五点钟左右,菜场的营业时间我们叫菜场“开秤”时间,蔬菜、肉、鱼的供应量一般在半小时至一小时内就可以卖光,也就是说五点钟开秤,到六点钟左右,几乎就没有了,剩下的就是没人要的老菜皮了,大肥肉这些。

菜场每天开秤前,卡车运来蔬菜,然后营业员们把这些菜分类后,再出售给居民。

上面说的是买菜的情况,70年代,上海人吃些什么呢?在我的记忆里,一般吃的菜是这样的,蔬菜有:炒青菜或者炒鸡毛菜,炒菠菜,红烧茭白,炒刀豆,炒缸豆,炒茄子,咖喱土豆等。半荤半素的有:肉饼子蒸蛋,臭豆腐蒸蛋,刀豆炒肉片,大白菜炒肉片等。肉类菜肴有:油面筋塞肉、红烧肉,这个红烧肉有讲究的,芋头、土豆,油豆腐、鸡蛋,都可以混合在肉里边一起红烧,这烧出来的味道好极了,至今还记得。鱼类菜肴有:红烧带鱼或者清蒸带鱼,红烧黄鱼,红烧小黄鱼,清蒸鲳鱼等。上海人的饭桌上还少不了一个汤,一般是番茄蛋汤,冬瓜虾米咸肉汤,小黄鱼咸菜汤,豆腐骨头汤,鸡毛菜油面筋汤等。

当然,这些菜不是每天都有吃的,因为肉和鱼都是凭票供应的,肉类供应有限,所以舍不得烧红烧肉吃的,基本上以炒肉片吃的居多,红烧肉什么的一般是周末才吃一顿,这个带鱼或黄鱼那吃的就更少了,一般每一个月吃一两次。

70年代上海人饭桌上的菜,一般是每顿两、三个蔬菜,一、两个荤菜,然后一盆汤。晚餐丰富一些,因为下班的人回来了,中餐就对付着过,一般吃的是隔天的剩菜,而早餐就是泡饭和酱菜了。

70年代的菜桌,基本上就这样了

我那时候还小,不懂事,吃饭的时候看到饭桌上菜就拣好的吃,后来我爸爸没办法了,一盆红烧肉一顿就可以吃光了,那怎么行?就买了两个小铁盆子,吃饭的时候,我爸就在小铁盆子里边给我和我哥每人分了一点菜,一顿饭就一小盆子菜,吃完就没了。这个小铁盆子到现在我还留着。

小时候吃饭盛菜用的小糖瓷盆

上面这些就是70年代上海人,是怎么买菜的?饭桌上每天是点什么菜?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