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王开村|王真光

信息参阅吧 2024-10-21 00:13:42

偶见“善国文化”公众号刊发的一篇题为《王开轶事两则》的文章,系张玺泽先生所作。看到“王开”二字,我怦然心动,这个村庄与我有着密切关系,情丝绵绵缠绕在我的心中。多少年了,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现在却又鲜明地浮在眼前。

张先生文章中提到的“轶事”,发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期,王开村三个大队演出样板戏。演员有徐祥兰、张贻右、张贻才、张贻标、张桂真、张贻玥、张爱云、张清泽,导演是左彦祥和张晶,王开张姓居多。

王开村演样板戏时,我已离开家乡,无缘去看,但却因这篇文章引发了我和王开的关联往事。早在民国年间,我大伯母的女儿嫁到王开,我叫她大姐,她的儿子叫张贻松,小我一岁,是我的外甥,喊我叫大舅。常到我家,成了我少年时的伙伴,解放后他定居上海。几年后,我的二姐(亲姐)也嫁到王开。姐夫叫张贻徽,因之,我常到王开二姐家。我和二姐感情笃厚,我小时候是二姐陪伴我玩,带我去集上喝辣汤,给我做鞋子。解放后,二姐带着他的女儿华荣来济南看我,以后又多次来济南看我。二姐去世后,二姐夫张贻徽仍住在自己家里,孤身一人生活,我仍然定时给他寄钱,直到他去世。现在,他家只有两个女儿和我有联系,大女儿华荣——我的外甥女居住在安徽马鞍山。我把张玺泽先生的文章《王开轶事》转给她。她回微信说:

“看了老舅的发文,我好像又回到青年时的王开村。当时全村三个大队,因村子大,所以一个大队都是十二个生产队,几乎都給张姓占领了。文中的张贻佑是我的小叔,他最会扮演老太太了。还有几个是我的同学。张晶高中毕业生时因故没能录取到清华大学,但他很有才华,总是导戏,和我小叔年纪差不多大,当时因成份问题也不太受用。文中的那条河,我小时常去玩水。父母在时我回去已找不到了,只有很细的一条黑水沟,河沙全卖光。自老父亲走后我再也没有回去过,以后更没机会了,况且也已不是想象的那个故乡了,完全没有了以前的景象。”

沧海桑田,世事变化多端。只有健在的老人还留有记忆,往事真的如烟散去。

2024-10-12于济南

王真光,1925年出生,滕县南沙河人,1939-1943年在华北弘道院就读。1951年调济南铁路局政治部,1964年任西南铁路建设指挥创作组长,1973年赴非洲支援坦赞铁路建设,1976年回国后在铁道部办公厅工作,1980年调济南铁路局任办公室副主任,1985年离休。著有《北楼的钟声》《记忆中的故事》《铁道上的暗礁》《横渡印度洋回国记》《来自坦赞铁路的报告》等。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山东分会第一至第三届理事,济南铁路文艺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