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治阳痿看中医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关系

皇铭安康 2024-04-30 03:21:10

天气渐凉,人们都穿起了长袖长裤,暖暖的阳光透过树叶照在我们身上,与凉凉秋风,达成一种美妙的和谐,让人对这秋意有了更深的体悟。我们到诊所时,老师已经看了好几个病人了。这个中年男子一过来,也没有反映病情,直接就说,这握固功法真好。练了后,晚上不盗汗也不遗精了。老师说,吃药后觉得怎么样?他说,刚来时,大汗淋漓,现在汗少了很多,刚来时阴囊冷冰冰的,现在温暖了。老师把脉后说,不错!就是肝脾还差些。思虑太多,伤了脾的运化,谋虑太过,伤了肝的疏泄。你这阳痿好治,就是以后不要想太多了。

老师继续给他守方治疗,加上脾三药,即炒薏苡仁、芡实、山药。加强脾土的运化,以助肝的疏泄。方药为:巴戟天15克,仙茅15克,黄狗肾一条,柴胡10克,蜈蚣2条,红参20克,酸枣仁20克,浮小麦30克,枇杷叶20克,火麻仁20克,猪甲20克,鸡矢藤30克,炒薏苡仁20克,芡实20克,怀山药25克。3剂。

老师开完药方后,便跟我们说,这个病人要抓住这几点。第一点是右手命门尺不足,故阳痿。第二点是肝不疏泄,肝经下络阴器。第三点是心脉不强,心主欲,治阳痿一般要考虑到强心。这样在扶阳、疏肝、强心的基础上,还要适当加些降阳明胃肠的药,这个轮子才转得起来,不能只升清而不降浊。

《黄帝内经》说“阳明主宗筋”,阳明是胃肠主降的,降浊好了,宗筋才有劲。最后加用脾三药,防其思虑过度,思虑过度,气血会从下焦调到心脾上中二焦,阳气下不去,也会加重阳痿。原来,老师治病既有宏观的脉势指导用药,也有分步的脏腑郁脉指导用药,两套体系结合在一起,再加上疾病的特性。为了让思路再理顺些,我们就把这个“人体脏腑阴阳气血脉药图”画了出来。

病人再次服完药后,跟老师说,早上晨勃比以前多了。老师笑着说,这就要你养精蓄锐了,你只要把"握固功"练好,一握它就回去了。他说,不是说精满则溢吗?这精会不会坏死掉?老师说,精满则藏,藏得越好,骨髓就越坚固,耳目越聪明,肌肤越润泽,这是一个精化气、气化神的过程,完全不用担心这精会不会坏死。西方认为这精是败浊之物,但我们中医却认为精是精华,留在体内,可保命延年,它自己会转化会气化。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指出,人要“尽终天年,度百岁乃去”。就是说一个人的自然寿命,如果不发生意外调养好了,应该活到120多左右。人要健康活到这个年龄是可能的。重要的是要学会养生。要学会中医养生。首先要对中医的一些基本知识有一个概括的了解,这是不可缺少的一课。

一、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是整个自然界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是分析和归纳自然万物的纲领,是一切事物千变万化,深奥莫测的内在动力。我国古代的这一哲学理论,是古人对自然界一切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是朴素的唯物辩证方法。把这一方法与医学实践相结合,便出现了“阴阳五行”学说。祖国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是用来观察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解释人体脏腑、气血、经络的生理、病理变化;是指导养生、防病、诊病、治疗的一种理论方法。

只有了解和掌握了这一理论方法,才能懂得中医是怎样认识自然,怎样认识人体内部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健康的道理。从调节阴阳平衡的原理出发,进行养生、防病和治病。调节阴阳平衡,主要是人体的阴阳与自然的阴阳平衡;人体脏腑、气血、经络之间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天人合一”尽终天年,健康长寿的目的。

阴和阳是运动变化的,阴阳是互生,相互依存的。如夜与昼、水与火、寒与热、女与男、脏与腑、内与外等。其中缺了哪一方面,相对立的一方面就不存在了。这也叫“阴阳互根”。人在发育过程中,幼小的时候气血都不充实,也就是阴阳都不足,所以中医认为小儿为“稚阴、稚阳”。由于阳气的作用,不断促进阴血的生成,阴血反过来又滋养阳气,气血互生,逐渐充实,人体就成长壮实,中医叫作“阳生阴长”和“阴生阳长”。

例如:有人患“贫血”病,服补血药效果不满意。根据中医辨证属于“气虚”的,经用补气的人参,黄芪以后,贫血很快治愈。这就是血病(阴病)治气(治阳),“阳生阴长”的道理。对于热病,治疗用寒凉药,这就是阳病治阴。阴阳的相互消退与增长(又叫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如同一架天平,一头是阴,一头是阳。当阳少了,阴就增多了;阴少了,阳就增多了。这就是“阴阳消长”,阴阳相互转化的关系。

比如:太阳刚出来,阳气由少渐渐增多,而阴气就会逐渐减少,直到中午阳气最旺盛,阴气变得最少。中午以后,阳气逐渐减少,阴气随着逐渐增长,直到日落,阳气衰少,阴气随着转盛。前半夜阳气减少到最低,阴气增加到最高;后半夜阳气微增,阴气稍退,这是一天24小时阴阳相互消退和增长的情况。一年四季的阴阳消长也是这样的规律。春季逐渐变暖,就是阳气逐渐增长,阴气逐渐消退。也就是“阳长阴消”的过程。当夏季到来,天气热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也就是阳气到了最旺盛的时候,秋季就将来临,阴气就会逐渐增长,阳气逐渐消退,天气由热逐渐转凉。这就是古人常说的“物极必反”。热到极点,就会转寒,这就叫“阳消阴长”。

在生病过程中,例如高烧的病人,有时手脚反而发凉,这就是“阳极似阴。在治病时,如果是实热高烧,就属于阳气亢盛,根据阴阳互根的道理,阳病治阴,就可以使用寒凉的药物治疗。阴阳中各自还包含着阴阳。就一天来说白天为阳,夜间为阴;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夜为阴中之阴,后夜为阴中之阳。就人体来说,脏为阴,腑为阳。脏中又包含着阴阳。例如:肝又可分为肝阴肝阳;心又可分为心阴心阳;肾又可分为肾阴、肾阳;脾也可分为脾阴脾阳;肺也可分为肺阴、肺阳(习惯叫肺气)总的说根据阴阳的道理进行养生,防病、诊病、治病已被数千年的中医医疗实践所验证。中医的阴阳学说是中医药学的指导思想。

“五行”是我国古代的哲学理论,是阴阳学说的进一步衍化,是对物质的属性和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进一步认识。“五”是指自然界客观存在的五种物质,就是金、木、水、火、土。“行”[读xing],是运动的意思。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之间有着相互资生(就是相生)的关系,同时还有相互制约(即:相克)的关系。

相生就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相克就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这五类物质之间,在相生和相克的关系中保持着正常的动态平衡。在特殊的情况下,也会出现阴阳的异常运动。一种情况是超过限度的克制,也可称为“过克”,在五行学说中称为“相乘”,如金乘木等;另一种情况是本来被克制的一方,反过来去欺凌原来克它的一方,也可称为“反克”,在五行学说称为“相侮”。如:木侮金等。这就是“五行”的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五行生克图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本来是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五种东西,它们有着自身的特性。火性灼热而向上燃烧;水能滋润而向下流;木能曲伸舒展变直;金有砍伐和变革的作用;土能种植和生产粮食。根据这五种物质的特性,引伸、推理、归纳分类,分别代表了自然界的五类物质的属性。同时也说明这五类物质之间的运动关系。五行对事物的归属关系自然万物与人体的关系,通过“五行”而实现了“天人合一",把自然界的事物和变化与人体的生理、病理紧密结合在一起。如:五行中的“木”,在自然界的四季中属于“春”,在气候变化中属''风”,在五色中属“青”,在五味中属“酸”,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属''生”,在人体五脏中属“肝”,六腑中属“胆”,在肢体中属“筋”,在五官中属“目”,在五志中属“怒”。余类见附表:

五行在防治疾病中的应用举例在起居方面:木主生长发育,故春季应早起、散步、须避免风邪所伤,心情要保持舒畅,忌怒,不要生气。这就是适应春季的养生方式。在饮食方面:酸味食物入于肝脏,善走筋,多食酸则容易拘急,所以筋有病不易多食酸。甘味食物入脾,善走肌肉,多食甘则肌肉壅满(肥胖),所以肌肉病不宜多食甘。辛味食物人于肺,善走气分,性主发散,多食辛则能耗气,所以气病不宜多食辛……。

在防病方面:肝属木,木旺容易乘土,土为脾,为防止肝病传脾,可以用充实脾土的办法。我们在治疗“肝气郁结”的两肋胀痛不思饮食时,常用健脾(实土)舒肝的办法,这就是五行中“培土抑木”的方法。在治病方面:患有肺气虚弱久咳不止的人,用补脾的办法治疗,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脾属“土”,肺属“金”,这就属于五行中“培土生金”的方法。

“五行”学说在中药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能很好的全面而持久的指导中医运用中药防病治病的实践,这也正是中医独特之处。

二、中医的脏腑学说

1.以五脏为核心的生理、病理体系人体内有五脏、六腑,是人体的核心脏器,主宰着人体的生命活动。人有五官,耳、眼、鼻、舌、口,内通五脏,分别属于五脏的外窍。肾与耳相通,肝与目相通,肺与鼻相通,心与舌相通,脾与口相通。人的躯体有皮、肉、脉、筋、骨,也分属五脏所主管,肺主管皮毛,脾主管肌肉,心主管脉,肝主管筋,肾主管骨。

五脏与六腑相配合,中医学中称为“相合”,又叫“互为表里”,脏为阴属里,腑为阳属表。脏与腑之间通过经络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配合,保持脏腑气血阴阳的平衡。生病后也可通过这种关系调节脏腑气血阴阳的平衡。心与小肠相配合;肺与大肠相配合;肝与胆相配合;脾与胃相配合;肾与膀胱相配合。这样以五脏为核心,配合六腑,主管五体,开窍五官,相互联系,内外沟通,形成了人的生命整体现象。

例如:当患眼病时,可以根据肝脏通于目的关系,在治疗上选用治肝脏的药物;当患鼻病时,可以根据肺脏通于鼻的关系,在治疗上可选用人肺经的药物。又如:肺主管皮毛,当皮肤有病时,可以从肺上治;肾主管骨,当骨有病时,可以从肾上治。

全身上下、左右、内外、脏腑、四肢、五官各器官之间的联系通路,主要是通过“经络”来实现的。大的纵向干路叫“经”;小的横向网状支路叫“络”。两者合在一起称为“经络”。人本还有气血、津液,在五脏的主管下运行在经络之中,传递运输着各种生命信息和生命所需的物质,从而维持了一个健全的生命整体。

2.五脏的功能是什么?五脏的“脏”,有“藏”的意思,就是贮藏人体的各种精气,用来维持人的生命活动。例如: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五脏各有职能。心脏如同国家的最高领导者,主宰全身,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由心脏发出。肺脏如同国家的总理官职,帮助(辅佐)着君主(最高领导者),主管一身之气并调节着全身的活动。肝脏如同国家的最高军事领导者(将军),勇武能出谋划策。脾胃如同国家主管后勤粮草的最高官员,饮食五味靠它进行消化吸收,并运送到全身。肾脏有发挥强力的作用,能产生技巧。心脏的功能正常,则其它脏腑就会正常的发挥各自的作用。如果心脏的功能失常,则其它脏腑的功能就会受到影响,形体就会受到严重损害。

五脏各有主管。心脏主管血和脉,血液的运行和脉络的通畅与心脏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常说的“心情舒畅”、“操心”等都是心主管人的精神思维的表现。肝脏主管藏血,能使人耐受疲劳。人在睡觉时血就回归肝脏,人在活动时血就向最需要的地方流动。肝还主管疏泄和畅达,使人的气血舒畅,有助脾胃的消化,腑气的通利。脾脏是人的后天根本,主管对食物和水液的运输和吸收转化,并把精微物质输布到全身,中医叫做“脾主运化”。

脾脏还有提升中焦之气的作用。凡是内脏脱出(子宫脱出、直肠脱出、疝气)多与脾气下陷不能升举有关。脾脏主管人体的肌肉四肢的正常发育成长和正常活动。脾脏还主管统摄血液在血管中正常运行而不外溢,这就是“脾统血”的功能。肺脏主管着一身的气,全身的各种生理活动都依靠着肺气的作用。人有没有气力,也要依靠肺的作用。肺脏还主管呼吸,进行吐故纳新。肺脏还与心脏紧紧配合,推动着全身的血脉运行。肺还能调节全身的水液,使水液下行。肺还主管发出声音,凡发声的问题都与肺有关系。

肾脏是人的先天根本,贮藏着五脏六腑化生出来的精和繁衍后代的精气,是人的真水,真火(即:元阴、元阳)的所在地,决定人的生老病衰亡的全过程。还主管着生殖机能和全身水液代谢及大小便的排泄。肾还主管着脑、髓和骨骼及牙齿的发育生长,决定着人的精力、智慧与才干。所以古人总结出了保养肾精是健康长寿的理论与实践。

六腑的“腑”,有“府合”的意思,是空腔的器官,好像房屋一样,有出入和暂时停留的意思。它的主要作用是输送营养和排泄糟粕,参与水液代谢等。总的说六腑是起输泻作用,与五脏的“藏”的作用正好相反。比如:胆主管输泻胆汁。胃主管接受和容纳食物。小肠是承受胃里下传的食物与“浊”的食物渣滓分开。大肠是管传导的,接受小肠中传下的东西,再回吸收水分,变成大便排出体外。例如:胃的正常功能发生了改变,就会出现胃胀、恶心、呕吐、呃逆等症状。如果大肠的功能失常就会出现泄泻、痢疾、便秘、便血等病症。

三、什么是中医的气、血、津、液

人的生命活动主要靠脏腑的机能来实现,而脏腑的活动又是以气、血、津、液、精为物质基础的。就如同汽车的汽油、润滑剂、水和电路打火一样,没有这些物质基础,汽车就发动不起来,就不能正常的运转。当然,人要比汽车复杂的多。精是指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包括已知的和未知的)以及人类繁殖后代所需要的一切物质。血有营养全身和运送营养到全身的作用,也是产生气的物质基础。我们常说:目(眼)得到血液的濡养可以看东西,手得到血的供给而能握,女子血足可以养胞胎而生育等。总的说,血液充足旺盛,身体就会健康。津液是指体内其它液体,津指质稀而清,液指较稠浊为液体。津液可润泽全身,充养内外。例如:汗为心液,唾为肾液,泪为肝液,涎为脾液,涕为肺液。

四、中医的经络

经络是沟通全身上下,表里,联络脏腑,运行气血的独特系统。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两个部分,经是直行的道路,络是网络状的经脉的分支。全身有正经十二条,手臂的内侧有三条,叫手三阴经;手臂的外侧有三条,叫手三阳经。下肢的经脉与手臂的情况相似。下肢的内侧有三条阴经,下肢的外侧有三条阳经。这就是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十二经脉,直接与五脏六腑相联通。经脉之间还有网络相沟通。十二经脉,按照一定的路线在身体里面循行。上面布满了穴位。人体发生疾病,往往可以从穴位和经脉上反映出来。针炙治病就是通过这些穴位用针或炙(艾火熏烤)来调节脏腑的阴阳变化来完成的。除十二正经之外还有奇经八条。这八条经脉如同水库一样,调节着十二经脉的有余和不足。其中督脉、任脉二条经脉是气功锻炼中首先要用气贯通的经脉。

1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