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当时的天策上将、唐高祖李渊的次子秦王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一说为长孙无忌、尉迟恭、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琼、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人入朝,在玄武门埋下伏兵,发动玄武门之变,射杀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逼迫李渊立李世民为皇太子。
《旧唐书》记“玄武门之变”,甚多隐讳。但到底隐讳了哪些事实,却不明究竟。如今我们只知道,李世民的帝位是发动了玄武门之变而争夺来的,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一代霸业。
“飞鸟尽,良弓藏”,皇帝在经历改朝换代后,都面临着这样的困境:他无法从功臣集团中分离出忠臣和奸臣,但他又必须想尽办法保证自己的儿孙能顺利继承皇位。
“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在帝王诡谲的权力思想之下,功臣们的处境十分尴尬及危险。像刘邦,他就杀了韩信、彭越、英布等曾独当一面的功臣,还囚禁过独自镇守过后方的萧何。
但从唐代历史上的政治大环境来说,参与“玄武门之变”的十位功臣却有了和韩信、萧何等人有了不同命运结局的可能性。当然了,也排除个别作死的,比如侯君集。他是最早跟随李世民的一批人,玄武门之变后征讨吐谷浑,攻灭高昌,一时风头盛极,后来却想不通扶持李承乾造反,被杀。
而其余九位之中,也有功成身先死,无命享福的独孤彦云。他是秦王府嫡系,玄武门之变后突厥兵临城下,他在战斗中牺牲,没有享受到后来的凌烟阁待遇和各种封赏,最后封荆州都督,陪葬于咸阳昭陵;也有如尉迟恭,在各种影视作品中,这个人物曾经如雷贯耳,但谁能想到玄武门之变后他位高权重,晚年却闭门自守,虽得个善终,却不免太过平淡稀松。
长孙无忌(李世民的布衣之交,又是姻亲,后却被李治和武则天联合绞杀,流放后自尽,晚景可谓凄凉至极!)、公孙武达(随李世民多次征战立功,屡征突厥,李在位期间一直受封、加官进爵,死后陪葬于咸阳昭陵)、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人也都活到了李世民之子——唐高宗李治时期,除了长孙无忌最后因反抗武后而惨死,其余都为因病或马革裹尸而死,比起历史上大部分功臣,也算有个善终。
伴君如伴虎,稍微有点惊险经历的功臣当属刘师立,他可是和李世民有过一场极其刺激的生死对话。当时有人密告他印符谶想造反,李世民问他是否要造反,刘师立坦荡又谦和地回答李世民,他从未奢求过富贵荣华。既然位居将军之职,已是位极人臣,怎么敢造反?李世民这才笑了,抚慰他不要放在心上。
这批人不仅在李世民在位时期,为李唐江山立下汗马功劳,更尽心竭力扫除外患敌寇,成为贞观之治时期的繁荣社会下的壁垒。李世民虽然铁血手腕,弑兄杀弟,到李渊临死都未曾原谅他,但其实他并非不是个有情有义的热血男儿,当初张公谨随李靖攻灭东突厥后,不久就病逝,一代帝皇亲自哭送,并追赠左骁卫大将军,谥号襄,后改封郯国公。
成王败寇,功过自有后人评说。“玄武门之变”留给我们无数想象,只待我们细细品味。
(本文由官家名谈原创,请勿抄袭,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