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留下诗一首,我人修身他修口。他人修口不修心,唯我修心不修口。这首朗朗上口的佛偈,出自著名的济公和尚之口,通俗易懂却一语道破人生真谛。
在很多民间传说与影视作品中,济公都被神化。但其实,济公却是在历史上真正存在过的一名十分特别的得道高僧,与一般僧人相比,他既喝酒,又食肉,完全将佛门中人的清规戒律抛诸脑后,乃至许多僧人都对他嗤之以鼻,扬言要将他逐出佛门。
然而,他的师傅慧远大师却对他青眼有加,曾为他辩白道:“佛门广大,岂不容一癫僧!”
那么,疯疯癫癫的济公和尚到底有何魅力,能够如此特立独行,而又备受后世推崇,还被师傅庇护,或许,他在圆寂前的一首禅诗可以帮助我们揭开谜底……
出身官宦,与佛结缘道济大师原本不是一个疯癫和尚,他本姓李,乃是南宋年间台州城内一官宦人家的公子哥,其太祖还是赵匡胤的驸马。
到了他父亲李茂春这一代,虽家世已无先祖显赫,但好歹也是台州城内一个有头有脸的人物,且为人乐善好施,虔诚礼佛,在地方颇有声望。
济公出生之时,正逢上国清寺内的第十七尊罗汉——降龙罗汉突然轰然倒下,所以后世之人都称济公为罗汉转世。
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事实上,济公出世时,他的父亲已过不惑之年,在对于古代人来说,可称真正意义上的老来得子。
由于李家人对佛学相当崇拜,所以家里时常有高僧登门拜访。济公出生百日时,啼哭不止,国清寺住持见此子骨骼清奇,长相不俗,便摸着他的脑袋道:“你的来历我知道,既然来了先要笑。”不曾想,他果然转悲为喜,破涕为笑。
后来,家长们便让这孩子抓周,没想到,这孩子面对眼前诸般物件,都不感兴趣,唯独将一串佛珠紧握小手之中。住持看后哈哈大笑,随后,便给他赐名:修缘。此后,这个名字就仿佛一道谶语,注定了道济和尚与佛结缘的传奇人生。
修缘从小心性良善,对世间一切生物都有怜悯之心,玩伴将捞到的鱼儿扔给他,他却将鱼放生;几个伙伴玩斗蛐蛐时,小修缘突然间故意打个喷嚏,让蛐蛐也得到自由。他常去的地方便是上国清寺,于方丈住持相谈甚欢。
与大多数士大夫家族一样,李茂春夫妇也盼望着儿子有朝一日能洞房花烛,金榜题名,于是,家里也早早地为他定下了一门亲事。
可是,年轻的李修缘却于成亲当天,就让美丽的新娘独守空房,他自己跑去灵隐寺参禅悟道,这一点倒与圣人王阳明有几分相似。
突遭变故,剃度出家李修缘虽无纨绔子弟身上的恶俗之气,但对功名利禄也颇为排斥。按理说,凭借殷实的家底,他倒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无忧无虑地过下去,但偏偏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没过多久,他的父母便双双去世,家产也被黑心管家霸占。
李修缘也不与管家争执,原本视钱财如粪土的他便在国清寺剃度出家,拜法空一本为师,随后又投奔杭州灵隐寺,拜慧远为师,慧远替他赐名:道济。
按理说,从小就深受佛法熏陶的道济,其心性必当清净无为,一切成空。可偏偏出家后不久,他就耐不住性子,对于枯燥持久的坐禅,更是缺乏耐性。
除此之外,对于晦涩难懂的经书他也不甚喜爱,但是对于酒肉,却颇为酷爱,这可是犯了佛门大忌,一时之间,众僧嗤之以鼻,扬言必将这个不守佛门戒律的“假和尚”驱逐国清寺。
可住持慧远却认为道济并非常人,其对佛法的悟性颇高,慧根深厚,至于表面上的一些浪荡之举,不要过多在意,也正是因慧远大师的格外庇护,道济才得以继续按照自己独有的修行方式,让真正的佛法造福黎民,流传后世。
随着慧远大师的圆寂,道济在国清寺的地位一落千丈,再也没有人能容忍得了这样一位行为孟浪的疯癫和尚了。于是,道济只好改投净慈寺,拜第二十代住持德辉禅师为师,不久后,德辉禅师还将道济“升了官”,担任本寺书记,这可是在寺院“六头首”中排名第二的显赫职位,可见,德辉禅师也对道济相当看重。
道济在净慈寺依旧我行我素,按照自己的方式领悟佛法,普渡众生。道济虽然行为随性,好肉贪酒,但心里面装得可全是黎民百姓,他用自己实实在在的行为让诠释什么叫做真正的“我佛慈悲”。
慈悲为怀,普渡众生道济时常衣衫褴褛,游荡街头,形似乞丐,但医术却格外精湛高超。他时常出没于市井农家,如若哪位贫困百姓患有疑难杂症,久治不愈,道济便亲自为其诊疗,把脉看苔,开方抓药,但凡被他诊治过的病人,一般都能药到病除,康复如初。
久而久之,道济和尚的美名便在百姓之间传播开来,人们纷纷将这位神医齐声夸赞,都道他是神仙下凡,来拯救受苦受难的普罗大众。
许多达官贵人,豪门大户听闻道济大名,便有意奉上千金,与他相交,可道济却不为所动,依旧破衣烂衫,疯疯癫癫地活跃于百姓之中。
有一次,净慈寺突发大火,火光冲破了半边天,连道济最为敬重的德辉禅师也葬身火海,事情发生后,道济痛悼不已,千方百计地到处化缘,为重修净慈寺大费周章,亲自跑到长江对岸去砍伐木材,来作为修建净慈寺的原材料,这可是事关三百名僧人拥有安身之所的大事!
可是,当道济千辛万苦将砍伐的千余根木材通过河运,行至钱塘江时,却遇到把关的官吏的有意刁难,声称要从此处过去,必须上缴关税,除非木材从水底通过!
不曾想,话音刚落,只见道济脚踏木材,连同木材一起隐身江底,如同潜水艇一般,穿梭而过,将那看守吓得屁滚尿流。
当然,这仅是一个传说罢了,但道济心怀感恩,修缮寺院的事迹却的的确确发生过,为此,在净慈寺重新修缮好后,他还特意致信少林寺僧侣,请求派遣一位得道高僧,来担任净慈寺住持,于是,少林寺的妙菘大师便成了净慈寺第二十九代住持。
佛偈妙悟,感化世人除了医术高明,心怀慈悲外,道济的最大功德还在于他的诗文创作上。他的诗词大多通俗易懂,但却禅意颇深,往往能于小处着眼,将人生道理讲个通透明白。
如他的《劝人失物莫悔》:哑吃黄瓜苦自知,将丝就纵落人机。低田缺水遭天旱,古果安身着鬼迷。贼去关门无物了,病深服药请医迟。竹筒种火空长炭,夜半描龙画向谁。
大多数人都有患得患失的俗尘羁绊,得之欣喜,失之沮丧,但道济却告诉你:这一切全是庸人自扰,凡是有因必有果,若不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就会导致无妄的灾祸。
道济和尚不喜高座佛堂,空谈理论,而是“不拘泥于形式”的来到普罗大众之间,成为穷苦百姓中的一员,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佛法的要义与遵旨,应当成为“反对形式主义”的一个典型。
道济和尚浪荡一生,妙悟一生,连他圆寂前的一首佛偈也颇富禅意,道:六十年来狼籍,东壁打到西壁。如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
他将自己这一生归结为“狼藉”二字,再也恰当不过。可是,在这狼藉浪荡之中,又有多少穷苦百姓在道济的妙手回春下得以摆脱病痛折磨,又有多少落魄仕子在道济的禅意深邃间体悟人生真谛?
道济的一个甲子,活得明白,活得通透,他从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因为嘴巴永远是长在别人身体上的,而实实在在的生活却永远与自己相依相随的,既然如此,那何不按照自己的方式潇潇洒洒的过一生呢?
结语现代的很多人,总是活在别人的目光之中,让他人的评判来左右自己的情绪,为此,不惜沽名钓誉,不惜弄虚作假,来换得一丝廉价的“存在感”。
而道济和尚仅用短短二十四个字就道破的人生的真谛,我们的人生可以狼藉不堪,也可以颠沛流离,但只要自己的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呈现在眼前的必将还是任凭翱翔驰骋的碧水蓝天!
参考资料:
《净慈寺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