揍黄维骂王耀武,杨伯涛在功德林何以如此“嚣张”?绝非得意忘形

康安说历史 2023-06-22 08:32:04

杨伯涛 图片来自网络

1952年10月,与蒋军原18军军长杨伯涛同时被俘的原85军军长吴绍周被提前特赦,成为首名走出功德林的蒋军将领。

这是因为,吴绍周在抗美援朝期间提出了对付美军的“近战、夜战”的两个战术在实战中得到了检验,取得了不俗的战果,为此伟人下令,提前特赦吴绍周以资奖励。

而作为整理吴绍周提出的战术,并执笔编写了《美军战术之研究》的杨伯涛对此并不嫉妒,反而为自己这位老朋友感到由衷的高兴。

但杨伯涛也并非无所得,由于他编写《美军战术之研究》有功,虽然没有被提前特赦,但也得到了应有的优待,免于受军法审判。

论起杨伯涛,在功德林可算得上是名人。

这倒不是说他的资历有多高,功劳有多大,而是杨伯涛为人个性鲜明,对于看不惯的事情和看不惯的人总是挺身而出,仗义执言。如当功德林管理所询问是谁提出对付美军的两个办法时,众人都默不作声,仅有杨伯涛站出来为吴绍周表功。

再比如,当杨伯涛看见黄维,想起在淮海战役时,由于黄维的指挥错误,一再的贻误战机,使得蒋军“五大主力”之一的18军还未来得及展开就被华野和中野包围,自己和黄维、吴绍周三人也沦为了战俘的时候,起身就要揍黄维。

再比如,杨伯涛遇见王耀武的时候,对王耀武在雪峰山会战时故意放开一条通道,让本已经陷入绝境的日军得以逃脱一事大加痛斥,认为王耀武此举是不配做中国人。

那么,作为雪峰山会战和淮海战役的当事人,杨伯涛痛斥王耀武、要揍黄维是否有道理呢?难道是因为编撰《美军战术之研究》一书有了功劳就恃宠而骄,得意忘形了?绝非如此!

杨伯涛之所以会在功德林痛斥王耀武要揍黄维,既有恩怨也有隐情。

吴绍周 图片来自网络

杨伯涛的起家离不开陈诚的赏识

论起在黄埔系的资历,杨伯涛还是个后辈。

1926年,杨伯涛加入黔军,后又被编入了湘军,在1929年的时候考入黄埔军校第7期。

可还未等毕业,中原大战爆发。由于军中缺人,杨伯涛以一个肄业生的身份被编入了教导3师担任排长,参加了中原大战。

中原大战结束后,教导3师被编入了18军。杨伯涛从此进入了“土木系”。

1931年,杨伯涛被提升为连长。1935年,杨伯涛进入陆军大学深造。同样是未及毕业,淞沪抗战爆发。杨伯涛再一次弃学赴战,担任18军营长。

正是在这个时期,杨伯涛获得了18军军长罗卓英的赏识,把他推荐给陈诚,也获得了陈诚的赏识,从此奠定了杨伯涛在18军的地位。

1938年7月,杨伯涛在陆大毕业,随即被陈诚委任为18军11师上校参谋主任。当时,11师的师长正是黄维。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黄维还是杨伯涛的老长官。

要说黄维打仗呆板其实也不全对。

论起排兵布阵,黄维的水平其实并不低;论起指挥作战,黄维的能力其实也不差。只不过黄维的个性有些一板一眼,比较守规矩罢了,这是性格的因素,跟能力其实关系并不大。

由于黄维有过留洋的背景,对西方的军事思想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军事能力还是有的。只不过他没有把东西方的军事思想联系到一起,所以才给人一种中不中、洋不洋的感觉。

况且,西方在近代优于我国的军事思想主要体现在以现代化兵器为实施工具这个层面上,如“闪电战”、装甲部队的快速突击上。抛除这个层面,对于一些穿插、迂回的战术,西方用的较少,也不重视。

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欧洲各国普遍领土面积小,即使想要使用这种战术,也仅是小范围的,大范围的穿插、迂回战术他们也没有使用的条件。

这也是欧战爆发后,德军放弃法国正面的马其诺防线不攻,由巴登森林穿插而进就让欧洲人吃了一惊,奉若经典的原因。

其实,这种战术在抗战中,中国部队几乎每次战役都在使用,简直就是家常便饭。

接着再来说杨伯涛。

1939年2月,杨伯涛晋升为团长。从此之后,每年一个台阶,杨伯涛在陈诚的栽培下步步高升,历任94军185师参谋长、86军参谋长、6战区总部参谋处长等职,参加了历次大战。

1943年12月,常德会战结束,陈诚任命杨伯涛为18军11师师长。

这次任命对于杨伯涛来说是其日后能够担任18军军长的必要条件。

陈诚的“土木系”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则,那就是凡是担任18军军长的人,无一不是曾经担任过11师师长的人。否则,就是坏了规矩,就是血统不纯,就要遭到18军全体军官们的不配合。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确有其事。曾经担任过18军军长的方天就曾经吃过这个亏。方天在调任18军军长之前,曾经担任过11师副师长,后调任185师师长,升任94军副军长,然后才升任18军军长的。

可就是因为方天没有担任11师师长的履历,就被胡琏等人视为血统不纯,煽动18军的军官们不配合,造成方天仅当了几个月的军长就调任了。

而杨伯涛胜升任11师师长,就意味着在不出意外的情况下,他就是胡琏之后的下一任18军军长。

杨伯涛 图片来自网络

在家乡作战,杨伯涛意欲表现,可却被王耀武破坏了

1945年初,日薄西山的日军准备从华南一线撤军,而位于湘西的芷江机场将成为他们的梦魇。

为了解除撤退路上的威胁,冈村宁次决定向芷江机场发起一次进攻,意图摧毁机场,保证日军撤退路线的通畅。

为了配合驻扎在湘西一带的第四方面军王耀武部,何应钦把18军派到了湘西,协助作战。

这道命令正合杨伯涛之意。

杨伯涛是芷江人,能够在家门口一展身手,恐怕是所有将领都梦寐以求的事情吧。

果然,此次会战的胜败毫不出意外,日军在中国部队优势火炮和飞机的打击下损失惨重,冈村宁次只得下令撤退。

而此时,中国部队已经在王耀武的指挥下四面包围而来,全歼敌军就是时间早晚的事。可是,王耀武却突然下达了一道命令,让刚迂回包抄而来已经占领日军撤退仅有的一条通道石下江的18军放开一个口子,让日军逃跑。

在关键时刻下了这样一道命令,包括第四方面军参谋长邱潍达在内的几乎所有将领都感到不解。

可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一线的将领如杨伯涛等人虽然不满,但也不敢抗拒命令,只得让出道路。

如果从战术上考虑,在敌人顽抗的时候放开一条道路,采取“围三阙一”的打法也不能算错。可这个“围三阙一”是有条件的,即在己方力量做不到全歼敌人的时候,为了减少己方的损失才可以采用。

但“阙一”并不意味着要放过敌人,而是要在敌人撤退的道路前方布置重兵堵截,两翼侧击,背后追赶,这样才能把敌人消灭。因此,“围三阙一”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歼灭敌人,而非放过敌人。

可在雪峰山会战中,日军无论在战力还是装备上都与中国部队相差甚远,为了这一次取胜,不仅74军和18军这两个“五大主力”被调到了湘西战场,连新编第6军也已经空运至芷江,随时可以投入战斗。

因此,在这种有利局势下,是根本不需要采用“围三阙一”战术的。

可王耀武却偏偏用了,这也是杨伯涛对其不满的主要原因。

因此,杨伯涛在功德林碰见王耀武时就痛斥他,认为王耀武此举根本就对不起中国人。

见杨伯涛咄咄逼人,王耀武无奈之下只得说出了隐情。

原来,就在雪峰山会战激战正酣的时候,重庆正在召开大会。为了给蒋氏脸上涂脂抹粉,何应钦给王耀武下令,让其让开一条通道,放日军逃跑,从而快速结束雪峰山会战,让他能够带着捷报回重庆“报喜”。若非如此,雪峰山会战的战果恐怕要翻倍。

不过,杨伯涛选择在功德林痛斥王耀武也是他的精明之处。

在雪峰山会战期间,杨伯涛不过是一个师长,而王耀武则是第四方面军司令官,在军界和政界的地位都远超他。

如果在雪峰山会战结束后,杨伯涛就指责王耀武,恐怕他不敢。

而在功德林则不一样了,大家都是战犯,原有的身份地位都没有了,大家都一样。

不过这样也好,通过杨伯涛这么一闹,还揭开了当年雪峰山会战后期中国部队突然放走日军之谜。

图片来自网络

淮海战役中,黄维优柔寡断丧失战机,让杨伯涛痛恨不已

1948年7月,杨伯涛接替胡琏担任整编11师师长。

1948年9月,整编11师恢复18军番号,可本应当军长的杨伯涛却突然请假离开了部队。

原来,此时淮海战役激战正酣,蒋氏急需把以18军为核心组建起来的部队调往徐蚌战场。

可作为这一支部队的直辖长官,华中“剿总”总司令白崇禧却迟迟不肯放人。

给出的明面理由是,华中“剿总”也需要留下一支强有力的部队。

可暗地里的理由是,白崇禧对蒋氏任命胡琏为这支刚组建部队的司令官不满。

这是因为,白崇禧对胡琏“友军有难,不动如山”的作风看不惯。

本来,白崇禧对胡琏还是很欣赏的,尤其对胡琏机动灵活的战术大加赞赏,认为胡琏是一个不可所得的人才。

可在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白崇禧对胡琏的看法发生了改观。

大别山在抗战时期是新桂系的地盘,刘邓大军南下恰好就闯进了新桂系的“自留地”,这让白崇禧很是恼火。

可新桂系的主力部队第7军和48军此时正在山东战场,第46军又在莱芜战役中被华野歼灭,大别山地区根本就没有多少桂系部队。

而当时驻扎在驻马店的整编11师正好在大别山边缘,本可以配合桂军与刘邓大军作战,可即使胡琏想要帮忙,陈诚也不能让啊!每逢桂系遇险,胡琏嘴上答应得好,可行动却慢如乌龟,这就让白崇禧更加恼怒,这才有了“友军有难,不动如山”的说法。

因此,白崇禧就在胡琏被提拔为司令官的时候死活不同意。

按理来说,这一支部队下辖的几个军都属于黄埔嫡系,司令长官的任命白崇禧根本就说的不算。

可“做盐不咸,做醋却酸”,白崇禧虽然在任命由谁来担任这个司令官的时候没有多少发言权,可要是反对谁来担任这个司令官,他的权力却很大。因为这支部队的指挥权在华中“剿总”,他是这支部队的直接上司。他要是反对,蒋氏也无可奈何。

没办法,蒋氏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了一个大家相对都能接受的人选,把黄维推到了前台。

黄维还是有自知之明的,说啥也不干。

在黄埔1期的将领中,有两个人自认不适合在一线部队,一个是俞济时,另一个就是黄维。

俞济时不愿意担任一线将领的原因是他的个性过于严苛了,这可能跟他长时间担任蒋氏卫队长有很大关系。

给蒋氏担任卫队长,讲究的就是细致到严苛的程度,稍有疏忽,出了事就是天大的事情。久而久之,这个习惯就养成了。因此,俞济时在担任一线部队指挥官的时候,对部下就过于严苛了,以至于大家虽然不说,但心里对他都是反对的。

好在俞济时还是个聪明人,在武汉会战后,就把74军交给了王耀武,自己还是回到蒋氏身边去当卫队长了。

而黄维倒不是觉得自己没有指挥能力而不做一线部队指挥官的,他更喜欢做的是教育。这是其一。

其二、黄维离开部队已久,手中没有基本部队。在蒋系部队中,一个手中没有基本部队的司令官,是根本掌握不了部队的。

而就在这时,黄维的黄埔1期同学李良荣找到了他。这个官迷同学对黄维说,他可以把自己的基本部队第28军调来,由他出任副司令官。这样一来,黄维手中不就有基本部队了吗?

黄维一想这也挺好,就答应了李良荣。于是,黄维和李良荣分别担任了这支部队的正副司令官。

李良荣的想法挺好,他知道黄维本无意做这个司令官,早晚会让位。而自己是副司令官,黄维让位后,自己岂不就“扶正“了?

可李良荣的作法既惹恼了陈诚,也惹毛了胡琏。

一来,李良荣根本就不是陈诚“土木系”的人,你半道插一杠子算怎么回事啊?

二来,胡琏不去就任副司令官,是以退为进,想要以此要挟黄维让位,而李良荣的这一举动把胡琏所有的计划都给搅乱了,以胡琏心胸狭窄的个性岂会答应?

果然,李良荣当上副司令官不久,就接到了让他到福建去当保安司令的调令。

就这样,黄维稀里糊涂就当上了司令官。

胡琏 图片来自网络

而胡琏呢,也不再托大,既然自己当不上这个司令官,那不能把18军的军权丢了啊?因此,在胡琏出来任职时,杨伯涛也出来了,继续担任18军军长。

1948年10月,徐州危急,在蒋氏的严令下,白崇禧也只能把黄维派上了战场。

当时,徐州战场的战略态势是,黄百韬部被包围在碾庄;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集团拧成一股绳形成一个强大的军事集群;沿着津浦线北进的刘汝明、李吉甫两部由于害怕遭到分割包围,所以推进非常迟缓。只有黄维,始终在不顾一切地向北推进。

此时,杨伯涛就感觉到了危险。因为根据战场形势,他发现了四个异常情况:

其一、自进入淮海战场后,他就不断得到一些我军的宣传材料,字里行间所表示的内容都是这是一次打败老蒋,解放全中国的决定性的一仗。

其二、我军的战法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

过去,我军采用的大多数都是变化多端的游击战和运动战,而这一次,采用的多是防御战,过去我军在作战时很少出现的堡垒和工事,在这一战中都出现了。

其三、过去华野和中野都是各自为战,而这一次,中野和华野竟然紧密地配合作战,看来企图不小。

其四、各地民众的支前工作异常高涨,大量的地方武装都云集在淮海地区。

根据以上情报,杨伯涛向黄维建议,改变之前蒋氏部署的向徐州急进的计划,全军向津浦线靠拢,与津浦线东西两侧的李、刘两部汇合,形成一个军事集群,滚动式向北推进。

可黄维却认为,蒋氏部署的占领宿县,与杜聿明部汇合的命令不可改变。而且,此次出战的四个军中,18军、10军和14军都是“土木系”的主力,各部之间的战法熟悉、人员熟悉,定会配合的亲密无间。吴绍周的85军虽然不是“土木系”的部队,但也是半美械装备,战斗力也不可低估。只要这四个军拧成一股绳,定可以占领宿县,打通津浦路与杜聿明汇合。

可随着黄维率部连续突破北淝河、涡河与浍河,占领南坪集之后,他也感觉到了战况有些不对头。对面的中野部队似乎是有意放弃防线,诱其冒进的意图。

而此时,18军的搜索营传来了一个消息,说在浍河北岸发现我军大部队在公路上运动,而且还发现了大量的阵地,并且阵地纵深很大,很明显是为大部队打阻击战使用的。

85军也传来消息,说他们留在蒙城的伤兵大部被俘,这就意味着蒙城已经落入了我军手中,他们的后路断了。

杨伯涛再次建议,部队不能继续向北推进,而应向东与李吉甫部汇合,然后再向北推进,这样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黄维陷入了犹豫。十几个小时之后,黄维才做出决断,全线撤退,向津浦线附近的固镇靠拢。

可就在大军准备出发的时候,一个意外出现了,黄维派去到85军传达撤退命令的18军参谋主任郑家兴连人带车都不见了。

此时大军都在等待,可黄维的倔劲上来了,偏要确认郑家兴失踪的真实原因后才能出发。

其实,郑家兴在去85军110师传达命令的路上被我军连人带车都给捉走了。

可黄维哪里知道,一直等到了第2天的中午也没能查出原因。

此时,南坪集附近的公路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我军部队,再不撤退,可就真的撤不了了,黄维只得下令撤退。而此时,已经是第2天下午4点钟了。

决定撤退是在凌晨,可实际撤退的时间竟然是第2天下午4点,为了一个参谋主任,黄维耽误了大军撤退近16个小时。

如果黄维此时能够下定决心跑,仍然能跑出去。可仅行军了2个小时,前锋的18军来到了浍河南岸的双堆集。黄维下令,全军宿营。可杨伯涛却认为,虽然坦克、战车等在夜间行动不便,但在此时撤离险境是当务之急的,即使有些损失也不必过于在意。

可杨伯涛的建议再次被黄维否决。

就这样,黄维带着他的12万大军被围困在双堆集,再也没能跑出去。

1948年12月15日,华野和中野对黄维所部发起攻击。黄维在仓皇逃跑时因坦克故障被俘,而杨伯涛则投河自尽。可由于河水太浅未能没顶,感到水寒刺骨的杨伯涛挣扎上岸后被俘。

在杨伯涛看来,12万人马在淮海战场上之所以全军覆没,自己之所以被俘,全是黄维不听他的建议瞎指挥造成的。而黄维被俘后,在功德林又是个难剃的“刺头”,从不认为是自己的指挥失误造成溃败,而且还态度强硬,拒绝改造。这一切不由得杨伯涛不愤怒,这才引发了杨伯涛要揍黄维的那一幕。

1959年12月4日,由于改造良好,兼之撰写《美军战术之研究》有功,杨伯涛有幸成为首批被特赦的原蒋军将领。

黄维 图片来自网络

13 阅读:7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