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基于权威资料整理撰写,文末有文献引用来源,请知悉。)
1962年的夏天,抚顺市见证了一个让人心碎的时刻。
年仅22岁的士兵雷锋,因一次意外事故殉职,葬礼当天,整个望花区礼堂庄严肃穆。雷锋的战友们肩扛棺木,群众自发涌向现场,哀悼这位平凡而伟大的英雄。
但是,最触动人心的,却是一封普通的家信。
家信的重量1962年,中国东北的夏天格外炎热,抚顺这座工业城市尤其如此。
在这个时代,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战争的废墟中逐渐走向重建与发展。
抚顺作为辽宁省的一个重要工业基地,不仅矿产资源丰富,而且承载着重建后新中国的工业梦想。工厂的轰鸣和火车的长鸣,是这座城市的日常。
雷锋作为一个普通的士兵,在工程部队中度过了他短暂而平凡的军旅生涯。1962年8月15日的一次日常任务,却意外地成为了他生命的终点。雷锋和乔安山共同执行任务,驾驶着苏联制造的嘎斯牌卡车,这种卡车是当时中国军队中常见的重型车辆,它们经常被用来运送重物和材料。
那天中午,雷锋和乔安山任务完成后决定清洗卡车,以便保持车辆的良好状态,为下一次使用做准备。他们驱车前往附近的水源地,一个位于炊事班旁的公用水龙头。这是一项看似简单的任务,却因为一系列不幸的偶然事件,命运的轮盘急剧转动。
乔安山负责驾驶,而雷锋下车协助指挥倒车。狭窄的营房间道路加上周围杂乱的环境,使得驾驶在这种条件下充满了挑战。雷锋站在车辆的侧后方,用手势和口令来指导乔安山正确倒车。不幸的是,卡车在尝试靠近水源地的过程中,必须通过一个狭窄且曲折的通道,这个通道被两侧的营房和晾衣绳紧紧夹持。
乔安山在遵循雷锋的指挥尝试左转时,卡车的后部不慎碰到了一根晾衣杆。这根晾衣杆因为老化和负重过大,结构已经不稳。它突然断裂,并以极快的速度砸向了雷锋,正好击中了他的太阳穴。
雷锋当场昏迷,乔安山和其他战友立即将他送往最近的医院。尽管医生们竭尽全力,但雷锋的伤势过于严重,终因公殉职。
消息传出后,整个部队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雷锋虽然年轻,但他在部队中以乐于助人、工作勤奋著称,深受同志们的喜爱和尊敬。
乔安山对于这次事故感到极度自责和痛苦,尽管调查小组最终确定这是一起意外,没有人可以预见或阻止,乔安山的心中仍然充满了负担。
逝者如斯夫在雷锋的去世后不久,抚顺的部队和当地社区开始筹备雷锋的葬礼。事发突然,组织上的反应必须迅速而得体,尊重这位英雄的最后旅程。雷锋的遗体被安放在部队附近的医院,直至葬礼的筹备工作就绪。
葬礼定于8月17日下午在抚顺市望花区礼堂举行。那天,整个城市似乎都笼罩在一片哀伤的阴影下。街道两侧,无论老人还是年轻人,许多人自发前来,他们的脸上写满了悲痛。礼堂内外挤满了人群,许多人甚至未能进入礼堂,只能在外面静静地站立。
随着时间的推移,葬礼的仪式逐渐开始。军乐队奏哀乐,低沉的鼓声和铜管乐器的悲鸣声响彻云霄,为雷锋送上最后的军礼。雷锋的棺木由他的战友抬着,缓缓进入礼堂,棺木上覆盖着中国军队的红旗,象征着雷锋的军人身份和牺牲。
在仪式的高潮部分,连长和政委分别发表了悼词。他们回顾了雷锋的生平和贡献,强调他的无私精神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忠诚。雷锋生前的种种善行被一一提及,他对战友和民众的关怀举动,让在场的许多人泪流满面。
仪式接近尾声时,乔安山在全体人员的注视下走向前来,手中紧握着一封家信。这是一封他几日前收到但未曾打开的信,原本是由雷锋帮他阅读的。乔安山的动作虽然简单,但每一步都显得异常沉重。
乔安山站在棺木旁,将信放在棺木上,仿佛是一种象征性的行为,表示他的内心感激和对未来的承诺。他没有哭泣,没有言语,只是简单地行了一个军礼,然后缓缓退回人群中。
当连长宣布葬礼结束,雷锋的棺木被缓缓抬起,送往戈布烈士公墓进行安葬。队伍缓缓行进,沿途的人们默默地注视,许多人手中拿着鲜花,将它们轻轻放在路边,表达对雷锋的哀悼与敬意。
葬礼过后,部队和社区的人们逐渐散去,但乔安山却久久未能离开。他静静地站在墓地旁,直到夜幕降临,这位普通的士兵才慢慢走向自己的生活,背负着对已逝战友的记忆和未来的责任。
守望与诺言乔安山在雷锋墓地旁站立良久,直到天色全黑。他感觉到寒冷的夜风开始吹拂,他才缓缓转身离开,步行回到营区。营区的夜晚异常安静,大多数战士已经进入了梦乡,唯有值班的哨兵依然警醒地守在岗位上。
随后的日子,部队的生活逐渐恢复了常态,但乔安山的行动中总带着一种沉重的仪式感。他开始承担起更多的责任,无论是日常训练还是执行任务,他都表现出超乎寻常的专注和努力。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部队接到命令,全体成员需要参加一次大规模的清洁行动,以提升营区的整体环境卫生。乔安山主动请缨负责最艰苦的区域——那条曲折狭窄的道路,正是这条道路上的事故夺走了雷锋的生命。
战友们手持扫帚和铲子,系统地清理每一个角落。乔安山特别留心那根曾经断裂的晾衣杆所在的位置,他亲自动手,将所有杂草和垃圾清除干净。整个过程中,他没有一句怨言,只是默默地做着比任何人都多的工作。
清洁行动结束后不久,部队收到了一条通知,宣布将举行一次全军的表彰大会。这次大会将在沈阳军区的大礼堂举行,旨在表彰那些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表现出色的士兵。乔安山也在被表彰的名单中,这让他的连队非常骄傲。
大会当天,乔安山穿着整洁的军装,站在众多受表彰的士兵中。他的姿态严肃,听着主持人一一读出表彰令,每个被表彰的士兵都向主席台敬了一个军礼。当轮到乔安山时,主持人特别提到了他在清洁行动中的突出表现,以及他在部队中的整体贡献。
表彰仪式结束后,军区的一位高级指挥官——陈锡联将军,专门找到了乔安山。他在众人的目光中步前几步,轻拍乔安山的肩膀,用坚定的语气对他说:“勇敢地向前看,放下你的包袱。像你的雷锋班长那样,继续好好地开车,好好地做人。”
乔安山站在那里,听着陈锡联将军的话,然后严肃地向将军敬了一个军礼。他没有说什么,但他的行动已经开始回应这些话。
离开大会后,乔安山的行为开始有了些许变化。他更多地参与到部队的公共活动中,无论是组织文娱活动还是参与社区服务,他都积极地投入其中。
一个寒冷的冬日,乔安山收到了另一封家信。这次,他没有犹豫,立即拆开阅读。信中是他母亲的一些家常事务,还有对他的关心和期盼。读完信后,他将信件小心翼翼地收好,然后走向外面的训练场。
训练场上,他遇到了正在独自操练的一位新兵。乔安山走过去,开始耐心地指导他。他用雷锋曾经教导他的方式,一步步教会这位新兵如何正确处理武器和进行基础动作训练。
天色渐暗,乔安山和新兵一起收拾好装备,缓缓走回营区。他心中明白,这种传承不仅是对雷锋的一种纪念,更是对生命意义的一种探寻和延续。
小结雷锋的意外去世,不仅给乔安山的心灵带来深刻的创伤,也为他未来的行动设定了方向。在深切的自责和社会的期望之间,他选择了以行动纪念逝去的战友,从而寻求个人的救赎和成长。
通过日常的责任执行和对部队新兵的指导,乔安山展示了他如何将雷锋的精神继续传承。
他并不是洗白或忽视过错的典型,而是真实展现了一个人如何在错失中寻找到前行的力量,通过实际行动回应了上级和战友的期望,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和解与平静。这种持续的努力和转变,不仅是对雷锋的最佳致敬,也是对自我救赎最真切的表达。
参考资料:
王籽.乔安山:不曾离开雷锋的日子[J].紫光阁,2003(05):37-39.文献收录于中国知网
周道海.雷锋战友乔安山家庭——雷锋不曾离开“乔家”[J].雷锋,2022(07):9-12.DOI:10.19564/j.cnki.leifeng.2022.07.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