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展」谁在收藏浙江?|《越颂——中华文物中的浙江传奇》展

文博谈文化 2024-03-19 03:30:43

展厅入口

(以下文物均在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展出,图片均由本文作者于浙江省博物馆《越颂——中华文物中的浙江传奇展》现场拍摄)

近代以来,欧美国家的官方机构与个人,将目光投向东方,开始关注古老的中国文物。于是,商周彝器、秦汉砖瓦、唐宋瓷器,一一出现在卢浮宫、大英博物馆的展柜中。

到了今天,我们不禁感慨:是谁,在收藏中国?

展览现场,阿育王塔专题单元

20世纪以来,随着考古发掘的进展,过去的历史,从地下、水下重新出现在我们面前。

仔细检视这些文物,我们不难发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社会始终在不断进行文化交流。而随着文化的播迁,浙江元素扩散到世界各地,在西北、在东北,甚至在东南亚,都能见到源于浙江的文化元素——我们不禁会问:是谁,在收藏浙江?

刚好,浙江博物馆《越颂——中华文物中的浙江传奇》展,给出了答案。

战国,越王不光剑,1974年湖北荆州西门外张家山楚墓出土,荆州博物馆藏

展览分五个部分,全部展品由全国40家考古文博机构收藏的共148件/组文物组成。整个展览,通过琮、越王剑、越窑青瓷(及越窑青瓷中的顶流——秘色瓷)、阿育王塔、雕版印刷、湖州镜、温州漆、龙泉瓷、西湖图等10类文物,向观众展示浙江元素在文化传播中的足迹。

值得一提的是,本展在布展时相当严谨,一件/组来自兄弟省份的器物,在对其进行详尽的图像学、形态学剖析的同时,还会与浙江境内的同类器物进行对比,以期让观众更直观地理解从古至今,浙江始终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部分,大家互通有无,休戚与共。

下面,咱们选择3类器物,分别来看——

辽,越窑青瓷缠枝菊花纹六出花口盘,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一、琮

早在新石器时代,浙江先民,就以丰富的想象力与精湛的技艺,创造出独特而影响深远的玉器。

下面这件,便是大家熟悉的良渚“玉琮王”,1986年出土于杭州余杭反山遗址12号墓(位于今良渚古城内)中。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琮,1986年浙江余杭反山遗址12号墓出土(M12:98),浙江省博物馆藏

玉琮,外方内圆,中空,是良渚人最重要的标识性器物之一。良渚文化影响范围很大,在环太湖流域的广大区域,都发现过良渚玉琮。

比如下面这件,1978年江苏武进寺墩遗址出土的六节玉琮,与良渚“玉琮王”同属良渚文化的器物——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六节玉琮,1978年江苏武进寺墩遗址出土,常州博物馆藏

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玉琮已不仅是良渚人的专利。

下面这件,1975年广东韶关曲江马坝石峡遗址出土的玉琮,和良渚“玉琮王”一样,外方内圆,中空。但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下面这件玉琮上的纹饰,与良渚“玉琮王”有异,神兽的鼻翼开始卷了起来,似乎在告诉人们:马坝人与良渚人,虽然都用玉琮,但是玉琮的牌子可不一样。

新石器时代石峡文化,玉琮,1975年广东韶光曲江马坝石峡遗址出土(M17:13),广东省博物馆藏

溯长江而上,到四川广汉平原,我们将见到另一个玉琮的牌子。

去年,三星堆又发掘出一批稀世珍宝,其中就包括下面这件“神树纹玉琮”。同样是玉琮,制作于商代晚期的这件器物,和良渚“玉琮王”完全不同了,造型上的凸棱没了,品牌logo也完全变了,从神兽变成了三星堆的标志——神树。

商晚期,神树纹玉琮,2021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3号祭祀坑出土(K3QW:236),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商晚期,神树纹玉琮,2021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3号祭祀坑出土(K3QW:236),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可以看到,在先秦时期,来自浙江的玉琮就已经传播到全国各地,在与当地文化元素的融合中,产生了新的玉琮品牌。随着时代的演进,来自浙江的琮,不再局限于玉琮这一种材质,甚至,不再局限于琮这一种器物。

1991年,四川遂宁金鱼村出土了一批宋代窖藏文物,这批文物相当精美,其中就包括下面的龙泉窑青瓷琮式瓶和青石琮式瓶。没错,这两件器物,已经不再是琮,而是瓶——只不过借鉴了玉琮的样子。

南宋,龙泉窑青瓷琮式瓶,1991年四川遂宁市南宋金鱼村窖藏出土,遂宁市博物馆藏

南宋,青石琮式瓶,1991年四川遂宁市南宋金鱼村窖藏出土,遂宁市博物馆藏

从良渚玉琮,到青瓷/青石琮式瓶,源自浙江的这一文化元素,无疑在不断的融合之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

二、越窑青瓷

东汉末年,第一批成熟的瓷器在今天钱塘江南岸的上虞烧制成功,此后的千余年里,钱塘江南岸便成了南方瓷业的核心产区。

钱塘江南岸(浙东)在隋唐时属越州,故此处瓷器生产基地被称作“越窑”,而出自这里的越窑青瓷,成为中国瓷器史绕不开的一座高峰。

西晋,越窑青瓷“出始宁”碑铭堆塑罐,嵊州市文物管理中心藏

在最初的瓷器烧造成功后,越窑青瓷很快便走出浙江,来到六朝故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南京周边,是六朝(三国吴、东晋、宋、齐、梁、陈)政治中心所在,汇聚了大量精美的越窑青瓷器。

比如下面这件,1996年安徽马鞍山(与江苏南京相邻)雨山区朱然家族墓出土的越窑青瓷羊,釉色莹润、体型巨大,绝对是早期越窑青瓷器中的精品。

三国吴,越窑青瓷羊,1996年安徽马鞍山雨山区朱然家族墓出土,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馆藏

而在越窑青瓷(工艺)的传播过程中,匠人们很早就开始发挥想象力,进行创造性的改进。

比如下图,左图为三国吴时期的越窑青瓷器,右图为西周早期宝鸡地区的青铜提梁卣。左图中器物的造型、纹饰,明显能看出对青铜提梁卣的模仿。但是,从青铜器到越窑青瓷器,毕竟时代不同了,器物的材质、功能发生了变化,因此,无论是器物的功用还是纹饰,都可以看到匠人对于青铜器,既有模仿的一面,又有改进的一面,由此,才创造出新的器物——卣式壶。

图左:三国吴,越窑青瓷卣形壶,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馆藏;图右:西周早期,守卣,渭滨区博物馆藏

经过数百年的积淀,到隋唐时期,瓷器的生产迎来了一个高峰。而越窑青瓷,也因为引入最新的匣钵装烧技术,创造出瓷器中的王者——秘色瓷。

20世纪末,在位于杭州临安的吴越国皇家墓葬中(主要是水丘氏墓和吴越国康陵),出土了一批色泽莹润、工艺精巧的秘色瓷器,这些瓷器,无疑是越窑青瓷的巅峰之作——

唐,越窑青瓷五出花口碗,1980年浙江临安锦城街道西墅村唐天复元年水丘氏墓出土,杭州市临安区博物馆藏

在“南青北白”的瓷器产业格局之下,越窑青瓷几乎占据了唐代瓷业的半壁江山(“南青北白”中的“南青”),而其过硬的质量、稳定的产能,也让越窑青瓷在进入五代、宋代之后,继续保持着生命力。

且看下图这件越窑青瓷缠枝菊花纹六出花口盘,出自辽国皇室墓葬之中,釉色光亮如水,造型清丽脱俗,堪称秘色瓷中的珍品。在宋辽对峙的大背景下,来自浙江的越窑青瓷,却依然受到辽国贵族的欢迎,足见其跨越地域、跨越种族的魅力。

辽,越窑青瓷缠枝菊花纹六出花口盘,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至于下面这件,越窑青瓷银釦盏托,同样出自辽国皇室墓葬。

这件越窑青瓷器,在口沿部位釦上了一层薄薄的银,既规避了口沿处釉层较薄、呈色不佳的问题,又保护了使用过程中容易磕碰损坏的口沿部位,同时,还因为贵金属的使用,让整件器物,身价倍增——

辽,越窑青瓷银釦盏托,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在这些出土文物中,我们总能透过某些相似之处,见到文化交流的痕迹,而如果有两件风格相似、造型相仿的器物,会不会让你感到惊喜呢?

比如下图,图左的这件越窑青瓷残件,怎么看怎么像是从图右的器身上掉下来的!图右秘色瓷熏炉,为吴越国开国之君钱镠母亲水丘氏墓所出,难道当年在烧造时,工匠们偷偷藏起了一条虎腿,让图右的这座熏炉剩下三条腿?真是大胆!

图左:唐,越窑青瓷虎形炉足,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图右:唐,越窑青瓷褐彩云纹熏炉,临安博物馆藏。

毫无疑问,越窑青瓷是浙江带给古代中国的一大贡献,可惜,在南宋中期以后,越窑青瓷油尽灯枯,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

不过,越窑青瓷留给浙江的底蕴,却依旧生生不息——在浙南的丽水,龙泉窑继承了越窑的衣钵,代表浙江瓷业,继续为中华文明奉上土与火的浪漫……

元,龙泉窑青瓷舟形砚滴,浙江龙泉上严儿出土,浙江省博物馆藏

三、阿育王塔

吴越国末代国王钱弘俶,曾仿效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造八万四千佛塔以弘扬佛法。因此,后人常将钱弘俶与阿育王联系在一起。

最初,钱弘俶所造的单层、带山花蕉叶的方塔称作“金涂塔”,后因其事迹与阿育王相像,故类似形制的佛塔,泛称为阿育王塔。

五代吴越国,银阿育王塔,2000年浙江杭州雷峰塔地宫出土,浙江省博物馆藏

21世纪发掘的、最重要的一处吴越国时期佛教考古遗址,无疑是雷峰塔地宫,里面出土了一批阿育王塔,每一件都堪称精美绝伦——毕竟,这是国王钱弘俶本人的“功德”——

五代吴越国,鎏金银阿育王塔,2000年浙江杭州雷峰塔地宫出土,浙江省博物馆藏

除了雷峰塔地宫,南京长干寺地宫出土的阿育王塔,同样有着无与伦比的魅力。

下面这件鎏金七宝阿育王银塔,其巨大的体量、精美的工艺,让所有目睹过她真容的人,都会为之赞叹。这座阿育王塔铸成时,吴越国已经故去30多年,可吴越国王留下的阿育王塔,却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人们表达信仰的一种方式。

北宋大中祥符四年,鎏金七宝阿育王银塔,南京市博物馆藏

这座巨大的阿育王塔,每一个细节,都足够震撼人心——

鎏金七宝阿育王银塔-细节

鎏金七宝阿育王银塔-细节

鎏金七宝阿育王银塔-细节

鎏金七宝阿育王银塔-“舍身饲虎”故事浮雕

如此巨大的银塔,当初是如何制作而成的呢?原来,这座鎏金七宝阿育王塔,尚有一个同样体量的木胎,而这个木胎,经鉴定,居然是产于印度南部的檀香木做成,银塔+木胎,真可谓是稀世珍宝。

北宋大中祥符四年,鎏金七宝阿育王银塔木胎,南京市博物馆藏

吴越国时期,从国君到平民,普遍信奉佛教,国都杭州甚至有了“东南佛国”的称号。

阿育王塔,作为吴越国佛教文化的一种象征,在当时及此后的漫长岁月里,承载着源于浙江的佛教文化元素,将钱弘俶的宏愿与阿育王的故事,传播到了全国各地……

五代吴越国,潘彦温等造鎏金铜阿育王塔,1963年浙江东阳中兴寺塔(南寺塔)出土,东阳博物馆藏

本次《越颂——中华文物里的浙江传奇》展,精品众多,我们最后再来欣赏几件其他类型的文物。

你敢想象吗,温州的漆器,仿建窑兔毫盏的形制,竟然惟妙惟肖,毫无违合感——

南宋,“温州城西官二九郎上牢”铭釦黑漆兔毫盏、黑漆盏托,邵武市博物馆藏

北宋时雕版印刷的《妙法莲华经》,庄严雅致,阅读起来,真是一种享受——

北宋,刻本《妙法莲华经》卷六,1965年浙江温州白象塔出土,温州博物馆藏

做工讲究、造型精美的湖州铜镜,原来是由官方监造的——

南宋,“湖州铸鉴局”“炼铜”铭八出葵花镜,浙江省博物馆藏

还有“吴门画派”创始人——沈周,到杭州旅游,见到西湖美景,如痴如醉,可是没带相机。

于是乎,就只好挥毫泼墨,画了一幅《湖山佳趣图》,聊表爱意了……

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沈周《湖山佳趣图》(局部),浙江省博物馆藏

展览信息

【名称】越颂——中华文物里的浙江传奇

【地址】浙江博物馆(武林馆区)地下一层

【时间】9.20-11.30

展览现场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