泼天流量,为何砸向南京?

依新江 2024-12-23 17:32:35

2024年,南京的网红元素丰富纷呈。

除了“总要来趟南京吧”“Citywalk南京”火遍全网,还有一批名不经传的普通人脱颖而出。

踏踏实实做好每一杯咖啡的韩老太,自创“国际大肉日”的美食博主“年糕吃不饱”,自费拍照为游客送上相片的“大京小怪”,在玄武湖凭借一把口琴吹动年轻人心弦的黄大叔,连最后一个月里,都有送餐期间旁听红学课的外卖大叔老梁走红网络。

让外乡者找到归宿,为记录者讲述故事,为朴素的价值点赞……网络,像是神奇的推手,把普通人推到聚光灯下,不经意间,创造泼天的流量。

从那些爆火的南京“网红”,我们看到了什么?

PART.01

韩老太:速溶咖啡里的真诚

“韩阿姨!来杯咖啡!”周四晚上8点多,位于秦淮区四条巷的韩老太甘蔗汁专卖店,一位顾客把头探进窗户喊。躺在里间的韩素珍闻声跑到前台,熟练地剪开三袋速溶咖啡。

“你现在火了哎!”顾客打趣道。

“哎呦那一阵子总算过去了,累死了!”她说。

“这几个月赚了不少钱啵!”顾客接着说。

“我还是喜欢现在!干着玩玩。”她回答。

短暂忙完,她回到开着空调的里间躺下,塑料门帘隔开了冷空气。“这才是正常的样子!”她对记者说。

过去半年里,韩素珍如同坐了一趟过山车。她至今没搞懂自己因何而火。5月份的一次正常营业中,一位年轻女孩边边等边举起了手机,“阿姨,我能拍个视频吗?”

“拍呗,有什么不能拍的?”她脱口而出。

两三天过去,事情出乎她意料。越来越多人从巷子的四面八方涌来,聚集在十字路口的小店门前,其中不乏“黄头发、蓝眼睛的老外”。各路主播拿着手机对准那扇窗口,有人从新疆驱车4800公里赶来。

一家媒体的评论中提到,她的咖啡贵在“真诚”,“也许咖啡馆在资本市场上讲的故事太多,韩老太太手里的这杯10元的速溶咖啡才有了朴实无华的味道,戳中了年轻人的共情之处”。

韩素珍自认“见过世面”。退休前,她在上海路的一家百货商场做采购员。上世纪80年代,市场经济的风尚未吹到内陆,在南京,烟、酒乃至一根火柴都要凭票购买。出于采购的需要,她时常踏上外出的火车,去山东农村的大棚里挑水果,去上海的闹市区抓五颜六色的糖。彼时,泰山尚未修建石梯,外滩还没盖起东方明珠电视塔,韩素珍统统去了个遍。采购结束,载重五吨的货车装了两车,她坐在副驾驶位,风风光光地回到南京。

雀巢咖啡进入中国后,她近水楼台先尝了鲜。两个棕色的玻璃罐里,咖啡粉、伴侣粉分开装,一件顶一人半个月工资,只有发了年终奖,韩素珍才舍得买。那时候她就觉得,雀巢的咖啡“很香很好喝”。

退休后,攥着一个月五六十元的退休金,韩素珍犯了难。她选择做生意补贴家用,在沿街摆摊卖起西瓜,进货最多时铺开十米远。她曾在一天里卖出几千斤,钩子秤提到手指关节钻心疼。后来,韩素珍转行卖甘蔗汁,第一天就因为只进账19元发愁。

她的生意越来越好。批发甘蔗的人直接送货到店里,在韩素珍眼皮子底下削皮。同一条街上陆陆续续挤进四五家同行,又相继闭店,只有她坚持开了十几年。

她依旧爱喝咖啡。有人看到她随手摆在窗边的几袋,问她卖不卖,她想了想,随后把手冲咖啡加进菜单。“6元冲两条,10元冲三条,他们爱买不买,不买我自己喝。”爆火之后,多家品牌商给她送来咖啡,她喝过后觉得一般,都收在里间,“不好喝的东西我不卖”。

风头正盛的日子里,她被邀请去看了演唱会,后知后觉地出现在大大小小的直播间里。每天在人群的围观中开门,晚上拉下卷帘门后,依然有人守在外面,“韩阿姨你出来和我们说几句吧”。最忙的时候,她三天只吃了两碗饭,累到早上爬不起来。一个月里,韩素珍瘦了8斤,“到现在没长回来”。

两个月的流量转瞬即逝,她重新做回了寻常的南京老太。谈及今年以来的起起伏伏,她直言“没有落差”。“上半年我已经够走运了。现在生意正常做,收入也不错,更何况我退休金还涨到了5000多元呢。”她告诉记者,自己唯一的遗憾是,两年前因心脏病去世的爱人,没能看到她的今天,“不然他一定会为我高兴。”

PART.02

“年糕吃不饱”:“小杆子”讲好南京城

对于27岁的南京人张泽楷来说,他的另一个名字更广为人知——“年糕吃不饱”。

拿饮料泼脸、用南京话惊叹、嗦一大口面、再和老板闲扯,他自创“国际大肉日”,凭借个人特色鲜明的拍摄手法,在一年多里走遍南京大小面馆,短视频账号下积累了158万粉丝,被网友称为“电子野猪”。

走红起源于一次机缘巧合。他在吃烤肉时被服务员大妈“求助”:“小伙子你能不能给我写个好评?”他直接录了视频发在社交平台上,短时间内点赞量破万。

彼时,张泽楷的账号已有8万粉丝。那是他在做健美运动员、开健身房时候攒下的。念初中时他曾去嵩山少林寺待了一年半,后来拿着父亲给的一张快用完的健身卡逐渐“入坑”。巅峰期,他拿过全国健美冠军,体重最高135公斤。

后来,他关掉了健身房。最迷茫无助时,他和女朋友骑着摩托去了一趟西藏,回来后决定试水自媒体,在一家吊龙面馆小试牛刀,发出了第一条美食视频。

随后,他以每天一条的频率,一口气发了100条。运动员的自律在此时体现:9点起床、10点出门、12点拍完,路边找家咖啡店开始剪片,3、4个小时剪完回家,这样雷打不动的节奏,他坚持了三个月,短视频账号的粉丝也跟着涨到100多万。面馆里的人们碰到他会激动地求合照,一句“偶滴乖乖”被年轻人竞相模仿。

红到发紫的时候,张泽楷选择激流勇退,停更一个多月。他向记者坦言是因为劳累和不适。此前,健美出身的他饮食清淡,几乎不碰猪肉,而南京的大肉面恰恰酱浓、重甜。

“大肉面是好吃的,但不是我最爱吃的。”他把这看作是退役后的新尝试。在此之前的十多年里,他每天训练两次,3斤肉、2斤米饭分成6顿吃,出门超过两个小时要带饭盒。“这样的日子很单一、枯燥,去吃大肉面、拍视频,就是想换个新活法。”

他把自己看作记录者,手机放在胸前,走进一家家面馆后厨。老板们大都愿意和他攀谈。“南京大肉面虽然有固定的浇头,大肉、小排、肥肠、雪菜,但每家店都有着细微差异。”张泽楷说。

拍得多了,他发现了南京面馆的独特性格。一位老板听说他吃过全南京最好吃的大肉面,甩着毛巾脱口而出,“他们能有什么大肉啊”。张泽楷认为,这就是南京面馆老板的自信。“当然不乏吹牛成分,但讲起自家面条一脸骄傲。”

他告诉记者,南京的大肉面馆装修简洁、甚至破烂,藏在小巷子里一开十几年。老板只做附近人的生意,连市内的分店都懒得开。但他们爱交朋友,也懂仗义。浦口一家小区里的面馆走红后,老板时隔数月遇到再来吃面的张泽楷,拎着烟追他跑了好远。

在张泽楷看来,自己的作品能传递出情绪价值,甚至能帮一些小店提高知名度,比接广告挣钱更重要。他曾和南京本地的一家潮流品牌合作推出联名服装,并在发售当天一站两三个小时,为慕名而来的粉丝签名合影,尽管自己的收益比例并不大。“和他们有一种情感的链接,从中得到认同感,会更让我快乐。”

沉寂一个多月后的复出,他开始调整内容输出。得知扬州市政府食堂国庆期间对外开放,他赶在最后一天开车去吃;在锁金村吃锅子时,他偶遇参与过原子弹研发的81岁物理老师,并专门发了视频;7年前骑摩托车发现了灵谷寺内的第十九路军淞沪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他一直记着,在今年的9月3日专程去拍。

“粉丝都希望接着看我吃大肉面,但一直发同质化的内容,并不是我想要的。”他从小喜爱文学,也敬佩文人风骨,他坦言,有些视频流量虽然不高,却传递出的价值是他最喜欢的,以后也会接着发下去。“我想让更多人看到我所成长、喜爱的这座城市。”

PART.03

“大京小怪”的大城小爱

颐和路的街道和树荫催生了街拍的火热。院墙外、歪脖子树下,“凹造型”的俊男靓女们排成一排,必要时需要交警指挥车辆通行。

背着相机的一众摄影师中,博主“大京小怪”是个有名的存在。有网约车司机告诉乘客“你们运气好的话会碰到他”,还有女生听到他的账号名时下意识惊呼“就是你”。

不只是颐和路。中山陵、老门东等热门景区,南艺、南传等高校校园里,他站在远处抓拍形形色色的人,随后当场快速打印出片、装好相框,送给对方。“我希望他们以后看到照片,能想到曾经的回忆有多么美好。”

相比他所做的这件事,“大京小怪”本人陈铮(化名)有着一定反差。他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大学期间他曾和一帮朋友全国各地跑,就为给人拍片,一年多前他打算重启这段“很过瘾的经历”,不同的是这次他需要往里搭钱。

经常有人看到照片后的第一反应是“多少钱”“你该收费收费”,他一一拒绝。有时候相框送完,他需要临时找商场“补货”。夏天的南京格外闷热,三十斤的背包里装着相机、镜头、打印机和十几个相框,不到140斤的陈铮背着它在陵园路上一转就是一下午。

他曾经试过提前和别人打个招呼,让对方在镜头面前摆出姿势,但很快发现“那不自然”。后来,他选择在别人不注意的时候偷偷摁下快门键。于是,低头缝补衣服的小摊主、专心炸串的大妈、靠着头研究照片的结伴女孩、挑选明信片的女生、带小孩春游的老师,纷纷出现在他的视频里。

10岁的女儿被他带出来一同拍照,有的照片他让女儿去送。“学业之外,我希望她能在最纯真的年纪时静下心去感受这座城市,去和别人交流。”陈铮说,时间久了,女儿也锻炼出心态,接受了被拒绝,而他记录别人的同时,也在记录女儿成长的过程。

路人们的反应,是他自认为“最打动人心”的内容之一。

毕业季的大学校园里,穿着学士服的男孩女孩们忙着告别。他们普遍是艺术生,性格开朗、情绪外放,看到照片的第一时间往往后退着大叫大笑。再早些时候的11月,演艺类专业的学生正编排毕业大戏,陈铮时常遛进剧场,递上合照的那一刻,有些女生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重逢经常是城市的主题。远在三亚和北京的一对闺蜜,决定在南京相聚,阔别多日的阳光洒在颐和路上,陈铮给她俩拍下合影,其中一个女孩拿着照片捂住嘴,大笑着跺脚,“我们俩半年没见了,所以很感谢你、很有意义!”

一个女孩在玄武湖的城墙下独坐了三个小时。陈铮为她送上照片时,对方像打开了阀门,和他聊了半个小时,从迷茫的大学生活,到微妙的宿舍关系。

缘分也会延续。颐和路的蔷薇花下,两位学舞蹈的初中生拿着照片大叫着跑了一圈。时隔数月,陈铮又在校园食堂里偶遇她们。尽管穿着校服,她们在交谈期间,仍不自觉地用手比划、用脚画圈,肢体动作传递着兴奋。“这就是青春的美好啊,那种活力是藏不住的。”这个理工科毕业的中年男人,时常在后期剪辑时泪流满面。

镜头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南京的理由。他拍过不少广东游客,对方说南京有很分明的四季,可以看到树叶变黄、变红的样子。一位成都女孩觉得,南京和成都的生活节奏一样慢,但这里的历史建筑保留得很好,别有风味。逛先锋书店的两位女孩直言,很早就想来南京上大学,觉得城市的人文气息很浓厚。

“这就是南京。”陈铮说,主要景点基本集中在市中心,彼此距离很近,一碗面、一个饭团就可以解决一顿饭,消费便宜,南京本身就是一座很适合旅游的城市,“希望有更多人通过我的视频,感受南京城的爱。”

PART.04

红楼大叔:“六便士”里找“月亮”

因为送餐期间的一次停留,55岁的“饿了么”外卖员梁慎瑞火了。

那是12月4日下午,栖霞区在招商花园城广场举办的一次全民阅读活动上,省红楼梦学会会长、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苗怀明为现场市民分享“从六朝古都到传世名著——《红楼梦》与南京的前世今生”时,刚送完上一单的梁慎瑞忍不住驻足聆听20多分钟,并逐渐站到了离舞台只有2米的位置。这一幕被人拍下,相关词条很快走红网络。

“就是因为很长时间没看书了,那天正好碰到,又是工作间隙,就不自觉多听了一会儿。”来自山东的梁慎瑞很实诚,坦言自己虽然爱看书,但工作一忙起来就顾不上。

11年前,梁慎瑞来到南京。在此之前,他在山东老家做生意,给当地建材厂送过原料,也从给石灰厂送过煤炭。手机一打,“坐着就能挣钱”。后来,政府环保督查的力度越来越大,当地的建材厂因不合格被关停了一半。感受到行业变革的梁慎瑞,选择来南京谋生路。

梁慎瑞自称“什么都干过”。他在苏果超市仓库做过装卸工,每天穿梭在两人多高的大货车之间,每卸一吨货给5元钱,靠着一身力气,他月入六七千块;他去水平方商场做过保安,月工资骤降到2900元,好在“上四休二,轻松多了”;他还去开过网约车,头一个月就被扣了26分,罚款900元。直到三年前,梁慎瑞不想奔波了,他来到家附近的“饿了么”马群站点,成为了一名外卖员。

“想多赚,就要多跑。”他自认比不过年轻人,从早上七点干到晚上八点,最多时一天跑了50单,到手200元。他买了一辆电动车,却只舍得租电池,每换一台新的,只跑一年就报废。

奔波生活之中,梁慎瑞把放松寄予读书。“我不喜欢跳舞、打牌,安静一点的环境更适合我。”他从小爱看书,四大名著早早地看了遍,人文地理、武侠小说都让他甘之如饴。为了省钱,在老家时,他从旧书店里租书来看,2元钱就能看一个月。

到了南京后,他带着老婆小孩走街串巷,把南京博物院、中山陵、夫子庙等文博场所都转了一圈,遇到熟悉的就讲给孩子听。做了外卖员之后,闲暇时间逐渐少了,他把电子书下载到手机里,等单的间隙抽空去看。

今年,一档音乐综艺上的单曲《若月亮没来》走红网络,歌词“月亮月亮啊你不懂,六便士到底多重”,借助毛姆的小说传递出不少人在理想与面包之间的抉择心态。但对梁慎瑞来说,他乐于在“六便士”里寻找“月亮”。

驻足聆听苗怀明讲《红楼梦》那天,梁慎瑞曾经的记忆被唤了回来。当苗怀明讲到曹雪芹家族曾掌管江宁织造局,为皇宫供应各色织物时,他一下子想起曾经路过的江南织造博物馆,以及去过的云锦博物馆。“曹雪芹就是南京人,写的也是南京城,我在南京听人讲《红楼梦》,这机会多好啊!”他很早之前读完了这本书,并有着自己的理解,“写的就是平常生活和世间百态,但前后半篇明显不是一个人写的,思路和风格不一样了。”

南京给他的惊喜还在继续。走红后,苗怀明把一套由中华书局刊印的《红楼梦》、他本人主编的《南京大学的红学课》当面送给了梁慎瑞,这让他如获至宝。“以前是光看原著,现在还能看看专家教授的解读,我觉得自己很幸运!”

来源:南京观察

2 阅读:2453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