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专打“神仙仗”,指挥了不少经典的战役。但在这些粟裕所指挥的大战役史料中,却隐藏着一个不易察觉的细节,那就是时任华野参谋长的陈士榘上将,每次在粟裕指挥打打战役时,就会亲自带兵上前线打仗,而不是留在司令部协助粟裕制定作战计划。
参谋长与副司令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军中一般都会设参谋长和副司令。其中,参谋长的工作主要是根据掌握的军情来制定作战方案,制定两到三个成熟的作战方案后,交给司令员选择,再根据司令员选定的方案调兵遣将,组织军队将作战计划落地。
从这样的工作方式来看,参谋长的作用有点像古代三国时期的谋士和军师,在大战之前会给主公提出上中下三策,让主公来选择。主公选定计策后,谋士或者军师就会按照策略行事,安排文臣武将各自执行任务,实现主公的战略意图。
而副司令的职责,往往是一个机动的指挥者,在作战方案实施期间,出现了突发状况,或者遇到了难对付的敌人,这时候副司令就会亲自披甲上阵,率部攻坚,确保作战方案的顺利实施。
按照这样的逻辑来看,陈士榘时任参谋长,在粟裕每次打打战役时,都不应该离开司令部才对。但事实上,从史料记载观察,就会发现陈士榘经常不在司令部,反而会在关键时刻亲自率兵上前线打仗。
莱芜战役期间,陈士榘就没在司令部,他先是率兵猛攻南线的敌人,令南线的敌人误以为陈士榘麾下的部队就是我军主力。但事实上,当时的主力部队并不在南线,而在粟裕的率领下去了相反的方向,在北线将李仙洲集团打了个措手不及。
陈士榘完成“疑兵”任务以后,又率部到北线作战,指挥部队猛打猛攻,一直在前线指挥作战,仍未回司令部承担参谋长的职责。
莱芜战役结束之后,国民党军集结重兵,气势汹汹地向鲁中山区扑来。陈士榘这次又没留在司令部,而是和唐亮一起率领西线兵团连夜拔除泰安城外围的敌人据点,随后指挥了对泰安城的总攻。
打完泰安战役以后,陈士榘这才在五月中旬回到司令部,协助陈毅和粟裕组织指挥孟良崮战役。但这个时候孟良崮战役都快打完了,陈士榘回司令部以后,自然也不可能参与制定作战方案了。
从这些记载来看,陈士榘这位参谋长,在粟裕指挥打战役的时候,基本上没有做参谋长应该做的工作,反而是带兵上前线打仗、攻坚,所做的一切更像是一位副司令应该干的事情。
如果这样的情况偶尔出现一次,或许还可以理解为巧合,或者事急从权,让陈士榘临时顶上去。但粟裕打的几次大战役,陈士榘几乎都会离开司令部,难道这真的只是巧合吗?这件事儿还得从粟裕和陈士榘说起。
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 曾经合力打过两个战役,一个是宿北战役,另外一个是鲁南战役。这两个野战军虽然是兄弟部队,但各自有不同的作战风格,联合作战时,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些思路上的不同。
其中,华中野战军善于打运动战,对敌作战时习惯将战事导向运动战,然后在运动战中寻机歼敌,或者围点打援,或者分割包围。反而山东野战军,则与华中野战军的打法截然不同,他们更加善于打攻坚战,与敌人当面锣对面鼓的硬刚取胜。
同时,由于两支野战军的根基所在位置不同,在打宿北战役时所选择的进攻思路也各异。当时华中野战军的想法是往苏北打,而山东野战军却有不同意见,要往鲁南打。大战在即,战机稍纵即逝,两军的思路若不能统一,这仗还怎么打?
两位将军的智慧情急之下,粟裕也顾不上许多,直接跑到山东野战军的指挥部,以中央的命令为由,勉强指挥山东野战军完成了宿北战役。所以,宿北战役的结果虽然非常好,但过程其实并不顺利,两军之间的这种思想不统一也并未解决,只是暂时被粟裕压了下去而已。
但是宿北战役结束以后,山东沂蒙腹地频繁遭到国民党军的进攻,山东的乡亲们饱受敌人迫害,家乡遭到敌人炮火的摧残。消息传来以后,陈士榘再也坐不住了,再也不愿意跟着粟裕继续在苏北作战,立刻向中央发电报,申请率军返回山东,解鲁南的燃眉之急。
因为担心陈毅不同意,陈士榘甚至没有通过陈毅,便直接将电报发到了中央。尽管陈毅事后对此事表达了不满,但中央从大局着眼后,还是批准了陈士榘提出的保鲁南建议。所以,鲁南战役的结果虽然也是好的,但过程中其实充满了波折。
宿北战役也好,鲁南战役也罢,都反映出当时客观存在的一个问题。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因为作战风格不同,所属地域不同,在一些决策上,导致粟裕与陈士榘的观点也不尽相同。
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后来合并成华东野战军以后,两个野战军的指挥权统一了,但陈毅、粟裕、陈士榘心里都清楚,他们之间的作战方式并未完成真正融合。陈士榘和山东野战军原来的部队,擅长的仍然是攻坚战,和粟裕的思路很难走到一条线上去。
因此,华野成立以后,陈士榘出任了华野参谋长,这情况让粟裕和陈士榘彼此都很尴尬。如果陈士榘履行参谋长的职责,每次大战之前都根据战场情报制定出几个攻坚的方案给粟裕选,粟裕肯定不会满意。
同样的,陈士榘即便是有意配合粟裕,去制定自己不擅长的运动战方案,最后肯定也无法入粟裕的眼。毕竟粟裕是一位运动战的大家,对运动战有着独到的理解,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指挥大战役时,取得巨大战果的时候往往都是在野战中。
这不是粟裕和陈士榘个人的原因, 而是双方各自擅长领域的不重叠,导致的合作障碍。这种情况下该如何是好?最好的办法就是粟裕统领全局,陈士榘负责攻坚,两人全都在自己最擅长领域发挥作用,又不至于相互掣肘。
事实上也是如此,两位将军在实战中贯彻了这一点,没有拘泥于职务的限制。只不过这样一来,陈士榘要辛苦一些,需要承担起副司令的职责,亲自率兵去前线打硬仗。而粟裕也很劳累,毕竟少了参谋长,只能自己挑起参谋长的担子。
两位将军以这样的智慧,将一个隐患消化于无形之中,在中原地区取得了丰厚的战果,实在是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