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363年前的八月七日,一行十几人被押赴刑场,等候问斩。
罪名,鼓动谋反。
死亡面前,其他人都面如死灰,眼含恐惧,可其中一人,面不改色,神色悠然,如同闲庭信步,他就是金圣叹。
刽子手手持大刀,刀光森寒。
金圣叹却不怵,他如同走进酒馆,大叫一声,我要喝酒。
将死之人,一碗酒而已,给他何妨,免得做了鬼还回来吓人。
就这样,金圣叹抬过酒,一口喝完,酒水穿肠而过,他转身对密密麻麻的人群说:
割头,是疼痛的;
饮酒,是快乐的;
割头前先饮酒,真是痛快,痛快啊!
喝酒加砍头,竟成了痛快。
如此怪异的组合,恐怕只有金圣叹的脑回路能想到,但金圣叹还没完,他转身悄悄咪咪地对刽子手说:
我的耳朵里有二百两银票,先砍我,银票就是你的了。
还有这好事?刽子手手起刀落,金圣叹人头落地,刽子手从金圣叹的一只耳朵里掏出一个纸条,上面写着“好”,另一只耳朵里也拿出一个纸条,上面写着“疼”。
钱是没有,疼是好疼。
这个世界,不缺有钱人,不缺有文化的人,缺的是在这样的文化环境里活得好玩有趣的人。
01大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金圣叹出生于苏州。
红尘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里才子风流,姑娘温婉,出过许许多多科考状元,可是大多数状元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没有任何功名的金圣叹,却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一抹有趣的声音。
金圣叹,名采,后改名人瑞,号圣叹。
何为圣叹?
他自己说:
《论语》有两喟然叹曰,在颜渊为叹圣,在“与点”为圣叹,予其为点之流亚欤?
他想要成为曾点那样的人。
金圣叹出生那一年,世界并不太平,从年头开始,水旱灾相继发生,地震、军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总之,国家内忧外患。
苏州金家,算不上大富大贵,但吃得上饭,读得起书。
金圣叹的父辈,都是读书人,虽然没有考取过功名,但对儿子的教育,却抓得很紧,从小就教他写八股文,以便将来考取功名。
7岁那年,他在井边玩耍,手里拿着一片碎瓦,想要丢进去,可是一想到瓦片进入深井,就再也出不来了。
他心里充满痛苦。
然而,踌躇良久,还是将瓦片投入了井里。
人生无常,便是如此,很多事情纵是不愿,也终究要发生。
10岁的时候,金圣叹被送去乡塾读书,接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众教育,他苦读四书五经,因为这些若是不会背诵,就要被打。
为了不被打,金圣叹将这些东西背得滚瓜烂熟。
可是这些传统经典,并没有让金圣叹成为一个传统的人物,比起四书五经,他更喜欢野史杂谈,也更喜欢大自然教给他的苍茫深意。
他问同窗,不知道读这些东西有什么用?
可是,那些大人们日日对此吟诵探索,又是怎么回事呢?
但不管怎样,金圣叹毕竟爱上了读书。
临窗读书,每到薄暮,一本书诵完,太阳也落下了,从窗外望去,一片苍茫。
几年时光,太阳出了又落下,落了又出。金圣叹的年纪,也一天天变大。
岁月易逝,人易老,时不我待,喜欢的事情,就要趁早去做。
可是人年轻的时候,终究是很难确定,对某件事情,到底是不是真的喜欢。
02古往今来,人们说到底还是容易被传统束缚。
在金圣叹那个时代,大多数人读书,就为了功名,能科举及第,能金榜题名。
大多数教育,也是围绕这样一个目的进行,一如今天,人们接受教育,大多数人都怀着一个单纯的目的,将来有一份好工作。
可金圣叹对此,却没有多大感受, 人活着,不能仅仅是为了活着,人读书,不能仅仅是为了功名。
年轻的金圣叹,读到《西厢记》中“他不偢人待怎生”七字,心有戚戚,卧床数日,不茶不饭,不言不语,如病一场。
他的老师见了,直呼:
真是世间读书的好苗子。
再读到“梵王宫殿月轮高”一句,金圣叹激动不已,如同遇见了世间神圣,跪拜于地,久久不敢起立。
心有所感,诗有所来,读的书,见的人,看的风景,渐渐勾起了心中勃发的诗意,金圣叹就自己写。
年龄越大,金圣叹就越发怀疑研究《四书》等儒家经典的意义,他不喜欢这样规规矩矩的,为了某种目的的读书。
人生是一片旷野,而不是一条轨道,读书首先应该是一种享受。
金圣叹虽然还年少,可是他已经不愿意用别人的东西来填充自己的脑袋,他希望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然而,科举需要的,恰恰就是那些外在的东西,是框架里的东西。
这让金圣叹极为讨厌。
于是,他更加努力,也更加用心地寻求自己想要的东西。
一个人,是要不断成为自己的。
他需要不断靠近自己,不断努力,不断去为自己寻找适合的养分。
很多人喊着要成为自己,可是他们一不愿付出选择的代价,二不愿付出努力的代价,三不愿承受未知的恐惧。
所以,他们只会在无尽的等待中,一点一点地烂掉。
03自从决定做自己,科考,对于金圣叹来说,就只是一场游戏。
他是个聪明的人,年纪轻轻就考上了秀才。
这是他人生最高的功名,但一万个秀才这样的功名,也比不上金圣叹评点一本《水浒传》。
秀才之后,金圣叹觉得,考试没意思。
当然,他不是愤世嫉俗,不是厌倦功名,他是想要功名的,是想要得到重用的。
可是科考这样的形式,让他讨厌。
金圣叹十五岁之前,已经考上了秀才,接下来,他也参加其他考试。
第一次参加考试,题目是“吾岂匏瓜也哉,焉能击而不食。”
自行作文。
幼年的时候,金圣叹就读过佛经, 自身也不是执着于功名的人。
这个题目讲的是怀才不遇,按照正常人的逻辑,怀才不遇,那就更加努力地沉淀自己,等待机会的到来。
可是金圣叹脑回路有点清奇,他想,有才就是有才,何苦非要被“遇”?
这样的逻辑,让金圣叹几乎不内耗,因为没必要啊,人生只是自己的,何苦非要别人来承认什么呢?
看到这样的题目,他压根就不想规规矩矩作答,于是,他认认真真画了一个和尚,头顶发光,三千烦恼丝都没了。
画完之后,觉得还不过瘾,于是又加了一把剃刀,头发都没有,要剃刀何用?
画完之后,他满意地点点头,然后交卷走人。
考官一看,这简直就是恶意嘲讽,比高考零分作文还过分,必须小惩大戒。
随随便便就处罚金圣叹几年不能参加考试。
但金圣叹也不以为耻,反而我行我素。
几年后,金圣叹被拉出了科考的黑名单,他可以参加考试了。
金圣叹也不拒绝,他去参加考试,拿到试卷一看,题目:
如此则安之动心否乎?
金圣叹知道这个典故出自何处,也知道是什么意思,他快速补全题目,可要是接下来规规矩矩作答,那多没意思啊,于是,金圣叹同学又开始调皮了。
他大笔一挥:
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
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
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
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
连续写了39个动字,金圣叹同学交卷了,而其他人,还在想动心不动心的问题。
可是这样的做法,简直就是离经叛道,是在亵渎神圣的科举制度,于是,金圣叹再次被拉进科举的黑名单,几年不能参加考试。
有人问他,为何连续写了39个动?
他说,孟老夫子都说四十不动心,那他不也是动了39年心。
诚然,规规矩矩的人生,更容易取得世俗的功名利禄,更容易获得他人的认可,但这样的人生,是一眼可以看到头的。
他不是不明白人家想看什么,但他不愿那样活着。
一个人会有怎样的人生,不是上天安排的,而是自己选择的。
04连续几次考试,金圣叹都是零分作文。
这让他成了名人,当然,不是好名声,而是嘲讽声。
这要是一般人,估计都不敢出去见人了,可金圣叹并不在意,他要是在意,他就不会那么做了。
这是一个规矩的世界,一双鞋放在那里,无数人都将自己的脚放进去。
金圣叹害怕被标准化,于是,就不愿穿这样的鞋。
还有一次考试,题为“孟子将朝王”,金圣叹拿到题目,灵机一动,他知道怎么作答了。
这一次,他在卷面四角,各自写了一个“吁”字。
写完,交卷。
卷面一片空白,整整洁洁,多一个字都没有。
当然,这一次,仍是零分作文。
为什么要这么答呢?金圣叹也是有理由的,戏子们演戏的时候,王将出的时候,先有内侍四人,左右立而发吁声。
金圣叹这4个字,阐释了题目中最重要的“将”字。
他玩了科举,科举当然也就拒绝了金圣叹。
但金圣叹从来不拒绝考试,几年后,他再次参加考试,题目是:西子来矣。
这一次,金圣叹写的字最多,也答得最认真,当然,这认真只是相对于之前几次而言,这次他的答案是:
开东城,西子不来。
开南城,西子不来。
开北城,西子不来。
开西城,则西子来矣,西子来矣。
真是人才,又是零分。
总之,在那个很多人都将科举看得那么神圣的时候,金圣叹就是一个奇葩。
可是很多年后,当我们再来看他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不愿被约束的灵魂。
那些致力于科举考试的人,大多已如尘埃散尽,留下的,只是浮名浮利后的虚无。
世间有许许多多的标准,但任何标准,最终能够要求的,都是俗人,都是愿意活在规矩里的人。
对于不愿活在规矩里的人来说,这世间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
05人生在世,总要想办法活下去的,总要找到糊口的方法。
金圣叹不愿委屈自己去迎合考试的规矩,科场这条路,肯定是无望了。
他只能将希望寄托在有人能破格录用他,然而,那终究不可能。
没有工作,但他也要生活。
于是乎,金圣叹给自己找了一份最冷门的职业,成了一个靠忽悠吃饭的神棍。
这份职业很冷门,但幸好还有很多人吃这一套。
金圣叹很会忽悠,他宣称,自己能够请鬼魂附体,使阴阳两界的人重新获得短暂的相聚。
从20岁开始,金圣叹就开始当神棍。
玩了多年,他也玩成了高手,在此职业界大名鼎鼎,就连著名的文坛大咖叶绍袁、姚希孟等人,都亲自登门,邀请金圣叹来占卜算命。
大明崇祯八年,叶绍袁思女心切,想和死去的女儿见上一面,就邀请金圣叹做法。
那天,金圣叹带上助手,在八仙桌上摆好用品,闭上眼睛,嘴里念着咒语。
样子做得差不多了,他猛地睁开眼睛,大喝一声:“来者何人?”
随后,伪装成女声念了一首诗。
叶绍袁一听,感觉女儿回来了,当即掉下眼泪,对金圣叹感恩戴德。
多年后,叶绍袁的妻子去世后,因为思念亡妻,他再次找到金圣叹,而金圣叹也再次请鬼附体,与叶绍袁见了一面。
人有时候需要的,是一种安慰。
哪怕自我欺骗,也需要有一个理由。
金圣叹当神棍,当了十几年,转身一想,人生如梦,这样的事情,也就安慰安慰别人,对于自己而言,所剩下的,唯有空虚而已。
一转眼,金大师已经三十多岁了。
人生,该如何呢?
那就著书立说,给这世界留下一点痕迹。
在所有书里,金圣叹最喜欢《水浒传》,但他觉得,结局太悲惨了,如同人生梦醒,一片沉寂。
既然如此,那就把梦留在最美的地方,金圣叹大刀阔斧,对《水浒传》进行了一次大删改,让108位好汉的结局都定格在最辉煌的时候。
这就是“腰斩水浒”。
也许人生如梦,但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为自己营造一个喜欢的梦。
06金圣叹对《水浒传》的批点、腰斩,让《水浒传》大火。
金圣叹批点水浒,批的是人生,也是一种读书的方法。
多年后,国学大师钱穆说:
“是《金批水浒》教会了我读书方法,我一生用《金批水浒》教的读书方法来阅读和研究一切著作。”
《水浒传》只是一个开始,而金圣叹这一批,就一发不可收拾,如同上瘾了一样,他又批了《西厢记》。
他批水浒,是取悦自己。
他批西厢,也是取悦自己。
他将自己的人生思想注入书中,与书中人物同悲喜。
他越写,内心越自由。
他越写,用笔也越发自如,他批点的《西厢记》一出,成了清初最流行的版本,甚至就连皇帝都对此感兴趣。
而金圣叹,他已经看淡了很多东西,他说:
生死迅疾,人命无常,富贵难求,从吾所好,则不著书,其又何以为活也。
孔子说,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但孔子接下来说,富而不可求,从吾所好。
金圣叹批书著书,只是所好而已。
什么是所好?
是一个人最贴近灵魂的热爱,当他去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可能得不到金钱名利的回报,但他可以从中得到内心极大的享受。
然而,在那个年代,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有时候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那个时代的最高经典,是“四书”、“五经”这样的圣贤书,但金圣叹觉得这些都不好,他按照自己的喜好,重新做了一个排名。
他觉得,屈原的《离骚》当排第一,道家的《庄子》当居第二,司马迁的《史记》第三,杜甫的《杜诗》第四,他最喜欢的小说《水浒传》排名第五,而《西厢记》第六。
前面几个倒还算了,最后两个,他竟然将文化中末流的戏曲也搬上了排名,还没有统治者最看重的《四书》《五经》。
这是什么玩意?
于是,金圣叹成了天下读书人里面的大逆不道者。
这一切不为别的,就因为他跟别人不一样,一群羊规规矩矩走着的时候,如果有一头羊走开了,它就会被最先注意到。
在今天来看,金圣叹只是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可是在那个时候,这样的喜欢,也是很难被接受的,恰如《红楼梦》里,宝玉和黛玉读《西厢记》,也还是偷偷摸摸的,生怕被人发现。
在一个不自由的时代里,企图做一个自由的人,这就是金圣叹的大逆不道。
可是,人生而自由。
木心说:
不自然,就是不自由,不自由,就是不自然。
可是在这个世界,能真正自然的人,又有几个呢?大多数人都在笼子里,看着笼子外的生活,虽然向往,却没有飞出去的翅膀。
07金圣叹批书很大胆。
金圣叹批人,很伤人。
刘辰翁嘛,是个奴才
苏轼嘛,没有大局观
晏殊的才气嘛,如痴狗咬块
……
他把所有想说的都说出来,会得罪人,会招来祸患,可是,我们还是要做自己,因为我们终究做不了别人。
对于其他人,看不惯的,金圣叹从不惯着,不管你是达官贵人,还是亲人朋友。
金圣叹的舅舅钱谦益,是文坛领袖,也是文化名人,但他老奸巨猾,明明是大明的礼部尚书,但李自成打进京城后,钱谦益转身就投敌了。
后来,清兵南下,大明江山危在旦夕,钱谦益也没想着保家卫国,而是毫不犹豫地投降清军,成了清朝大官。
所以,金圣叹很看不起钱谦益,哪怕这人是他的舅舅,他觉得,太没骨气了。
有一次,钱谦益大寿,无数人溜须拍马,讨好钱谦益,金圣叹还是有名的才子,很多人就想让金圣叹写个对联。
金圣叹没有犹豫,他拿起笔,待磨好墨,挥笔就写:
一个文官小花脸
钱谦益一看,这骂得有点狠。
四周人一看,这人怕不是脑子有坑。
金圣叹不管不顾,继续写:
三朝元老大奸臣
在场的人,有一个算一个,全都石化了。
确实,钱谦益经历了大明、李自成、清朝,三朝大臣,金圣叹没有冤枉他。
曹雪芹说: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然而,一个人人情练达,固然是一种能力,但一个人能坚守自己,是一种智慧,只是这种智慧需要极大的勇气作为支撑。
08这世俗里,处处都充满权威,到处都充满偏见。
有些人在权威面前,就剩下跟随,就剩下服从,权威装满了他们的脑袋,让他们唯权威是从,成了权威的走狗。
然而,总有那么一些人,面对权威,脊梁不会弯曲,哪怕与一个时代背道而驰,也要逆流而上,灵魂,绝不对世俗低头。
恰如木心先生所说:
要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金圣叹也在努力克服他的那个时代。
他评点水浒,评点西厢,用的,不是世俗的标准,而是灵魂的热爱。
评完这些书,有段时间,金圣叹隐居寺庙,但他手又痒了,就想找方丈借一本佛经,评点评点。
可是这个时候,金圣叹的大名已经在外,方丈怎么敢给他什么佛经,就想为难一下金圣叹,他告诉金圣叹,我有一对联,你对出来了再说。
此联是:
半夜二更半。
金圣叹也是一个爱对对子的人,可是听见方丈的上联,他绞尽脑汁,也找不到适合的。
于是,他没有借到佛经,但也没有放弃这个考验,他默默记在心里,并一直在寻求答案。
1660年,金圣叹53岁了。
远在京城的朋友告诉他,顺治皇帝不仅读过金圣叹批点的才子书,还大家赞赏,表示不能用流行文体来衡量金圣叹的才华。
金圣叹得知后,感激涕零,觉得自己这匹千里马,终于有了能赏识的伯乐。
可是很不幸,顺治皇帝很快就去世了,只给金圣叹留下了一个短暂的希望。
更不幸的是,一场决定金圣叹命运的事变正在发生。
因县令作恶多端,百姓极度不满,便有人聚众抗议,力图揭开县令的恶行。
聚集的人越来越多,直到一千多人,浩浩荡荡,在文庙前抗议。
朝廷率军镇压,为首的一群人也被逮捕进了监狱。
金圣叹未能幸免,而且罪名最大,给他的罪名是,为首鸣钟击鼓,聚众倡乱。
他进了监狱。
等待他的,也唯有死亡。
09死亡,人人都会面对。
金圣叹也不会例外,因此,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金圣叹没有感到恐惧,有一天,他灵光一闪,突然想到了下联,赶紧托人找来儿子。
面对老父亲的紧急召唤,不知所以的儿子,还以为出了什么大事,没想到父亲给了他一句话:
中秋八月中。
当他看见这句话的时候,他明白了,父亲是找到了那个答案。
方丈见了,也只能惊叹。
金圣叹被判死刑,不日杀头。
行刑前夕,他对狱卒说,要写遗书。
狱卒觉得,金圣叹大概要交代后事,于是就找来纸笔,没想到金圣叹写:
花生米和豆腐干同嚼,有火腿味。
这就是他的遗书。
很金圣叹。
行刑之前,儿子哭得不能自已,金圣叹安慰说:
“哭有何用,来,我出个对联你来对。”
他说:
“莲(怜)子心中苦。”
可儿子哪有心情对对子,只是哭个不停,金圣叹说:
“起来吧,别哭了,我替你对下联,梨(离)儿腹内酸。”
生死,是大事。
坦然面对生死,是智慧和豁达。
被押赴刑场,金圣叹神色如常,不悲不喜。
一行十几人,都要被砍头,金圣叹要了一碗酒,饮罢对刽子手说:
我耳朵里有银子,先砍我,银子给你。
这么可爱的要求,侩子手当然不会拒绝。
只听咔嚓一刀,金圣叹人头落地。
刽子手从他的耳朵里拿出一张纸条,上书“好”。
又从另外一只耳朵里拿出一张纸条,上书“疼”。
一声好疼。
确实,砍头好疼。
这是他人生的最后一个玩笑。
此后,人们还依旧如韭菜般在这个世界生长,割了一茬又一茬,可这世间再也没有金圣叹。
10人活着,就是一种选择。
有人选择规规矩矩过一生,也有人选择不走寻常路。
这并无对错之分,只是个人追求不同罢了。
罗素说:“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
世人的追求与活法若是千篇一律,只怕前行的道路会因过于拥挤而堵塞。
金圣叹选择了进“窄门”,头也不回,无怨无悔。
毕竟,活着的时候,狂过,乐过,活得有趣,遵从了本心,至于如何走向死亡,似乎已无足轻重。
这世间有趣的灵魂,大都特立独行,而特立独行,需要极大的勇气。
寒山与拾得有段对话:
寒山问曰:“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该如何处之乎?”
拾得答曰:“只需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当你想做自己,却得不到理解的时候,就想想这几句话。
这世间有些路,是不能渴求理解的,这世间有些事,是不能希求认同的,我们只需要自己理解自己,就够了。
文|不有趣灵魂&素履
有智慧的人
一个很幽默的老头[点赞]
看过一小段其点评水浒,才知自己不会读书,佩服。
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点赞]
这样说,金比李白率真。李白太矫情。
是文人 哭庙这种事 前明是政治正确 饱食终日而不承担义务的江南士绅 也有被砍的一天
修行就是修心。圣叹真人[点赞]
难得好文[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
果然字如其人,不拘一格![点赞]
游戏人生,只是他无奈的选择罢了。
[捂眼睛][捂眼睛]
吴三桂算给金圣叹报仇了,他杀了朱国治这个老家伙[呲牙笑][点赞]
读读克伦威尔和罗伯斯庇尔这些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