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每次谈判都是割地赔款,唯独这一次拿回土地,只因一个苏州人

寒残一叶 2021-09-04 13:22:33

如今,随着国内旅游业的飞速发展,走到哪你都能看到各式的旅游景区。不过在众多的景区中,我今天要说的这一个绝对是与众不同的存在,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就是位于中俄朝三国交界处的防川风景区。整个景区最为核心的景点是眼前这块普通的“土”字界碑,它不仅承载着一段沧桑的历史,见证着清王朝的腐败,也是铭刻在中华民族身上的一道伤疤。

拍摄于吉林省延边州。

从吉林珲春市出发一路往东,驱车约60多里,就来到了防川景区。刚入景区,眼前是一座高大的、独具中国特色的建筑,名叫“龙虎阁”。整座建筑是堡垒式的设计风格,顶部是中国传统的仿古式建筑屋顶,寓意:国门坚守,牢不可摧。

整座龙虎阁共分十三层,可坐电梯直达楼顶观光台,因为这里是整个景区最佳的观景地。来到楼顶,在围栏上有一块提示牌,上面分别是俄罗斯、中国和朝鲜的国旗。眺望远方,中间那茂密的树林为中国境内,左边湿地为俄罗斯,右侧江对岸则是朝鲜。眼前这条蜿蜒的大河就是著名的图们江,再往东15公里左右就进入了日本海。

别看现在安定和谐,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然而翻开历史,眼前的这片美景却是中华民族一道伤痕。因为早在隋唐时期,这里是通向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要道,属于中国的领土。然而在19世纪,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在英法联军发动鸦片战争侵略中国的时,沙俄趁机抢夺东北地区的大片土地,还强迫清政府签下了丧权辱国的《中俄北京条约》和《中俄瑷珲条约》。

在条约中规定: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部分土地,以及库页岛在内的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归沙俄所有。在丢失了大量土地的同时,也失去了我国东北的领海,使吉林成为了一个离海最近,却没有海域的省,使珲春失出了出海口,严重影响了东北的经济发展。让人望海兴叹,愤怒不已。

据了解,当年清政府和沙俄签订条约后,从乌苏里江口至图们江口一共设立了八块字牌作为界碑,分别是:耶、亦、喀、拉、那、倭、怕、土。这其中最南端,也是离图门江最近的是“土”字牌,离图们江口20华里,它就位于防川景区内,也是景区最重要景点,如今依然屹立在中俄边境线上。

这块“土”字牌之所以意义重大,是因为在当年还发生了很多事件。据记载,清政府与沙俄签订条约后,在设立界碑时,贪得无厌的沙俄人将“土”字牌移到了图们江口46华里处,再次侵占中国一大片领土。面对如此窘境,清政府于1885年派出软差大臣吴大澂督办边务。

吴大澂(chéng),今江苏苏州人。清同治七年(1868年)进士,书法家,民族英雄。作为谈判大臣,吴大澂深知肩上的重任,就算丢了性命也不能再无故丢领土。面对天时地利一个不占的困境,吴大澂困兽犹斗,将他的大智大勇发挥得淋漓尽致,总算给无能的清政府长了一回脸。

在谈判陷入僵持阶段,吴大澂搬出了当时被称“亚洲最强的北洋舰队”,一下子吓住沙俄人。事实上在当时的情况下就算被割地,清政府也不敢派北洋水师与沙俄对抗。1886年7月中俄签署了《中俄珲春东界约》,谈判的结果是:重立“土”字牌,使界碑大步向外推进,10平方公里的土地回归祖国,离出海口更近了;开放图们江中国的出海权,虽不能共享,但可借道出海;另外迫使沙俄归还了黑顶子山地区的领土(今吉林珲春敬信镇)。

“土”字牌高1.44米,宽0.5米,厚0.22米,为花岗岩质。碑的左侧刻有“光绪十二年四月立”的字样,俄侧刻有“T”字,牌子整体完整,字迹清晰。这看似是一块立于我国最东端的普通界碑,但回顾历史,它的意义却是重大的。因为从鸦片战争开始,清王朝每一次谈判都以割地赔款而告终,能从谈判桌上夺回土地的唯独这一次。

站在龙虎阁楼顶,望着我们被掠夺的土地,让我感慨万千。“图们江水向东流,土字牌前路断头,登上哨所望沧海,旧事不堪再回首。”这块小小石碑也时刻提醒中华儿女需自强,只有国家强大,民族富强,才能不被外敌欺凌。

0 阅读: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