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激情到悲情——我读《包法利夫人》

一赫看情 2024-09-10 17:34:46

原著:居斯塔夫·福楼拜(Gustave Flaubert法国)

翻译:仪文 李频 雷亦非

出版:开今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台北市木新路二段161巷10号),1994年10月

平装竖行繁体

本书共分为18章:

1. 少年时代的查理

2. 埃玛出现

3. 美梦幻灭

4. 初识上流名门

5. 永镇的一景一物

6. 小柏莎诞生

7. 与利昂的交往

8. 郁郁寡欢

9. 调情圣手罗多尔非

10. 查理行医生涯起落

11. 决定私奔

12. 埃玛的脱胎换骨

13. 邂逅旧情人

14. 旧情复燃

15. 赫罗斯步步紧逼

16. 债台高筑

17. 借贷遭拒

18. 埃玛死后

人物——

女主人公埃玛,男主人公查理.包法利,埃玛的父亲鲁奥先生,查理的父亲老包法利,查理的母亲,查理的女儿小柏莎,药店老板霍迈斯,药店的帮工贾斯汀,埃玛的仆人费莉西特,金狮饭店女主人勒福朗科伊丝寡妇,老税务员毕耐先生,赶车员希沃特,公证人吉勒曼,吉勒曼的书记员利昂.迪普伊,哈切特庄园的主人罗多尔菲.布朗勒,伯恩尼贤牧师,奸诈商人赫罗思

情节——

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查理.包法利是一个平凡的医生,他从小就并不聪明,甚至有点笨,但凭着勤奋通过医生考试,在镇上挂牌行医。他生性温和文静,木讷老实,首先在母亲的安排下娶了一个大他很多的寡妇,他对妻子当然毫无感情可言。

他在去博塔斯村庄给鲁奥先生出诊时认识了他的女儿埃玛。埃玛是一个在修女院受过教育,漂亮能干,天真烂漫的少女,查理对她一见钟情,从此对她朝思暮想。不久以后,查理的老婆死去,查理顺理成章娶了埃玛为妻,从此埃玛成了包法利夫人,并生了女儿小柏莎。但包法利夫人并不满足于平淡的安稳日子,她向往上流社会,向往浪漫奢华的生活,开始越来越讨厌自己的丈夫查理。

与利昂的认识和交往使她感受到了真正的爱情和幸福,和他情投意合,无限甜蜜。他们一直进行着暧昧而不为外人所知的交往,直到利昂去巴黎学习法律。郁郁寡欢的包法利夫人遇见了来她家找查理给雇工放血的罗多尔菲.布朗勒,作为一个情场高手,罗多尔菲很快就让包法利夫人陷入了情网而不可自拔,埃玛再也忍受不住偷偷摸摸的煎熬,决定和罗多尔菲私奔。就在包法利夫人做好一切准备要私奔的时候,罗多尔菲却写了一封措辞委婉的回绝信并甩开了她——当然他本来就没有打算和她厮守到老,只是作为情人换换口味而已。

就这样埃玛大病了一场,查理对她悉心照顾,并带她去鲁昂看戏剧表演散心,就在那里他们遇见了埃玛昔日的情人利昂,于是旧情复燃,一发不可收拾。为了频频和利昂幽会,她开始对查理撒谎,经济上也开始入不敷出。而可怜的查理对埃玛所作的一切丝毫不知,他是那样爱她,爱得那么纯粹,从来不会去怀疑她。一方面,埃玛的债台在一点点升高,另一方面,她和利昂的幽会变得越来越索然无味,他们彼此开始厌倦,但谁也不主动提出分开。

赫罗斯的步步紧逼,使查理和埃玛倾家荡产,走投无路,埃玛先后去求助两个情人利昂和罗多尔菲,但他们都找借口搪塞了。埃玛最后的希望都破灭了,她混进霍迈斯的药店偷偷拿了砒霜服下了,在查理无限的悲痛和哀伤中,她死去了。最后,在清理抽屉的时候,查理发现了埃玛以前的情书,才知道自己的妻子生前的不轨德行。他精神崩溃了,对生活没有了一丝希望,他穷困潦倒,蓬头垢面,最后孤独、了无声息地死去。

这是一个发人深思的悲剧。虽然小说反映的是19世纪资本主义法国的社会生活,再现了那个社会的众生百态,但它反映的人性却是永恒的,今天读来仍然让人掩卷喟叹。

这本书的封面写道:“福楼拜以了解人性的角度,娓娓道出包法利夫人真实、细腻、纯真的一面,她是你我似曾相识的熟悉陌生人,她懂得生命的情趣,她勇于为自己的喜怒哀乐而活。”可我觉得这些看起来似乎值得赞赏的地方,恰恰就是造成悲剧的根源。可以说,埃玛就是一个具有典型小资产阶级情调的女人,她喜欢浪漫,仰慕潇洒风流的男子,当她在娘家做少女的时候,憧憬着结婚,想象着婚后的美好生活。可是结婚后发现这一切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美好,她觉得丈夫是个胆小懦弱无能的男人,比起那些潇洒倜傥、富有情调的绅士来,真是黯然失色。她向往浪漫的爱情,渴望奢华的生活,所以她在寻找一切机会,先后有了与两个情人的婚外恋情。这样的女人,不止是资本主义社会才有,我相信任何社会都有,因为这是人性中的普遍东西,虚荣心、享乐心,总是存在于人类心灵的丑恶角落里。如果自己不去警惕,不去克制,就有可能像包法利夫人那样造成人生的悲剧。

埃玛的纵情和贪图享乐的心理不仅仅是带给自己最后的毁灭,最让读者遗憾的是带给无辜的人——她的丈夫查理——以深深的痛苦和最后的毁灭,甚至于他们的女儿,终将成为一个可怜的孤儿。查理的木讷和憨厚使他对埃玛的一切不轨毫无察觉,他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妻子和女儿,为家庭不辞辛劳,对妻女疼爱有加,把埃玛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曾经他觉得自己是生活在幸福之中。可当埃玛死去,就带走了他大部分生机和希望,当他知道埃玛生前的奸情,我想,虽然他并没有表现得痛不欲生,歇斯底里,当他面对罗多尔菲时只有一句话:“我不怪你,应该责备的是命!”但他的内心是多么悲哀和无助,也是一种彻底的无奈!罗多尔菲本以为查理会对他这个罪魁祸首爆发出可怕的怨怒,但此时看到查理还能说出这样的话不免觉得既可笑,又可鄙。

让我们看看小说最后的描写:

“第二天查理坐在凉亭里的长凳上,阳光穿过格子架照进来,把葡萄叶子的影子投射

在砾石地上,空气中充满茉莉花的香气,天蓝蓝的,甲虫们围着百合花嗡嗡飞舞。查理

就像一个恋爱中的年轻人一样,那热烈的激情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使他那不快乐的心又

膨胀起来。

小柏莎整个下午都没有见到他,七点钟时跑来去叫他吃晚饭。他的头仰靠在墙上,

眼睛闭着,嘴张着,手里紧紧抓着一缕黑头发。“快回去,爸爸!”小柏莎喊他,以为他

在逗自己玩,就轻轻地推了他一下,他一下栽到了地上。他死了。”

查理的死那么凄凉,可似乎又有些激情与幻想,他手里竟然握着埃玛死时他特意要从她头上剪下来的一缕黑发!他对妻子忠心耿耿,痴情不改,而妻子却对他早已厌倦,投送他人怀抱,最为悲哀的是他一直不曾察觉!对于这样一个男人,还有比这更悲哀的事么?每一个读者都会为查理感到不平,感到悲哀,觉得他可怜。同情他,就会对埃玛生出愤恨之情来。

如果有人认为埃玛不守妇道,丧失道德,也许会有另外对立者持相反观点,认为是那些虚伪的所谓礼教束缚了人性,如果埃玛不爱查理了可以离婚,不就可以成全埃玛么,也就不会有悲剧了呀!所以他们会认为,应该批判的并不是埃玛这类有资产阶级情调的漂亮女子,她们应该有她们的爱和恨,有她们的梦想和追求,无可厚非,应该批判的是那个社会,是那虚伪的礼教和宗教。

可是果真如此么?我们设想一下,假如埃玛和查理离婚,而和利昂或者罗多尔菲结合,他们会幸福吗?罗多尔菲就不用多说了,他一开始追求埃玛的目的就是很明显的,后来想甩掉她。可惜埃玛不清楚这一点,还以为罗多尔菲真的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就说利昂吧,他对她可谓是有真正的爱情,可是当埃玛陷入困境,他对自己的情人伸出了援助之手吗?他最后和罗多尔菲都是半斤八两,袖手旁观。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即使他们结合,最后的结局必然是相互厌倦,喜新厌旧是他们这一类人的本性。小说向我们透露的信息是:女人在热恋时可能失去清醒的头脑和明智的判断,可能不顾一切,耽于幻想,但男人永远把现实的利益放在眼前,他们绝不会为了所谓浪漫的爱情而铤而走险。因此,我认为,小说要批判的是人性,是人性中丑陋的东西。

因此,对于道德的建立和恪守是必要的,有法制和道德才有秩序,如果只要激情不要道德,最后得到的只能是悲情。

亲爱的朋友,你是怎么看待书中主人公的呢?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