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育就是父母的身教,我们需要把为人父母当成一次机会,影响孩子的同时,变成更好的自己。
家庭观念Family concept
01
饭桌上,儿子皱着眉头说:“妈妈,我们学校中午吃得就是炸酱面,你下午怎么又给我做炸酱面?”
我说:“我又不知道你们中午吃得啥,小学不是幼儿园,不会每日发食谱。”
儿子有点生气,拿筷子在面碗里一顿乱戳。
我盯着他,一字一句地说:“要么吃,要么饿着,这顿饭就是炸酱面,我不可能重新做。”
儿子沉默了几秒钟后使劲儿掀了一下面碗,整个碗倒扣过去,炸酱面冲着我身上、桌子上、地上洒了过来。
时间在那一刻好像停止了一样,儿子一动不动,非常慌张地看着我,我也一动不动,面无表情的看着他。
我感觉有一股热血呼地一声冲上了脑门,大脑里的情绪脑喊叫着:
居然敢掀饭碗!我的天!这小伙儿一定是欠揍了,打手还是打屁股,今天必须让他长长记性!
就在情绪脑准备开打的时候,理性脑制止了我,它说:你看儿子那紧张的表情,应该是没有预料到碗翻了,饭洒了,沉住气,理性处理会有更好的效果。
好吧,理性脑说服了情绪脑,我深吸了一口气,平静的对儿子说:“去拿湿巾,我们一起把桌子和地面收拾了”。
儿子有点出乎意料,我竟然没有发飙,更没有揍他,还要和他一起收拾残局,赶紧拿了湿巾和垃圾桶过来。
我做着如何用湿巾收拢面条的示范,他跟着学。
收拾完以后,我重新给他盛了一碗面让他吃。
晚上睡觉时,儿子对我说:“妈妈,我今天不是故意要掀翻碗的,我本来只想推一下,没想到翻了,对不起。”
我拍了拍他的背说:“没关系,我相信你不是故意的,你可以有不满的情绪,但不要拿饭出气,这很不尊重我的劳动成果。”
儿子为什么会掀饭碗?之前从未出现过。
哦,我想起来了,应该是之前我跟他爸爸吵架,一气之下摔了手机,儿子目睹了这一过程。
他看到我用摔东西来发泄我的怒气,就有样学样的,也用掀饭碗来发泄他的怒气。
我继续检索察觉着,发现儿子在生气时候的大嗓门高音量、又快又急的语速、皱眉瞪眼的表情,简直和我一模一样。
孩子就像一面镜子,看到什么就反射什么。
当我们指责孩子脾气不好、习惯不好、这不好那不好的时候,不妨自查自检一下,看看我们往镜子里呈现了什么。
02
有一个妈妈在网上发了一段视频,她蹲着收拾抽屉的时候,孩子爸爸拿了一把椅子,推到她屁股下面让她坐,2岁多的儿子站在旁边看到了这个举动。
次日,妈妈又蹲在茶几边忙活,儿子学着爸爸的样子,把凳子推到妈妈屁股下面。
妈妈十分惊喜,她从来没有教过孩子要这样做,没想到孩子竟然这么懂事。
同样的惊喜,还出现在另一个孩子身上。
一对夫妻在沙发上看书,二人边看边讨论,原本在一旁玩玩具的宝宝立刻放下玩具,跑到爸爸妈妈身边。
孩子看了看他两手中的书,然后转身走到自己的书架旁,拿了两本,坐到爸爸身边专心致志的看起来。
一家三口就这样各自沉浸在各自的书海中。
这两个家庭给我们展示了教育的最好模式:身教大于言传。
事实确实如此,对孩子来说,我们做了什么永远比说了什么更重要。
说到这,我想起来儿子做过的一件小事,非常温暖。
前几日我得了肺炎,晚上咳嗽得厉害。
儿子说:“妈妈,你是不是很难受,我去给你倒杯水。”
他爬起来,打开灯,跑到客厅把我的水杯拿了过来。
以前我就是这么照顾他的,现在,他用同样的方式照顾着我。
教育孩子的过程其实父母与孩子相互影响、彼此反馈的过程。
就如同星辰牵引着潮汐,悄无声息却又力量无比。
03
为什么父母的身教比言传更重要?
因为“镜像神经元”在孩子的大脑里,默默地复制着父母的行为程序。
1996年,意大利神经科学家在研究猴子运动神经的时候发现:
当猴子看到实验人员拿东西、吃东西时,它们大脑中激活了同样的区域,产生了自己吃东西、拿东西时相似的神经活动。
就好像猴子在镜像实验人员的动作一样,这些神经元就是镜像神经元。
镜像神经元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观察来模仿学习,这种模仿其实是大脑发育和最初级的学习的表现形式----《孩子的大脑》。
由此可见,父母的神教大于言传并不是一个用来鞭策父母的心灵鸡汤,而是有据可依的脑科学原理。
孩子用眼睛在观察,天天说要多看书的父母有没有在看书。
用耳朵在聆听,说不许大吼大叫的父母会不会大吼大叫。
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皆被投射在孩子的镜像元神经上,等到相同的场景出现时,孩子就会做出和父母相似的举动,无论好坏。
当我们越来越了解心理学和脑科学,就越会明白一个底层规律:教育孩子其实就是在雕刻自己,把自己雕刻成孩子的榜样。
1、不想让孩子做的,自己就别做
对孩子,我们总是有很多要求和规则,但这些规则和要求自己能不能做好,那可不一定。
不许孩子吃饭挑食,但实际上我们也有诸多不爱吃的食物。
不许孩子玩手机,但我们自己却整天抱着手机不撒手。
不许孩子写作业磨叽,但我们自己工作的时候也会能拖就拖。
言行不一致,孩子不会信服我们。
小的时候,孩子不敢表达,大一些了,就会顶嘴道:你不让我做的事情,为什么你自己会做?
如果有的行为不合理,我们不想让孩子做,最好的办法就是我们自己别做。
不要在孩子的镜像元神经上投射出错误的示范。
2、想让孩子做到的,自己先做到
积极的行为习惯养成,绝非口头催促就能达成,更非一朝一夕就能牢固的。
我们需要长期的做给孩子看,在他们的镜像神经元上,一次次反复呈现,让神经元按照我们的示范编写出正确的程序。
如果我们想让孩子积极乐观,那我们遇事就不要悲观消极。
如果我们想让孩子学会尊重,那我们就不要轻慢他人。
如果我们想让孩子开放思维,那我们就不能只追求标准答案。
我们是孩子的镜子,行为举止皆教材。
3、自己做不到的,就别难为孩子
人无完人,父母也有做不到的事情,如果我们自己都做不到,就不要难为孩子,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让孩子务必要做到,就比如:
我们自己学习一般般,但却要求孩子成为学霸。
我们自己是平凡人,但却要求孩子闪闪发光,爬到金字塔尖上。
我们自己不善言辞,但却希望孩子能言善辩,口才了得。
孩子人生的画布上,总会有父母的颜色。
如果嫌弃孩子不够鲜艳绚烂,那也是父母给的灰调太多。
【写在最后】
有一句话叫做“育儿先育己”,当妈妈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这句话的力量,也看到了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儿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他复制了我一些不好的行为(脾气大、说话冲、爱怼人),也模仿了我一些好的习惯(爱看书、爱思考、爱笑、能自律)。
因为养育他,我重新审视自己,雕刻自己。
我成为了一个更好的人,我相信,未来,他也会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哦对了,自那以后,儿子再也没有饭桌上掀碗,我做啥他吃啥(嘿嘿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