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唐蓉一直坚守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科技工作的第一线,利用医学、计算机多专业交叉学科教育背景和医学检验、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复合型工作阅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取得了一系列科技成果,为“数字重庆”建设、疾控数字化改革和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了疾控智慧、作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唐蓉作为奋斗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的一名科研人员,利用专业所长,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攻坚克难、勇挑重担,积极助力疫情防控工作。由于工作表现突出,她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唐蓉工作照
0 1 搭建数字化 疫情防控平台在疫情暴发以来,唐蓉先后迅速牵头建成重庆市新冠肺炎、传染病监测、免疫规划、核酸检测、流行病学调查、重点人群管理等疫情处置信息系统,高效支撑了全市超常规接种量10倍以上的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和单日最大2112万人累计9亿人次核酸检测任务和数轮次的新冠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处置工作。实现隔离场所、医院、邮政快递、工厂企业等16个重点行业1.1万家单位近200万重点人群新冠病毒感染情况的实时监测预警,吹响了数字技术与全市疾控体系深度融合的号角。
0 2 潜心钻研 勇于探索创新在新冠疫情期间,唐蓉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联合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基于传染病知识库与监测规则配置,探索电子病历直推新模式,构建了长短时记忆网络模型(LSTM )和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IMA)的AI疾病预测算法,运用新冠、手足口病、腮腺炎的病例报告、气象、疫苗接种等多源异构数据,验证了算法的稳健性和适用性。
她还联合医疗机构、学校、重点单位,建立了多点触发、动态灵敏的传染病预警研判模式,综合运用多源异构数据,建立了呼吸道、肠道、脑膜脑炎等10种症状28种重庆市传染病症候监测体系,为重庆市“智慧疾控”建设和疾控数字化改革奠定了基础、探明了路径。
唐蓉在工作中
0 3 靶向发力 优化智慧系统为支撑接种单位疫情防控和应对新冠全民接种疫苗、全员核酸检测的高并发状态,唐蓉及时调整预防接种分时段预约、自助建档等功能,提前完成云资源扩容和技术架构升级改造,部署可随时启用的核酸检测备用环境,建立数据离线机制保障系统平稳运行。
她还整合传染病、慢性病、死亡、疫苗接种、重点人群等多源数据资源,研发多源数据比对的AI算法,为全市综合研判疫情形势、重点人群管理提供了精准可靠的数据支撑。得到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肯定,并数次在全市的重要会议上进行通报表扬。应用成效也受到了国家及重庆市卫生健康委、中国疾控中心的高度肯定,先后4次在全国及全市重要会议上作经验交流,10余家国家级、省级主流媒体的竞相报道。
0 4 全力保障涉疫信息系统 平稳运行2022年11月,重庆发生大规模本土疫情,唐蓉负责的重庆市病原体检测系统承担着全市大规模核酸检测“采—送—接—检”信息支撑工作,面临着建成投用以来最严峻的考验,为了保障系统的安全平稳运行,在继2022年8月以来的100多天时间里,唐蓉处处身先士卒,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始终坚守在系统运维保障工作的最前线。积极协调公安、大数据、信息中心、政务云和系统运维等单位,带领大家通宵达旦、废寝忘食地做好运维保障和数据统计分析工作。
有时正准备坐下吃方便面,但一个电话又急匆匆的去处理紧急事宜;有时半夜睡着了,手机的任何一条消息都能瞬间将她叫醒。身为一名女同志,担任如此重要的工作,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心血和精力。作为一名妻子,她深知自己对家人照顾不周,丈夫住院手术期间,正逢疫情形势最严峻也是工作任务最繁重的时候,她无法陪伴照顾,只是匆匆赶到病房同丈夫简单嘱咐了几句便急忙返回岗位,再次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作为一名母亲,对自己的孩子疏于呵护,由于担心小区被封控影响工作,她甚至不敢回家,孩子独自在家生活学习。
在唐蓉的带领下,大家共同克服了种种困难,努力保障重点涉疫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新冠疫情三年以来,从2020年临危受命接手启动建设重庆智慧疾控云平台,到2021年大规模接种新冠疫苗全力保障免疫规划系统,再到2022年重庆多轮次大规模核酸检测信息化保障任务,在这样高并发状态下重庆未发生1次系统宕机事件,为打赢疫情大胆创新始终坚守在战疫情科技攻关的最前线。
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科学化、数字化和现代化,与每一个人的健康和安全都息息相关。如果都像唐蓉一样攻坚克难、勇挑重担,那么城市的运转和普通人的生活才会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