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评|“摩羯”肆虐:重估气象灾害风险,才能更好防灾减损

智慧留 2024-09-10 05:42:39

今年第11号台风“摩羯”,自9月6月22时20分左右,以超强台风级在广东湛江徐闻县角尾乡沿海登陆,持续西向影响我国部分地区。“摩羯”破坏之强超乎想象!

根据海南省的披露,刚刚过境的超强台风“摩羯”给海南省文昌县造成327亿元的经济损失。而文昌去年全年的GDP也就380亿元。与此同时,海口的直接经济损失也达到263亿元。

这仅是“摩羯”在一隅造成的破坏。

近年来,巨灾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屡屡突破认知阈值,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难以估量。特别全球气象灾害不再是远虑,而成为切实存在的近忧。

每次巨灾之后,险企都是冲锋在前。这次更不例外,众多险企第一时间启动大灾应急预案,并调动尽可能多的资源投入到防灾减损工作中。一方面险企发挥了风险兜底作用和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巨灾造成的赔付压力也与日俱增。频发的巨灾,对于险企而言,是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特别是气象灾害风险的重估,变得必要且紧迫。

防灾减损

气候风险正在加剧,这些年极端天气对国计民生的破坏性也在增强,因此,如何做好风险减量,做好事前防灾、事中减灾、事后救灾,离不开保险功能的释放。

相应地,国家对于保险的重视程度也与日俱增。3月,金融监管总局和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扩大城乡居民住宅巨灾保险保障范围进一步完善巨灾保险制度的通知》,关于巨灾保险的议事日程开始提速。

在6月的陆家嘴论坛上,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提出要找准保险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着力点,其中之一便是着眼安全应急,持续促进社会治理效能提升。李云泽提出,将推动健全多方参与的巨灾保险保障体系,这对于刚刚经历一整个夏季暴雨不断、目睹超强台风破坏力的国人,感受颇深。

而在稍早前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更加明确对保险业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防灾减损、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提出要求。

巨灾保险不是低垂的果实,它需要险企有更强的产品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否则就失于市场化的力量,也就低估了国家对于保险业的期待。

上半年灾害频发,但上市财险公司均实现了盈利,没有遭受太大影响。这里面,跟保险公司未雨绸缪、做了大量风险减量工作有关。不过,财险老大人保财险的综合成本率上升0.4个百分点,还是能够看出一些端倪的。人保财险披露,上半年大灾净损失达到40.8亿元。

一些地方中小财险公司,对于北方气象灾害陡然加剧的风险认知不足,甚至出于侥幸心理,没有及时做好分保,导致在一些风险事件中“赔穿”。这次,“摩羯”肆虐南方多省市,对于重点保障当地财产的险企而言又是一次考验。

如何做好防灾减损,如何形成这种能力,是保险业的当务之急和长期之策。

巨灾共保

根据国家减灾委的数据,上半年我国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3238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直接损失931.6亿元。

针对自然灾害,来自监管的要求以及企业的自觉,保险预赔付成为通行的做法,提高预赔付比例,早赔快赔,应赔尽赔。这起到了经济减震和社会稳定的作用,促成了保险业在国家战略地位上的提升。

可以说,防灾减损,既是保险的市场属性,也是社会责任。这既是保险业的潜力赛道,同时也对险企的风险定价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在日后形成险企差异化竞争的护城河。

应对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的能力,既不能快速建立,也就不能被快速模仿。险企需要在保险科技方面持续投入,在数字化和智能化上不断精进,从而形成对灾害风险更准确预警、识别和保障的能力,以市场之力和科技之力,履行社会责任,将巨灾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从制度层面,巨灾保险体系和气象灾害保险体系要进一步完善起来,激励产品创新,增加覆盖范围,形成多层次的分保和分担机制。特别是对再保险的认知要强化。通过再保险,将巨灾带来的巨量风险最大限度进行分保和分散,不仅要对企业和居民的损失进行保障,也要对险企进行保障,毕竟这种巨大的损失,并非一家险企所能承受的,而是需要整个保险分担机制去承担。

面对巨灾,保险公司成立巨灾保险共同体,共同应对和分散巨灾风险。但目前这种尝试的范围还很窄,可以探索覆盖从地震到洪水到台风,覆盖从住宅、车辆、农田和道路等基础设施,让保险意识和保险获得感深入人心。

当然,巨灾保险同时也是技术活和市场活,我们追求的是市场化力量的撬动和杠杆作用,而非简单的行政指令。这就要求险企必须具备相当的风险管控能力,不能因为承保巨灾保险而使自己面临巨大的风险敞口。

巨灾保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不仅需要监管倾斜和财税支持,也需要作为市场主体的险企,在产品、定价和再保险上,做好风险定价和风险管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