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大的“烂尾工程”,就藏在这座安徽小县城里

远行客的探险之旅 2025-01-07 10:43:31

我旅行就喜欢去一些小城,一是人少不拥挤,二是总有一些藏龙卧虎的扫地僧,能给我意料之外的惊喜。

比如安徽滁州代管的凤阳县。

凤阳这个名字,其实大家并不陌生,甚至在某些年代可以说是如雷贯耳的顶流存在。[思考]

1978年凤阳县小岗村的18位村民在一纸分田到户的契约上摁下了血手印,一次冒天下之大不韪换来了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

虽然小岗村属于滁州凤阳县管辖,但是离蚌埠非常近,从蚌埠南站坐1个小时公交就能抵达,还是蛮方便的。

作为改革开放代表性事件之一,小岗现在成了4A级景点,40元的门票有些偏贵。

党政机关来参观的人员不少,但是可看的点不多,一个大包干纪念馆,一个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以及70—80年代的当年农家,当年十八位村民的签字室就在这儿。

“吴楚交界,钟离古国”

凤阳建置可上溯秦汉,当时还叫作钟离县,之所以叫钟离,是因为西周时这里是钟离古国的都城。

钟离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家,国君姓嬴,是协助大禹治水的伯益的后代。

最初在山东地区,后来迁到淮河流域,小心翼翼的夹在在吴楚两位大佬之间,神仙打架凡人遭殃,最后被楚国所兼并。

由于国力实在太弱,查遍史书也只有寥寥数语。

直到2006年12月蚌埠双墩1号墓(钟离国君—柏)的发现,才掀开了一角面纱,仅过了一年人们又在凤阳板桥镇卞庄发现了钟离国君柏的小儿子—康的墓。

凤阳板桥镇卞庄季康墓

有关钟离国的墓葬其实在别处也发现过,最有名的要数1980年9月在安徽六安舒城县发现的九里墩春秋墓了。

虽然墓已经被盗掘了两次,但仍出土了183件器物,包含青铜器170多件,其中最珍贵的是一件镌刻了150多字铭文的“龙虎纹四环铜鼓座”。

尽管铭文锈蚀严重,但仍可推断出其主人是钟离国君。[思考]

鼓座目前被收藏于安徽博物院,是用来撑场子的镇馆之宝,我去合肥时还专门拜访过。

“凤凰山南,大明中都”

除了搬过来的钟离国,凤阳还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故乡。

老朱说他的祖父朱初一从句容来到淮北,最后定居在淮安盱眙县,父亲朱五四年轻时离家定居在濠州钟离县,并在那里生下了他。

开局一个碗,结局一个国,老朱的创业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大明建立后,朱元璋给家乡升了个咖位,即设中立府,后将府治迁往凤凰山之阳,并将府名改为“凤阳”,600多年沿用至今。

秉承着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的原则。

他对自己出家的皇觉寺进行了升级改造,并赐名“龙兴寺”,为饿死在家乡的父母兄嫂修了三重城垣的豪华大house—“明皇陵”。

但老朱觉得这还不够,他决定要干一件大事,那就是把明朝的国都定在家乡,说干就干,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乾纲独断力排众议在凤阳修建明中都。

明中都遗址公园

从洪武二年(1369年)始建到洪武八年(1375年)罢建,共营建了6年的明中都恐怕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烂尾楼“了。[捂脸]

朱元璋让开国第一文臣李善长担任包工头,并且在全国调集能工巧匠,数以百万计的军士民夫,建置城池宫阙如京师之制。

6年时间只造了个大概,但尽管这样,其完工的内城宫城(皇城)比北京故宫还要大12万平方米,相当于300个标准篮球场大小。

中都工程停止之后,虽然并未直接用作京城,但因为是太祖的家乡,常有皇子皇孙生活居住。

直到朱棣迁都北京,因着两地相隔千里,交通并不方便,凤阳中都城也就慢慢的冷清了下来,最终在改朝换代的战火中沦为一片废墟。

直到1969年,被下放凤阳五七干校的明清史专家王剑英重新发现这座被遗忘了的古城。

没有专业测绘仪器,王剑英就用自行车和脚步丈量,通过收集宫殿石刻,城砖和琉璃瓦件等等,一点一滴的拼凑出了600年明中都的历史全貌,他写的《明中都城考》感兴趣的可以找来看看。

1982年2月,明中都与葬了朱元璋父母兄嫂的明皇陵一同被评为第二批国保单位。

2022年3月,明中都遗址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而这一切都得感谢王老爷子。

凤阳博物馆

有关明中都的前世今生以及从遗址出土的物件儿,你可以去附近的凤阳博物馆看看。

虽然只是国家二级博物馆,但倚靠着凤阳厚重的历史底蕴,看点还是很足的。

一进大厅就能看到一件巨大的“石墩子”,那是考古人员当年从明中都皇城遗址中发现的蟠龙石柱础,如今是馆里的镇馆之宝。

所谓“柱础”就是柱子的基础,一是为了防潮,二也能加强承压力,只要是木构建筑就会存在。

这件蟠龙石柱础来自中都故宫三大殿中最大的奉天殿,翔云纹中有蟠龙飞舞,22.2吨的体量更是全国之最,其实通过这个“柱托”可以想象当年那个大明中都有多么壮观豪华了。[酷]

除了石柱础,从600年的明中都遗址还挖出龙纹凤纹栏板,黄色琉璃构件等等,这些都是皇权最显著的标志了,是当年凤阳显赫最有力的证据。

除了是大明中都,前面说过凤阳还是春秋时钟离古国的的都城。

所以在境内发掘的钟离国墓葬中,也出土了不少好物件儿,虽然大部分都放在蚌埠市博物馆了。

因为最初是按着首都规制来建造的,所以还有一些重要的附属建筑。

比如功臣庙,历代帝王庙,中都城隍庙,兵马指挥司,中都国子监(1975年改为凤阳县委党校),中都百万仓(清末废除,遗址现为农田),钟楼,鼓楼等等。

这里值得提一嘴的是,在明代宗朱祁玉景泰年间,还在凤阳中都城内修建了皇家监狱,即所谓的“凤阳高墙”。

其实朱元璋时期就有把皇子皇孙送回凤阳种田劳改的先例,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明朱元璋的侄孙,第一代靖江王朱守谦。

明永乐年间,造反成功的朱棣把建文帝朱允炆的两个儿子朱允熥和朱文圭都囚禁在凤阳,尽管当时高墙尚未建造,但这个风气倒是开了。

这些配套建筑大多已不存,现在的历代帝王庙,钟楼,中都城隍庙,龙兴寺等等都是新建筑,拍拍照片倒是可以,若是存了访古的心思,那是注定要大大失望的。

明中都鼓楼

鼓楼和明皇陵(石刻)算是凤阳为数不多的真家伙了。

钟鼓楼对于一座古城来说,那就是标配,晨钟暮鼓嘛,平日里报报时间,遇到紧急情况还能当警报使。

作为历史上最豪华的都城之一的明中都,钟鼓楼自然得有,而且得和别人不一样,具体表现为“规模要大,规格要高,用材要扎实牢靠”。

钟楼运气不好,于1974年被夷为平地,现在看到的是2018年新修的钢筋混凝土建筑。

而东边的鼓楼却幸存了下来,台基南北长72米,东西宽34米,高近16米,这等身段,是妥妥的全国之最。

其实念这些数据没啥意义,最好的表达方式就是你人亲自站在它面前。[思考]

“下开三券,上有楼九间,屋檐三覆,栋宇百尺,巍乎翼然,穷绝尘埃”,一切都具象化了,似乎也能窥得当年中都之雄壮一角了。

明皇陵

最后就是葬了朱元璋父母及兄嫂的明皇陵了,这是大明最早的的一座皇陵。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也就是老朱还没登基称帝的时候,他就在家乡凤阳为父母/兄嫂修建陵墓了,最初叫仁祖陵。

我之前唠过,明朝16位皇帝中除了失踪的建文帝朱允炆外,只有朱元璋葬在南京,其余14位都葬在北京。

除了这些帝陵,还有一些生前没当过皇帝,死后被追尊,规制升级的陵墓,比如江苏盱眙的明祖陵,南京朱标太子的明东陵,湖北钟祥的明显陵以及这里的明皇陵。

盱眙明祖陵

钟祥明显陵

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明皇陵竣工,给老爸老妈修坟自然倾注了朱元璋全部心血,用13年时间硬是造了一套三重城垣的“豪华大大大大大house。”

里为皇城,中为砖城,最外围则是开了六个门的夯土城。

石刻置于皇城之前,陵墓在皇城之后,享殿居皇城之中,之后的永乐,正统,成化,嘉靖等几位皇帝都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修缮。

就这样200多年过去了,时间来到崇祯八年(1635年)正月。

张献忠趁着夜色攻占了明中都凤阳,第一件事就是来这儿刨了老朱家的祖坟,并将陵墓上数万棵松树以及享殿等所有建筑一把火点着,烧了个精光。

所以啊,现在咱们看到的地面建筑基本上都是后来重建的。

唯独那条253米的神道,32对石像生以及两块碑得以幸存了,如今这也是这里最大的看点了。

✅✅✅

最后再给大家推荐凤阳的两个自然景观,韭山洞和狼巷迷谷。

这俩地方挨的很近,时间要是宽裕可以一起去了,要是只去一个的话,我推荐狼巷迷谷。

韭山洞说白了就是一喀斯特溶洞,洞内十分阴凉,长的奇形怪状的岩石上水雾茫茫,加上打的五彩斑斓的灯光,全部走下来1.4公里多,比较适合夏天去乘凉。

至于为啥叫这名,是因为山上长了许多野韭菜,这个洞在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里头就出现过了。

唐代时就属于是网红景点了,有不少人入洞探险,据说元末明初老朱在这儿屯过兵,总之是也附会了不少历史故事。

前面是长野韭菜,那么狼巷迷谷就是有野狼出没了(据传以前有)。

网上说这里“集黄山之清秀,华山之险峻,张家界之神奇于一体”,说这句话的人估计的喝高了。

虽然没有说的那么好,但是总体感觉并不差,相当于是plus版的韭山洞,密林溪水,古寺溶洞以及沟壑纵深的迷谷,这“迷谷”也是最大的特色了。

0 阅读: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