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媒点评“老人没苦硬吃”因没安全感,专家说是病,却遭网友群嘲

渔夫姜太公 2024-11-07 09:28:39

亲爱的家人们,动动您发财的小手,阅读之前点一下关注吧。

近日,网上刷到一个高赞的帖子:为什么老一辈总要没苦硬吃。

的确,吃苦这种事,对于如今60岁以上的老年人来说,他们都很有发言权。

特别是那些经历了战乱、贫困、自然灾害的老年人,对于“饿肚子”的感受,那是相当的深。

奶奶过世前,每次提到现在的日子,总是说不出的满足。

在她看来,不但能吃饱饭,还能顿顿吃上鱼肉,放在她们小时候,那简直就是不可想象的事。

所以说,她们那代人,对于伟人的感情,是年轻人理解不了的。

上个月,老妈跟着姐姐去了北京,专程去参观了毛主席纪念堂。

由于姐姐没有预约到,老妈只能一个人进去,出来时分明能看到,老妈的眼眶都红了。

我想,对于她们来说,是特别能够理解好日子来之不易的分量,也就格外懂得去珍惜。

“节俭”似乎是刻在这些老人骨子里的一种习惯,让他们随时随地都可能做出让年轻人“看不惯”的事情来。

比如说,三餐的剩菜从来都舍不得扔,放到冰箱里,再拿出来一顿顿的热着吃。

买回家的水果,都是挑超市里处理的,然后永远都先从烂的开始吃。

明明家里装了空调却不舍得用,夏天非要再装吊扇,冬天宁可用电热毯,也不想开空调取暖。

担心水电费用的多,洗衣机放在那里不用,宁可买搓衣板手洗,还“嘴硬”的解释:洗的干净!

家里没用的塑料瓶、纸板从来不扔,甚至马路遛弯的时候也不忘了捡,堆到储藏室多了卖废品。

如果只是自己节俭还好说,很多老人还打着“历练”的旗号,要求孩子一起跟着吃苦。

有些老人心疼水费,家里洗菜、洗衣服、洗澡用过的水,都用盆啊桶啊的攒起来,留着冲厕所、涮拖把再用。

孩子们要是提意见,往往还会换来一句“不会过日子”的评价。

为此,也不是没有发生类似的婆媳矛盾。

有的婆婆总买烂水果,削一削就给孩子吃,而儿媳妇觉得这样不健康,万一吃出病来就更不划算。

婆婆觉得儿媳妇是无理取闹,自己儿子小时候就是这么养大的,也没见出啥问题。

儿媳妇则认为婆婆是不可理喻,固执的一点都讲不通。

确实,类似的场景,在很多家庭里无数次的上演过。

到底是老人说的对,还是年轻人有道理,这还真不好下定论。

心理专家认为,老人没苦硬吃是为了填补安全感,这种行为模式其实是种“时代病”。

过去生活的经历让他们把消费视为浪费,把“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当成了金科玉律。

时代对人观念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想要扭转并不容易。

就像人们说“世界上不存在真正的感同身受”一样,我们不理解老人们的节俭,老人同样看不惯我们的“浪费”。

评论区里网友们的观点也是五花八门,赞同老人吃苦论的有,反对盲目节俭的也很多。

有人说,节俭和没苦硬吃并不是一个概念。

就像有些家庭,分明生活条件很优越,老人还喜欢去外面收集废品,甚至有的还去扒垃圾桶,属实没有必要。

一来,这么做并不卫生,若是因此染上疾病也得不偿失。

二来,像这种没有技术含量的谋生手段,是不是留给那些真正需要的贫困家庭更合适。

有些老人捡废品是“兴趣”,

有些老人却真的需要靠捡废品来谋生。

怎样的节俭更合理,还是应该好好思考一下。

当然,反对老人盲目没苦硬吃不代表否认节俭的重要。

就像心理专家提到的那样,老人没苦硬吃是为了填补安全感,可为什么没有安全感?

如果说,老人们缺乏安全感是时代导致,那么年轻人更应该考虑的就是现实的残酷了。

想想看到医院缴费账单时的无奈,或许还要面对没钱交费被扫地出门的痛苦。

想想别人家的孩子每逢假期,父母都带着到各种景区甚至国外旅游见世面,自己却只能带孩子去市里免费的公园。

想想当家里急需用钱,你却拿不出来的尴尬,与再想想可能到处看人脸色求人借钱的心酸。

花钱消费当然需要,可是不必要的浪费也应当尽量避免。

老年人没苦硬吃当然不提倡,而年轻人没福硬享则更应该警惕。

有多少年轻人中了“提前消费”的毒鸡汤,钱没赚到多少,债却背了不少。

房贷、车贷一个都不缺。

花呗、借呗、白条、抖音月付一个都不少。

每个月可怜的那点收入,还不够还款的,再想想一家的生活费、孩子的教育支出、老人的医疗费用等等,是不是头大了好几圈。

对于专家的观点,很多网友并不认同。

有人嘲讽说:没有老一辈没苦硬吃,年轻人连买房首付都拿不出来。

确实,多少年轻人买房,都是掏空了父母省吃俭用的积蓄。

没有他们曾经吃的苦,年轻人连间挡风遮雨的屋子都住不进去,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去评价他们呢。

对此,大家怎么看?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