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敢族的历史

云飞四海 2024-08-24 14:54:50

缅甸40多个少数民族中,有一个被称为“果敢族”,这个民族,因几百年来聚居在缅北萨尔温江东岸的果敢而得名。如果追朔它的源头,曾与中国古代的一个皇帝结下不解之缘。即使在今天,许多果敢人俨然以皇裔后代而自称。这可能也是许多港台作家,为什么将云南作为反清复明历史题材小说背景而津津乐道的主要原因。这里,发生过许许多多真实而又难忘的故事,至今果敢人仍然如数家珍。

明代中期,国势强盛,周边各少数民族部落纷纷称臣纳贡,接受明王朝的统治。在当时的云南与现在缅甸北部的克钦邦、掸邦的一部分土地上,明代先后采取“以夷治夷”的方式对边境“蛮夷”的少数民族进行统治,设立了6个宣抚司、宣慰司,其中两个在目前缅甸版图上的孟养和木邦。当时,明朝的统治范围很广,萨尔温江的上游是中国的内河,伊洛瓦底江上游的一部分也是明王朝的国土。在伊洛瓦底江边的八莫,明朝曾设立“威远营”,并在此筑坛誓众,当时有这样的誓词:

六慰拓开三宣恢复诸夷格心求远贡献

洗甲金沙藏刀思窟不纵不擒南人自服

1593年,云南巡抚陈用宾再次打退缅人进攻,一度收复也蛮莫(八莫),为了加强边防,陈用宾在腾越州边界筑起了八关,关址距当时中缅边界数十里至数百里不等。它们是:

神护关(今云南腾冲县西北孟卡山)、万仞关(云南盈江县西北孟弄山)、巨石关(盈江县西北息马山)、铜壁关(盈江县西北布哈山)、铁壁关(云南陇川县西北)和虎距关、汉龙关、天马关(清末中英勘界时,三关划归缅甸)。

1602--1606年,缅人先后攻占八莫、孟养等地。

1658年,南明“小朝庭”桂王永历帝朱由榔,被“大西军”拥戴起兵反清,进入云南后,不敌清兵而放弃昆明,经保山、腾冲退入缅甸,一道与其入缅的有数千人之众。

永历帝进入缅甸后,被解除武装,在京城阿瓦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其部下三次入缅“迎驾”,永历帝均表示不从。

1661年,缅甸发生宫廷政变,国王平达力被杀。新王莽白设计邀南明官员同饮“誓水”,答应帮其反清复明。但此时缅甸新王心中已经做好了对永历帝命运的安排。莽白命人杀死了永历帝的随行人员数十人,同时将永历帝软禁。这就是所谓的“咒水之难”。

1662年,吴三桂率清兵十万之众抵达缅甸阿瓦城郊,莽白早有准备,即将永历帝及其母子妻妾送交清军。永历帝于1662年6月被绞死于云南昆明。

之后,朱由榔的数千随从,有的降清,有的逃往内地,但是,绝大部分官兵百姓留在了缅甸北部地区。

果敢地区的汉人,就是这些明末官兵的后裔。所以果敢土司和坤沙世袭的莱莫土司,均延续了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官僚体系。

另外一部分,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商贾马帮,他们中的许多人,因留恋缅北这块土地,长久留在了这里,其中以云南、贵州、四川人居多。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民党远征军被打散的老兵们,因衣食无着,大多在缅北流浪,有的辗转来到了果敢。因此,在缅北果敢一带,问起老人的籍贯,不仅有云贵高原的,还有湖南、湖北、浙江、江苏、江西等地的。

永历帝事件不久,清朝在今腊戍附近的登尼,设立“木邦宣慰司”一职,命其世守其地。但清王朝毕竟鞭长莫及,多是统而不治,实际上成为“化外之邦”。1897年,英人与清王朝谈判定界,果敢正式划入英属缅甸。这是满清封建政权令人痛心疾首而又不堪回首的一幕。

果敢与中国云南临沧地区的镇康、沧源、耿马县,保山地区的龙陵县接壤,有国境线250公里,面积约有5200平方公里,主要是由三个大“坝子”组成。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麻栗坝”。

果敢南部是闻名于世的莱莫山,虽然属于当阳,但与麻栗坝却有着极为密切的往来。莱莫土司、果敢(滚弄)土司均承袭了明清的祖制,所不同的是,莱莫山由于是缅甸掸人的聚居区,汉掸文化交融在了一起。而果敢一地,至今仍是较完整的华人传统,无论从文化底蕴,还是对于角色的认同上,这些地区的大多数百姓,几乎都以自己是华人而自豪。在地理区位上,即使在果敢生活,他们总感觉与在中国生活没有二异。因此,对于任何外部势力,这里有一种天然的抵制与排斥。这也是作为缅甸少数民族的果敢汉人,为什么一直与缅人不可能融合而又格格不入的原因所在。

1948年缅甸独立后,缅甸政府加强了对民族地区的统治力度,提出了收编民族武装和重新规划民族区域的要求,遭到了果敢等民族组织的反对。为实现民族自治,维护民族利益,果敢入民加入了缅甸共产党,在果敢地区建立并维系了近20多年的共产党政权。

1、土司统治的终结。

1947年2月12日,为争取掸邦各族支持国家独立,缅甸民族领袖昂山与果敢等掸邦33位土司签定了建立缅甸联邦的《彬龙协议》。其中,“各民族在独立10年后有权决定是否留在联邦内”的规定,为后来缅甸民族分裂埋下了祸根。1948年缅甸独立后,新政府决定废除土司制度,真正实现国家统一。1959年,缅甸政府以金钱补偿作为交换条件,要求掸邦33个土司交权给政府,同时政府军开始进驻果敢等地区。鉴此,果敢土司杨振材接受了政府要求,交出了政权,迁居腊戌,并由当地人民选举组建的“议事会”具体负责果敢政务。果敢自卫队也纷纷向政府投降。1965年3月29日,果敢土司杨振材之弟杨振声带领家眷随从600余人离开果敢南下泰国。至此,果敢土司统治宣告结束,缅甸政府指示由步兵第六营和第三十九营接管果敢。

2、缅共统治时期。

政府军接管果敢后,与当地民众矛盾重重。彭加声等原果敢自卫队成员为争取民族权力,纷纷率领旧部对抗缅甸政府。当时,缅甸共产党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势力范围已蔓延到缅甸大部分地区。彭加声领导的果敢武装在屡遭政府军及其它亲政府武装的打击后,转投了缅共队伍。1969年,在缅共支持下,彭加声率部解放了果敢,建立了缅共政权一果敢县,彭加声任县长,果敢进入了缅共统治时期,一直维系到1989年缅共解体。期间,不少来自缅甸国内外的知识分子,怀着理想和抱负纷纷赶赴解放区投身革命事业,使得果敢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包括华文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3、民族大迁移。缅共解放果敢时,果敢统治阶层一亲政府的罗星汉及土司后裔杨振业等不甘心将政权拱手送给缅共,强迫3千多户近2万名果敢民众随其转移,其中大部留居腊戌,形成了果敢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人口迁移,腊戌也成为了果敢华人最为集中的另一个地区。

(三)和平建设时期

1989年,果敢正式宣布脱离缅共,率先与缅甸政府签署和平协议,被政府划为缅甸掸邦第一特区,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和平建设时期。1、退出缅共。缅共初入果敢时,许多果敢干部是开路先锋,为缅共建立果敢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当革命形势处于大好时期,缅共高层的“大缅族主义”开始抬头,许多缅族干部和学生被委以重任,果敢等少数民族干部则被撤职削权,致使缅共内部缅族与其它民族之间的隔阂日趋严重。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巨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走入低谷,缅共在国际上失去了有力支持。内外交困使缅共生存面临严峻挑战。果敢干部认为缅共渐失人心,必定失败,遂暗中策划脱离缅共。1989年3月11日,以彭加声为首的果敢领导人正式宣布脱离缅共,成立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并率先与缅甸政府签署和平协议,接受中央政府领导。2、组建特区政府。缅甸政府与果敢同盟军签署和平协议后,将果敢同盟军辖区(果敢及萨尔温江西岸地区)划定为缅甸掸邦第一特别行政区,任命彭加声为特区主席。同时,将第一特区军政人员纳入缅甸内政部编制,按级授予专员、副专员、警察总监、副总监、警察上校、中校、少校等官衔,按月划拨1200人的补给。缅甸政府虽然对果敢特区政府的机构设置做了上述规定,但该规定至今在特区未被正式启用过。

3、平息内讧。1992年初,果敢内部发生分裂,以果敢同盟军副参谋长杨茂良为首的"杨派”和以同盟军司令彭加声为首的“彭派”发生内讧,并于11月爆发内战。“杨派"击败“彭派”后接替果敢政权。1995年11月,败退缅甸勐拉的“彭派”卷土重来,迅速控制了局势。“杨派”仓皇中向缅甸政府投降,政府军遂乘机进驻果敢,与“彭派”武装形成对峙局面。后经双方调解,缅甸政府恢复了以彭加声为首的第一特区政府和果敢同盟军,一直延续至今。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