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828年,周宣王(姬静)登基,开启了周朝的短暂复兴,史称“宣王中兴”。这一时期如同冬日的阳光,虽短暂却令人感受到一丝温暖。
在宣王登基之前,周厉王的残暴统治让百姓苦不堪言,最终被迫退位。年幼的宣王在大臣召穆公的保护下逃过一劫,真可谓“天无绝人之路”。
宣王初掌权时,因过于依赖王后姜氏,朝政一度被忽视。姜氏意识到自己的影响,主动辞去王后之位,坦言:“天子沉迷声色,责任在我。”这一举动促使宣王反思自己的行为,逐渐意识到身为天子的责任。
宣王开始重整朝政,广纳贤才,任用召穆公、尹吉甫等人,逐步扭转了周厉王时期的混乱局面。他放宽了对百姓言论的限制,取消了对采樵和渔猎的禁令,百姓的信任感逐渐恢复。
随后,宣王组建新军,派遣尹吉甫和召穆公征讨西夷与淮夷,捍卫了国土的安全。尹吉甫在与西夷的战斗中表现卓越,迫使敌军退却;而召穆公则在淮夷的战役中大获全胜,周朝的威名再度响亮。
然而,随着胜利的不断增加,宣王逐渐迷失于战功之中,决定亲自南征,结果接连遭遇失败,导致国力日渐衰弱。宣王不仅未能如愿,反而在战败中急于推出新政,百姓生活愈加困苦。
在南征过程中,宣王先后败于条戎和奔戎,最终在中条山兵败如山倒。经过几年的战斗,周朝的实力遭受重创,外敌的威胁愈发严重。
无奈之下,宣王决定废除籍田制,改为按人口征税,以弥补战争带来的损失。然而,这一新政遭到诸侯的强烈反对,大家担心会影响百姓生活。宣王却执意推行,置若罔闻。
随着时间的推移,宣王沉浸于过去的辉煌,因战败而心生挫败,变得多疑,失去了贵族的支持。诸侯们对他心生怨恨,暗中酝酿叛乱。
公元前817年,鲁国国君鲁武公携二子前来觐见,宣王对鲁武公的次子宠爱有加,竟要求鲁武公“废长立幼”。大臣仲山甫对此表示强烈反对,但宣王对此充耳不闻。鲁武公去世后,次子即位,却遭到鲁国人的非议,最终被长孙伯御杀害。
得知此事的宣王怒火中烧,派兵讨伐鲁国,杀死伯御,立鲁懿公的弟弟为鲁孝公。这一系列事件让诸侯和百姓对宣王的信任急剧下降,反抗之声此起彼伏。
宣王逐渐变得多疑,认为周围的人都在暗算自己,接连杀害大臣,贵族们对他的不满愈演愈烈,矛盾不断加深。最终,宣王亲手毁掉了自己所建立的中兴局面。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陷镐京,杀害周幽王,掠夺财宝而去。尽管宣王中兴曾为西周末年的辉煌时刻,但其晚年的种种失误,使这一切化为乌有,留下的只有悲叹与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