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智囊》第一篇,就看到了姜太公杀华士的故事。
姜太公这个人物,可能大家都了解一些。吕氏,姜姓,名尚,又名望。字子牙。有人说他是山东日照人,也有人说他是河南卫辉人。究竟是哪里人,咱也说不清,也可能是祖籍山东,后迁居河南;或者是祖籍河南,后迁居山东。
姜太公是商朝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思想家,是西周政权的开国元勋。
周朝政权稳定之后,姜子牙被被分封到齐国做国君。齐国的地盘主要是山东大部和河北的南部。这个地方当时并不是很发达。但是地理位置很好,靠近大海,自然条件不错。
作为齐国这个诸侯国的开国国君,姜子牙当然是想干一番事业,想把这个诸侯国好好治理治理,让这里的老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尽管这个时候,姜太公已经年龄不小了,但他还是雄心勃勃,想发挥余热,再展雄风。
治理国家,当然是需要人才的。他通过了解,得知当地有一个叫华士的隐士,很有学问,很有才能,就想请华士出山,进入齐国的政权高层,帮助他治理齐国。
这个华士,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历史书中没有详细记载,只有《韩非子》中,提到华士兄弟二人,都是西周的贤人。也就是德行很好、有学问、有品德、有名气的体制外人士。如果类比一下,很可能就是相当于三国时期,隐居南阳的诸葛孔明,隐居颍川的司马德操。
姜子牙觉得这样的人,名气大,社会影响力也大,如果将其吸纳到自己政权之中,对整个社会的号召力就能够加强。同时,这人的名气大,能力强,对于发展齐国经济,壮大齐国实力,改善人民生活,应该大有好处。
按照一般人的想法,有才之人,就像锥处囊中,总想找到脱颖而出的机会,以便能够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能。毕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嘛!可是,这华士先生,可能属于消极避世之人吧,偏偏就不想当官。宣称一不想当周天子的臣民,二不想和诸侯有所交往。我估计这人很可能就是商朝的遗民,思想比较怀恋那被推翻的先朝吧。
姜太公多次派人去请他出山,都被他拒绝了。原文是“太公使人召之三,不至”。这“三”可能是确数,也可能是表示多的意思。反正就是三番五次地去请他出山,这个华士就是坚持不出山,不想当官,或者说不想和姜太公的政权合作。
这就显得有点倨傲了。用现在人的话说,就是“给脸不要脸”了。姜太公是齐国的国君啊,还是周天子的“尚父”啊!具有生杀予夺的权力啊!你这样不配合,不合作,要你何用?于是就派人把他杀掉了。
姜太公的这个举动,在齐国可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甚至在诸侯国之间都引起了关注,于是消息就传到了辅佐武王治理天下的周公旦那里。可能是西周天子朝见各国诸侯的时候,周公旦和姜太公见面了,周公旦就问姜太公:“那个华士是齐国名气很大一名贤士,你为什么要把他杀掉?”言外之意,说是这样的人,你完全可以重用,让他为国出力呀!
姜子牙就说:“这个人的架子太大了。他连周天子都不愿朝拜称臣,也不愿和任何诸侯交往,我难道能够期望他俯首称臣,和我结为朋友,共同治理国家?这样的人,不管他名气再大,学问再高,也是没有用处的人。我多次派人召请他,都请不动他,这就是背叛国家的人。对于这样不愿意为国效命出力的人,我还的捧着他,敬着他,我在提倡什么?鼓励什么?全国那些有才能的人,都效法他,像他一样傲气,谁还会积极参与政治,为我所用,为国家服务,为百姓造福呢?”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周公没有再说什么,估计周公也是认同姜太公观点的。
冯梦龙把这个故事,作为《智囊》这本书的第一个故事,其一可能是因为故事发生的时代比较靠前,其二,恐怕就是作者要表明,作为一个“贤者”,就是有德有才名气很大的人,应该怎样选择自己人生的问题。
在我看来,冯梦龙对这个华士的恃才傲物,持否定态度的。
一个人,即使你满腹才华,文韬武略,若不能为世所用,你的才华,你的智慧,又有什么用?对社会,对百姓,有什么好处?
想当年姜子牙就是满腹经纶,文韬武略,苦于找不到施展才能的机会。他就借着在渭水河边钓鱼,寻求机会,希望能够见到周文王,以便得以重用,一展才华。据说,他钓鱼用的是直钩,所以有“姜子牙钓鱼,愿者上钩”的传说。
后来真的引起了周文王注意,于是就邀他回去畅谈。发现姜子牙果然是经天纬地之才,于是,就聘请他做了自己的军师。后来,姜子牙就帮文王打败了商纣王,建立了西周政权。
西周政权稳定之后,姜子牙又被分封到齐地营丘建立齐国。此时他虽然已经到了人生的暮年,但仍然雄心勃勃,想把齐国治理成一个富庶强盛的国家。
当时,封国之内,也是民生凋敝,贫穷落后,老百姓生活非常艰难。姜太公选贤任能,网络人才,尊贤尚功,开拓进取,针对地薄人少的落后局面,发展黍、稻生产,多打粮食。同时,利用当地矿产资源,发展渔业、盐业、冶炼业、纺织业等,围绕国计民生,大力发展经济。同时,和其它诸侯国开展贸易经济,农、工、商三宝并举。很快,齐国生产的衣服、帽子、鞋子、带子等畅销各个诸侯国;鱼类产品,食盐产品,都流通天下。原来偏僻荒凉的穷困小国,很快发展为雄踞一方的东方大国。姜太公将自己这样的“仁义”,称之为“大仁大义”。
姜太公诛杀华士的故事,历来评价不一。有人认为,华士不想做官,为何不能尊重他的个人选择,与他和平相处,让他隐居民间呢?
对这个问题我也思考了两天。最后得出结论是:这个华士撞到枪口上了。
如果,在姜子牙的齐国政权建立并且稳固以后,齐国的经济发展起来以后,才出现这一个名气很大的华士,无所谓,姜子牙不会将他处死。因为他出任官职不出任官职,合作与不合作,对社会没有什么影响。
但是,在姜子牙刚刚建立政权之初,国家百业待兴,亟需一个强大的政权来号召社会,管理国家,发展经济,造福人民。一上来就遇到了一个如此恃才傲物的人。姜子牙将其定性为“弃民、逆民”。弃民,对国家无用;逆民,影响政权的稳定,抵消政权的号召力。无用可以原谅,影响政权的稳定和治理国家的能力,那是不能容忍的。因此必须杀掉。
当一个政权刚刚建立的时候,任何人和这个政权对着干,只能被这个政权严厉打击。因为你的桀骜不驯,不是个性的问题,而是影响到国家政权的权威性,影响到这个政权的号召力,凝聚力的问题,影响国家的发展和建设的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