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图书馆有着悠久的历史变迁。
清宣统元年,即1909年9月9日,应军机大臣张之洞奏请,学部划拨图书,任命四品翰林院编修缪荃孙为监督,设馆舍于北京什刹海后海北岸的广化寺,成立了京师图书馆,这便是“国图”的肇始。“京师图书馆”的建立得益于两个人物的大力推动:一是两江总督端方,他于1906年8月历访多国后,对欧美各国的公共图书馆印象深刻,在关于各国“导民善法四端”的上奏中,把建图书馆列在首位,并早于京师图书馆之前着手建立了江南图书馆;二是张之洞,他深感“经籍散佚,征取良艰,部款支绌,搜求不易”,如任其流失不加搜罗保存,数年后将“求一刊本经史子集而不可得”,于是在1907年以体仁阁大学士兼掌学部,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并搜访私家藏书,促使献书。而缪荃孙本人是一位藏书家和版本目录学家,曾为张之洞捉刀著述《书目答问》等,其艺风堂藏书在1900年已达十万余卷,故而他被任命为京师图书馆正监督。
1911年辛亥革命后,“京师图书馆”由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教育部接管,并更名为“国立京师图书馆”。1912年8月27日对外开馆接待读者。1913年10月29日部令停止在什刹海广化寺办馆,“听候改组”。闭馆三年后,于1917年1月26日在北京安定门内方家胡同国子监南学重新开馆。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下设大学院接管后,将其更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
1931年,国立北平图书馆新馆在北海公园西侧落成。此后,馆藏善本精品曾南迁宁沪等多地,其中的2720种于1941年运抵美国,并于1965年运往台北。
1930年“国立北平图书馆”与“北海图书馆”合并,庆霄楼为分馆。1949年“松坡图书馆”也合并到国立北平图书馆。这样,梁启超任馆长的松坡图书馆、北海图书馆和国立北平图书馆都并入北京图书馆,成为国家图书馆的前身。
1947年图书馆本部迁往昆明,1949年迁回北京,并于1951年更名为“国立北京图书馆”。
1987年,图书馆迁馆于白石桥路。
1998年12月12日,最终更名为中国国家图书馆。如今,中国国家图书馆是国家总书库,馆藏丰富,品类齐全,涵盖古今中外各类文献资料,是保存和传承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也是开展学术研究、文化交流和社会教育的重要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