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江油市马角坝探寻新时代美丽乡村的蝶变密码

心灵港湾的故事 2024-09-27 11:32:47
——2024年成理大学生暑期区域地质调查野外构造填图实习之旅感悟

在今年夏天一个阳光炽烈而又温柔的午后,我与系内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三年级的同学,在院里老教授和青年讲师的引领下,乘上川B的大巴,一路向诗仙李白的故里——江油市进发,开启了为期35天的区域地质调查野外构造填图实习之旅。

当大巴车穿过“花重锦官城”的繁华画卷,夕照的余晖如同金色的轻纱,轻柔地洒落在大地上。依山傍水的江油市马角坝,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长卷,逐渐展现在我们眼前。那一刻,我的心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轻轻触动,一种难以言喻的期待和兴奋在心底悄然蔓延。

踏上这片土地,扑面而来的是清新的空气,夹杂着泥土的芬芳和草木的清香。举目四望,青山环绕,绿水潺潺,仿佛大自然在这里施展了最神奇的魔法,将一切都雕琢得如此和谐、如此美丽。山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似在低声诉说着江油市马角坝美丽乡村的精彩故事。

开放前沿 拓宽“蜀道不难”新局面

走进马角,仿佛踏入了时光的隧道。这里,霞友云朋,山栖谷饮,让人沉醉。那独具苏式风格的住宅区隐匿在老街之中,斑驳婆娑的光影洒落在暗红纹样的窗棂上,黛青色的瓦片和灰白的外墙,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墙上那极富时代特色的标语,虽已锈迹斑斑,漆面反复喷绘,却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砥砺奋进 开拓创新 优质高效 永争一流”,每一个字都饱含着激情与力量。

“苏式楼”见证了新中国百业待兴的岁月,也见证了宝成铁路的变迁。从蒸汽、内燃机车的浓烟烈焰,到株洲电力机车的电气化改造,它宛如一位历史的老人,默默讲述着过去的辉煌。悬挂晾晒的衣物、缠绕在不锈钢管上的丝瓜,还有持着电动小风扇遛弯的大爷,充满市井气息的画面,让人不禁穿越历史,想象着上个世纪这座小城的繁华。

正当思绪纷飞时,“嘟”的一声长鸣,一辆印有“中国铁路”字样的重载荷铁皮火车钻出隧道,疾驰而来。车轮与轨道碰撞的哐当声,越来越近,仿佛是时代的脉搏在跳动。老乡的话语在耳边回响:“从这儿到广元百多公里,那些工人哦,调配、检修、牵引、驾驶,上了坎坎,出气都难,做一天活路下来,身上巴的全是煤灰灰跟油珠珠儿......”

“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交通是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是中外互利合作的重要纽带。大山中的磷矿、砂石等,通过马角坝站源源不断运往全国各地,服务着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现代交通网络的南来北往、四通八达,推动着经济融通、人文交流,使世界成为了紧密相连的“地球村”。在“一带一路”的春风吹拂下,马角坝站又迎来了新的使命。中欧班列的汽笛声,打破了这里的宁静,满载着“四川造”的货物,驶向遥远的欧洲。这一列列钢铁巨龙,穿越山川,跨越国界,传递的不仅是货物,更是友谊与合作的讯息,是世界命运共同体一脉相连、共同发展的梦想。

站在这片土地上,紧握着比例尺为 1:1 万的“成都理工大学实习用地形图”,心中涌起无限的感慨。眼前的地物地貌,大小疏密,皆清晰地呈现在眼前。那一条条铁路,像是大地的脉络,沿着壮美的山川蜿蜒伸展,将希望与活力输送到每一个角落。一座座桥梁,横跨在大江大河之上,似璀璨的星辰点缀其中,让天堑变通途。一个个堤坝,依傍谷岸拔地而起,守护着这方土地的安宁与祥和。

这一切,无一不让这片土地的发展骨架更坚实、血脉更通畅、动力更强劲。这是奋斗者们的杰作,是他们用智慧和汗水铸就的辉煌。正如茅以升先生所说:“人生征途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曰:奋斗!”中国的建设者们,以奋斗为桥,跨越艰难险阻,让马角坝这样的地方,焕发出勃勃生机。

博雅共成 厚植“家国情怀”大理想

在马角,山水相依,情谊深厚,处处洋溢着书生意气。这里,是梦想扎根的地方,是家国情怀绽放的摇篮。

走进基地的教室,水泥糊制的墙壁虽略显粗糙,嗡嗡作响的吊扇和蒙尘损坏的座椅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然而那细致清晰的幻灯片,却展现着导师团队未雨绸缪的智慧和全面周到的准备。在这个特别的教师节,站在写有周恩来“有理想,有胆力,方能成功”的壁牌下,心中涌起无限的感慨。

马角的七月,遭受了今年最强降雨,防汛的压力如巨石压在心头。但当地党委、政府主动担当,党员干部冲锋在前,他们闻“汛”而动、向“险”而行,用坚实的臂膀守护着全镇 1.4 万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那高扬的党旗,筑牢了坚不可摧的“红色堡垒”,年轻党员们齐心协力,让希望在风雨中绽放。

放眼这片广阔的天地,青春的身影处处闪耀。北方联合电力锡林郭勒盟风电基地建设项目组的 16个年轻人,以2年的风餐露宿,在火山岩地质路段铸就了28公里的“生命线”;“老中青”搭档的师资队伍,身背“地质三大件”,在近40℃的高温下,翻山越岭,用汗水和坚持书写着地质人的执着。

我们团队深入马角的田间地头和村屯农家,在服务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探索前行。每一天,观察着日期天气,记录着点位点号和点性岩性,编撰线路小结,绘制地质素描和信手剖面图。那一本本厚厚的野外记录簿,折了又折的地形图,是我们与这片土地深刻联系的见证。

“身入”基层、“心至”基层、“情到”基层,这不仅仅是 12 个字,更是我们日夜坚守的信念。我们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沉到一线,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心灵感受民生。在刺林包、马阁寺、龙宫泉、梓潼江等地,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我们自主勘察10余条野外地质构造实习路线,确定150余个地层分界线点或构造观察点,拍摄环境和资料照片300余张,手写研究区考察调研报告200余页.....

犹记得“行万里路”可能只是一个邮差,想踏实搞好大比例尺图幅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还需要“读万卷书”。在这片美丽乡村中,每一寸土地都仿佛是一本厚重的书籍,等待着我们去翻阅。我们需要用知识的钥匙,打开这片土地的奥秘,读懂它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日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访贫农”。当我回想起《红星照耀中国》中共产党领袖的清贫节俭、艰苦奋斗,那些“红米饭、南瓜汤”“天当被、地当床”“吃树皮、嚼草根”“一把炒面、一把雪”的岁月,心中涌起无限的感慨。如今,我们头顶大草帽,脚着军旅鞋,在这乡村的土地上谈天说地,日行三万步,虽苦犹乐。因为我们知道,每一步都在书写着新的历史,每一滴汗水都在浇灌着希望的种子。

“第一是眼睛向下,不要只是昂首望天。没有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是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懂得中国的事情的”。读着《〈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我仿佛看到了杰出的科学家们为祖国寻找丰富矿藏的坚定身影,他们那“为人民造福”的朴素思想,如同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而当我们反思当下,相比于他们的学识和努力,我们还有太多的不足,还有太多需要精进的地方。

以史为鉴,我在这片美丽乡村中明确了两点认识。一是要充分理解但勇于突破传统认识,脚踏实地深入研究,力求将理论认识转化为可操作的方法和实践,让实践促进理论的提升。二是立志高远固然必要,但在拼尽全力的同时,也要学会欣赏沿途的风景。因为在这美丽乡村的建设道路上,每一处风景都蕴含着生活的真谛,每一次挫折都是成长的磨砺,每一份坚持都是梦想的靠近。

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我愿做一颗小小的种子,扎根于泥土,汲取着知识与力量的养分,期待着有一天能长成参天大树,为这片美丽乡村遮风挡雨,为美丽乡村的全面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青春力量。

铁肩妙手 赋能“水清木华”高标准

在马角这片神奇的土地上,青山绿水如诗如画,物华天宝令人称羡,人杰地灵传颂佳话。这里,是人们继业宜居的人间乐土,是心灵得以栖息的宁静港湾。

走进山野,便能看到一群群勤劳的农民,头裹汗巾,背兜箩筐,手提锄头,在田间谷地上辛勤劳作。他们承星履草,用汗水浇灌着希望的种子,用粗糙的双手描绘着生活的美好。

“过去,我们这里缺水;现在,武引西梓干渠水源不断,水质也好些了。”一位质朴的农民这样说道。话语中,满是对如今水利改善的欣喜。绵阳梓潼通过水务平台和一体化供水实现在线实时监测系统,“智慧水利”走进了千家万户,为这片土地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作为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子,我深知庞大的地球河流系统和复杂的全球水循环网络,如同生命的脉搏,维系着地球的生态平衡与健康。而马角坝地区的水利工作者们,如同守护生命的卫士,努力构建着中国江河的数字模型,为预防和应对灾情筑起坚实的防线。

然而,在走访调查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隐忧。自来水厂的水管多年未换,也疏于清洗,杂质堆积,细菌滋生。村里、镇上的老旧房屋中,金属管道致使生锈颗粒混入水流。水源中的重金属离子污染物本就难以彻底去除,自来水厂出来的水,水质也有待提高。

但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互联网为水污染治理行业注入了强大的能量。智能化废水质量检测系统的集成,让水量、水体污染物情况得以实时监测,模拟仿真废水处理效果、智能化分析决策、动态调整产品参数等全流程自动化智能化的操作,正为水污染治理赋能。

现代科技的光辉,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着江河百川。可随着经济发展的浪潮滚滚向前,农村水质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也接踵而至。华夏大地上,大自然和人类共同造就的水系网络——国家水网,纵横交错,相互联通,相互补给。而如何让这张庞大的水网永远生机盎然,永远为美丽乡村提供滋养,是我们这一代人需要深思和解答的命题。高校青年当以铁肩担道义,强化自身本领,用知识和技能守护这一方水土;更应以妙手著文章,牢固思政教育,将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和责任融入灵魂。

“乡村振兴你我他,保护环境靠大家。前几天我们签了字,倡议书上说要做好垃圾分类......”马角镇的村民们振振有词的模样,这是他们对美好未来的坚定向往。

行走在这片土地上,感受着时代的脉搏。丰富多元的媒介平台,让世界变得触手可及。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交织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示着乡村的蜕变与坚守。

我们新时代的水利青年,怀揣着梦想与使命。手中的“妙笔”,化作传播的力量,或是科普防灾的新闻报道,或是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科研论文。我们努力成为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记录时代风云的变化,推动社会的进步,守望公平正义的光芒。我们渴望让更多的人投身环保事业,共同守护这片绿水青山。

回首历史的长河,水旱天灾曾给我们带来无尽的苦难创伤。然而,正是在与困境的抗争中,我们创造出了“水清木华”的文明。古老的山河文明,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而在现代社会的浪潮中,如何让新潮的文化与古老的文明携手共进,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在这漫长的 25 个小时里,我伏案于“四川省江油市马角坝地区飞仙关一段实测地层综合成果图”前,未曾停歇。每一条线条,每一个标记,都承载着对这片土地的深情。我的心,随着笔下的线条而跳动,仿佛能听到大地的呼吸,感受到山水的低语。

马角镇的风,轻柔地吹过田野,带来了稻穗的清香。那一片片金黄的稻田,是农民辛勤劳作的结晶,也是大自然的慷慨馈赠。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像是大地的脊梁,坚定地守护着这片家园。河流潺潺流淌,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嬉戏,水草在水底摇曳。这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让人心生眷恋。

这里的人们,用勤劳的双手编织着梦想。他们不仅追求物质的富足,更注重精神的滋养。乡村的文化活动日益丰富,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融。孩子们在田野里奔跑欢笑,老人们在树荫下讲述着过去的故事。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和睦相处,让温暖在每个人的心中流淌。

江油市马角镇,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也是我们对美丽乡村的深情期许。让我们携手共进,用智慧和汗水,让这片土地更加富饶、更加美丽。让古老的文明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让我们的家园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向往。​

(作者:成都理工大学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2022级学生 赵奕翾)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