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不断提升水治理体系和水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兴产富民有了可靠“治水经”

中国城市报 2025-01-17 21:50:38

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黄河乾坤湾壮美风光。

王长军摄

陕西引汉济渭工程景观。

王 伟摄

陕西省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区,生态功能突出。

近年来,陕西省重点实施好农村供水兜底、灾害防御安澜、粮食安全灌溉、循环畅通织网、河湖复苏生态、“四水四定”夯基(“四水四定”即“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六大工程”,不断提升水治理体系和水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省水利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治水护绿江河安澜

陕西省地处黄河“几字弯”腹地,承担着推进水土流失及荒漠化综合治理,加强流域生态保护修复,打赢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重要战略任务。

位于黄河一级支流无定河左岸的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辛店沟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以下简称辛店沟),沟壑纵横、梁峁起伏、坡陡沟深,曾经水土流失非常严重。

“加强黄河保护治理,关键是调节水沙关系,重点是减少入河泥沙。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至关重要。”黄河水土保持绥德治理监督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拦住泥沙,辛店沟探索出梁峁修田建园、沟坡植树种草、沟底打坝淤地的“三道防线”综合治理模式。经过几十年努力,昔日山光水浊的辛店沟,如今实现土不下山、泥不出沟、清水长流,满目绿色盛景。

近年来,陕西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全面启动荒漠化综合防治和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持续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扎实推进小流域、坡耕地综合治理和淤地坝、拦沙坝等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智慧水保建设,提升水土保持功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十四五”以来,陕西省实施建设拦沙工程1209座、淤地坝177座、小流域综合治理及淤地坝除险加固项目1414个。

同时,陕西省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深入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加强生态保护修复、补齐污染防治短板、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天上银河、地上汉水。”安康市瀛湖位于长江流域的汉江干流,是陕西最大的库区型湖泊,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地。网箱养殖曾是影响瀛湖水质的一大难题,大量饲料在湖底沉积、发酵,造成局部水域水体富营养化。

全面取缔瀛湖库区深水吸砂及各类水上作业平台23家,取缔库区养殖户468户、拆解网箱31533口,实现库区污染物零排放目标……近年来,安康市建立库区漂浮物“水岸一体”长效治理机制,并建设了一批基础设施、旅游服务、污染防治项目。现在的瀛湖,常年保持国家Ⅱ类水质标准,水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瀛湖已成为游客休闲度假的热门目的地。曾经的渔民也纷纷告别“水上漂”的生活,回到岸上投身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

多年来,陕西省把保护汉江水质安全摆在重要位置,全力打好碧水保卫战。落实最严格生态保护和库岸管控措施,坚决守护生态安全底线;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强化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编制国控断面达标方案,严格管控移动污染源,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争取中央资金部署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治理,突出尾矿库综合治理,完成秦岭区域小水电站整治任务……在各项措施推动下,汉江、丹江干流出境断面水质10年来稳定保持Ⅱ类及以上,流域内7个国控断面水质达到Ⅰ类。

管理调配畅通水网

相关数据显示,陕西缺水,全省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且71%的水资源分布在陕南地区。

立足南北水资源分布不均、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等基本省情水情,秉持“南调汉水、东西引黄、纵横成网”思路,近年来陕西省加速构建“两域贯通、三区互联、多库连调、五纵十横”的水网格局。

引汉济渭工程,是陕西破解水资源瓶颈、实现水资源配置空间均衡的重大水利基础建设项目。引汉济渭工程从长江最大支流汉江引来的江水,穿过近百公里的秦岭隧道后,补给黄河最大支流渭河,从而实现长江和黄河在关中大地“牵手”。引汉济渭工程一期全面通水,已累计向陕西省西安市供水超1亿立方米;二期工程正在加快建设,预计2026年建成通水。

近年来,陕西省持续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夯实水资源管理基础,加强地下水治理和保护,突出重点河湖生态流量监管,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灌区是粮食稳产保供的基础。位于关中东部渭北塬区的东雷抽黄工程是陕西省扬程最高、流量最大的电力提灌工程,有4个塬上灌溉系统,累计扬程311米。近年来,东雷抽黄灌区不断强化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实时监测旱情、墒情,实现自动量测、自动传输,不断提高测量精度和输配水效率,为精准调度、供水计划动态调整提供决策支持,助力节约用水、高效用水。

工业是经济“压舱石”,也是节水“排头兵”。近年来,陕西省严格用水定额执行,从严核定规划和建设项目取水用水规模,严控高耗水项目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园区开展水资源循环化改造,推动再生水利用;着力推动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推进企业和园区用水系统集成优化,提升陕西工业废水循环利用水平……

以水润城兴业惠民

南泥湾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因一首脍炙人口的民歌而家喻户晓,被称为“陕北的好江南”。但实际上,这个陕北的“米粮川”,曾因缺水少绿一度风光不再。

近年来,南泥湾通过水系联通综合治理,逐步恢复了河道天然景观,湿地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明显改善。目前,南泥湾区域内主体水质保持在Ⅲ类以上,森林覆盖率达87%;有脊椎动物232种,其中鸟类132种,白鹭、苍鹭等水鸟数量显著增加。同时,南泥湾良好的水环境也不断催生出生态旅游等新业态,年接待游客突破100万人次。

水环境的改善也为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的特色产业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近期是柿饼热销的时节,合作社订单爆满,我们正忙着打包发货。”富平县山臻柿子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乔彬彬说。

近年来,富平县将治水与产业发展结合,开展“山水林田塬城村”一体化建设,采取坡改梯、建设小型水保工程和保土耕作等措施拦截雨水、涵养土地,对53条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大力培育柿子、花椒等特色种植产业。2024年,富平鲜柿产量达5亿公斤,加工柿饼1.2亿公斤,柿子全产业链带动3万户农户增收,覆盖13万人。

水兴惠民的成效,不仅体现在岸上、田间,还体现在群众身边。西安市渭河滩区的西安湖10多年前曾是一片杂草丛生的废弃砂石坑草滩,“草滩有‘三宝’,蚊子、苍蝇、草”是当时的写照。

近年来,随着渭河综合治理工程的全面启动,当地利用原有地形,聚沙成岛、聚水成湖,形成了西安最大的再生水湖泊,不仅解决了废弃沙坑的问题,还创造性地进行了再生水的循环利用,实现了节水利用和生态效益提升的双赢。现在的西安湖改善了渭河城市段滩区的生态环境,与渭河城市运动公园、芦苇湿地融为一体,构成生态、休闲、观水、看绿的整体功能,被誉为“化污水为清流,注湖泊而生美景”的水生态修复典范工程。

以水兴业、以水润城、以水惠民,全力做好治水兴水大文章,陕西省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治水愿景正逐步变为现实。

■中国城市报记者 张永超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