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奠基者司马懿,后世人对其褒贬不一,但毫无疑问大家都经常将其和诸葛亮放在一起比较。毕竟司马懿用坚守不出的办法耗死了诸葛亮,因而有人认为他的军事才能和诸葛亮不分伯仲。实际上司马懿独立领军作战的事例不多,对阵诸葛亮也是胜少败多,难成论据。真正可以证明司马懿军事能力的,是后来的辽东之战。
魏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司马懿领军讨伐占据辽东地区,不服中央约束的公孙渊。当时公孙渊自立为王,是为燕国,对曹魏边境持续袭扰。魏明帝便派时任太尉的司马懿讨伐公孙渊,双方在襄平展开激战,八月城破,公孙渊被俘。自此辽东地区直接归于魏国统治。此战中司马懿用兵灵活,弛缓有度,堪称经典案例,被后世兵法引用。然而战争虽然是胜利了,司马懿却留给后来的隋唐王朝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高句丽。
高句丽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在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民族政权, 与百济新罗合称朝鲜三国时代。三国鼎立之时,高句丽的势力并没有后世这般强悍,那时候他们还需要跟曹魏结盟,寻求大国的庇护。毕竟此前东汉之时,“高句丽”作为一个公元前113年的地理名词就出现在《汉书》中。据《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的记载:这个国家是因扶余王子朱蒙因与其他王子不和,逃离扶余国到卒本扶余才建立起来的。
正是因为这层关系,高句丽立国之初没少受到中原王朝的打击。毕竟扶余国和中原王朝关系密切,为了扼制处于成长期而十分具有侵略性的高句丽政权,中原与扶余在军事上常常协同打击高句丽,相关记录在《三国志》、《汉书》中时有出现。
可到了三国鼎立之时,辽东逐渐脱离中央管束,由公孙家族独霸。在几代领导人向曹魏低头的情况下,公孙氏得到了长久在辽东发展的机会。对于高句丽来说,公孙氏始终是他们面前的劲敌。因此司马懿讨伐公孙渊之时,高句丽从微弱的军力中挤出来数千人马支援曹魏,顺便还表示友好。
公孙渊既灭,司马懿也班师回朝,给高句丽的发展机会不就到来了吗?中原混战之际,高句丽于“秋八月袭取辽东西安平”,截断了朝鲜半岛通往辽东的水陆通道,然后于313年“冬十月侵乐浪郡,虏获男女二千余口”,又于314年“秋九月南侵带方郡”,取得了对朝鲜半岛北方的统治。 到了高句丽第十九代王广开土王谈德(公元392至412年在位)执政之时,向外扩张的势头越来越猛,除了南征百济、北讨契丹、夫馀外,约在广开土王十三年(公元404年)全部占领了玄菟、乐浪,使辽水以东的大片土地纳入高句丽的版图,高句丽国的领域得到了空前扩大。
隋唐两朝时,中原王朝终于统一,可高句丽已然今非昔比。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结果高句丽还在,隋朝却大乱灭亡。若说杨广穷兵黩武的话,李世民又如何呢?同样是三征高句丽,虽说打赢了许多战役,但高句丽依旧没能够在李世民的手下灭亡。直到唐高宗李治时期,高句丽才在唐军的攻势下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