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协主席孙晓云说的捻管是不是一种笔法?怎么看待捻管?

江水清黄山明 2024-09-07 01:28:12

大家好这里是头条号我在黄山啊。

学习书法的人或许会听说过捻管一说,那么,比如孙晓云主席的一本书《书法有法》就说过捻管的事,那么捻管是不是一种笔法呢?如何看待捻管呢?怎么使用捻管呢?

今天咱们就探讨一下。

先说结果,捻管是一种笔法。它在书写过程中有一些作用。但是不能滥用。

我们以前说过,毛笔字有个普遍规律。这里简单回顾一下。

比如上图,如果一个字笔画都是从外向里辐射,并且起笔处都是宽笔画。那么宽笔画怎么来的?

比如上图,他有个宽的起笔处。尖入笔还好,如果宽的怎么办?

上图钟繇的顿字。红色标记都是宽的起笔。那么这种宽的起笔有两种方法:

1.露锋切笔。

露锋切笔当代人研究个切顶翻,咱们一起探讨探讨过,切顶翻出效果,但是从实际操作来说,动作繁琐,不是合理的动作。

上图就是切顶翻的结果。这个顿起笔有这么个效果,但是有个大疙瘩,下图王羲之原帖顿字,大家一眼可以看出来,不是上图这么玩的,区别很明显。

要么就侧锋切笔,带有弧度,行笔过程中侧锋自动转中锋。

上图是王羲之丧乱帖里的顿字,这个左侧红色标记处有个上挑弧度,侧锋转中锋过程。这样他的切笔很干净。

那么如果侧锋扫的笔画太薄,怎么办?那就需要配合一下捻管。比如上图顿,你侧锋弧形扫的同时,逆时针捻管一点,给一个绷着的劲儿(绷着),捻管多少?一点点,绷着劲儿就行了。如果用角度来说,大概三五度足够了。那么从起笔开始这个笔画虽然是侧锋,但是它墨色浓厚,看起来会饱满些。这个大家可以拿纸笔实验一下,一步到位。

当然如果毛笔墨水多,不捻管也没事,墨色重不会显得太单薄。

2.藏锋起笔。

看过我文章的都知道,藏锋起笔相当于一个地方笔锋过了两次。有种复笔的感觉,在藏锋逆入时笔锋打开,铺毫,所以起笔处宽。

上图颜真卿藏锋处理的。篆籀气。笔画线条像钢筋拧出来的一样。

什么时候开始捻管呢?

1.起笔处。

起笔配合侧锋扫。二王一路一拓直下笔法。起笔开始露锋起笔多,这个时候需要增加厚度,避免侧锋带来的单薄感觉,配合一点捻管有些作用。比如上面咱们说的那个顿的锋利切笔。

比如魏碑楷书起笔处,如果配合一点捻管,那方笔就太轻松了。

2.一个字结束,写下一个字时候。

一般一个字结束了,需要接着写下一个字了,会在空中捻管一点,一般是为了调锋。你写完上一个字笔锋会有一个偏斜。这时候把宽面转过来,写写一个字起笔时候给一个侧锋宽面,方便侧锋切笔。本质上还是一个笔画起笔处。捻管多少?这时候一般捻管90度。

比如上图,红色是上一个字结束时候毛笔偏斜方向,捻管一下,让它处于绿色标记位置。这样,笔锋就像刀一样,呈现一个宽面。切笔写黄色的横画。

上面动图就是孙晓云主席写完一个字结束手提起瞬间捻管一下动作。

当然她这个不全是切笔,有的是让笔尖回正。也是一种调锋。保证连续书写过程中笔头处于一个适合的姿态。

上面动图是崔寒柏临摹黄州寒食帖,他也是在写下一个字时候空中捻管一下。这种用法是对的。

什么情况下是过度使用捻管呢?

过度使用就是处处捻管,每写一个笔画就捻管。这是一种坏习惯。处处捻管你想一下,写一篇长文章手指都转麻了……道法自然,什么是自然?自然就是一种舒服的姿态。比如葛优躺舒服,它就是一种自然放松状态。正襟危坐,那就是一种不自然的坐。当然了,这个说法仅限于人的生理结构舒适度来说。

用什么坐法,还是要分场合的,小青年第一次见丈母娘一会儿翘个二郎腿一会儿来个葛优躺那就没礼貌了……

上图这样,一路捻管,这就太累了。当然也有人说我大拇指食指肌肉发达,捻管不累,那么,请随意……可能您就是为捻管而生的。

不捻管可以不可以?

完全可以。比如抖音上我看有人没有双手,嘴巴咬着笔杆书写。他依然写的不错。毕竟咬住毛笔笔杆已经不容易,更别说捻管了。

不捻管的怎么实现切笔干净?人家脖子可以给一个“绷着的劲儿啊”。就起笔那一下,脖子可以转动。如果一直捻管那不是害人吗?拧麻花去了……脖子受不了啊。

还有一种方法不捻管。那就是颜真卿的篆籀书写体系了。藏锋。给一个反方向的力。这样即使用嘴巴写也没问题。

总结:二王一路一拓直下笔法,适当捻管可以很好调锋。颜真卿篆籀用笔一路也可以顺利调锋。也没有什么优劣之分,看个人习惯罢了。

好了,就到这里吧,祝大家日日精进!

(完)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