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瞎混,死后封神

二楼象女士 2024-12-17 08:38:29

当下,流传着一张“谁言天公不好客,漫天风雪送一人”的明朝古装图片。

有人说,这幅图的背景是明朝万历初年的寒冬腊月,故宫城内飘着大雪,万历皇帝体恤百官,择期朝会。张居正从外地回来,不知朝会推迟的消息,仍然冒着风雪坚持上朝,一段明君贤臣的感人故事。

我查了明史资料,没有找到史实依据,但也不能否定真实性。

我倒是有另一种理解,大家做个参考。

因为图片的创作灵感来自万历十五年,是公历的1587年,张居正去世时间是万历十年(公历1582年)。张居正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那图中的主角是谁呢?

申时行,是也。

万历十年,张居正病故,首辅位置由张四维接替。

万里十二年,张四维的父亲去世,回家丁忧。万里十三年十月,丁忧期满在即,张四维患病卧床不起,病殁于家。

张四维一死,万历首辅的位置由张四维最不喜欢的申时行接替。

申时行,作为万历朝第三代首辅,是一个经常被忽视的明朝历史人物。虽然申时行没有第一代首辅张居正的名气大,但申时行的能力并不比张居正弱。

申时行与张居正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和历史评价。

张居正属于“狮子型”的首辅,有太后的支持,独断乾纲、说一不二,大刀阔斧推动改革。脾气很大,火气也很大,属于能干事,但也容易“欺负”小皇帝类型的权臣。

申时行更像是“绵羊型”的首辅,擅长搞人际关系,平衡大局是他的优点。

张居正雷厉风行,申时行是因循守旧、如履薄冰。张居正是进取派,申时行是守旧派。

改革一定是好的,守旧一定是坏的吗?

不一定。

在张居正和申时行之间,我更感觉,申时行把明朝社会的种种问题看的更加透彻,同时也更懂如何在诡异的明朝官场保护自己。

<申时行是一个富有现实感的人,他懂得为臣之道。如果皇帝说他的问题在脚痒,首席大学士就一定要相信这问题在脚痒,更应该欣幸的是皇帝陛下竟用了这么多的语句细诉她的困难,这就不失为可喜的现象。>

这是黄仁宇对申时行的评价,这段评价透露出两条重要的信息。

第一,申时行是“顺臣”。申时行绝对不会跟皇帝对着干,皇帝说什么就是什么。皇帝说申时行是不是脚痒,申时行一定会自我洗脑,“坚信”皇帝说的十分正确,自己确实患有脚痒的毛病。

第二,申时行是“说臣”。什么意思呢?申时行能够拉住皇帝唠家常,皇帝也喜欢听他细言碎语地讲个不停。然后,在与皇帝唠家常时,把自己的观点输出给皇帝。这一点,明朝首辅中能够做到的,屈指可数。

以上两点,实际上是互为因果关系。

站在申时行的角度,大臣只有先顺着皇帝,跟皇帝留下“顺臣”的印象,才会获得皇帝的信任、倚重。皇帝才会喜欢你,才会坐下来听你输出自己的观点。用自己的低姿态,拉近和皇帝的距离,于无形之中用一种温柔的方式,潜移默化影响皇帝。

这是不是有点“阿Q”的味道?

也不全是。

申时行比张居正对大明王朝的生态看得更透彻。

第一,他看透了皇帝和满朝文武联合起来“倒张”的意图。

第二,他也看透了大明王朝的根本问题所在,以及那些根本问题在短时间内无药可救的现状。文管集团和阉党已经彻底掌控了帝国的细枝末叶,无法撼动。

果不其然,万历十二年,帝国对张居正进行了全盘否定和清算,“柱国”头衔被废了,“文忠”谥号被夺了,家族财产被抄了。

这一切,申时行看得非常透彻。申时行非常清楚张居正到底有没有如此大的过错,该不该承受死后被清算的惩罚。

以万历为首的“倒张派”,看似满口仁义道德,口若悬河地批判张居正的种种罪恶,实际上都是为了自己的算盘。只不过是皇帝想发泄不满、树立权威,文官想借助“倒张”的机会,给自己搏一个进身之阶。

申时行目睹万历朝的种种乱象。申时行不再敢奢求权力和财富,能够平安着落,避免重蹈张居正的后辙,保全一家老小,已经是平生最大的追求。

这就是为什么申时行小心谨慎,不参与任何派系斗争,在皇帝、宦官、文官之间充当一个小卡拉米。

只等年龄一到,混到退休,火速离开这片是非之地。

张居正是刚性的政治家,申时行是柔性的政治家。

张居正为了达到目的,一定会不惜一切代价。申时行一味附和万历,不找事,不办事,整天和稀泥,底下大臣辱骂他,他不在乎,也不报复。

五十七岁那年。对一个首辅来说,应该正直“青春年少”,申时行毅然决然连续上书十几封奏折,请求万历放自己辞官还乡。万历皇帝批准后,申时行如释重负回到苏州,一直生活二十三年。

万历四十二年七月十九日,万历皇帝问候的诏书刚到苏州,这位一辈子在装傻充愣的“白纸宰相”咽了气,走完自己战战兢兢的一生。

在明朝历代首辅中,申时行是一股“清流”。他的一生找不到可圈可点的“战绩”,犹如一张白纸,对明朝没有贡献,对天下也没有过错。

他不是没办事,而是知难而退,明哲保身。

杨士奇、张居正、商辂、李东阳、‌严嵩、‌徐阶、高拱……形形色色的高手,各式各样的手段都用上了,都没有彻底扭转大明王朝的根本问题。

明知明朝是无药可救的、无法可解的情况下,申时行的“审时度势而行”,何尝不是一种明哲保身的为官之道。

0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