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海战斗舰的武器模块化思维,是如何坑惨最终用户的?

流年似水情难留 2024-11-30 18:37:48

冷战结束,曾经在环球大洋上存在的强大竞争对手,也就是苏联红海军彻底自废武功之后,美国海军立即提出了一种叫做:由海向陆的新战略。总的涵义就是今后50年,甚至上百年,都不会在环球大洋上重新遇到一个基本势均力敌的对手。因此今后的海军主要任务,就是前出到各大洋的边缘海,压制多个地区性质的、与美西方长期不对付的地区性中等强国。而此前适合深海大洋决战的高达15个大型航母战斗群,在新的作战环境下,不但显得庞大笨重,而且船大掉头慢,吃水也深,特别容易在全球的沿岸浅海地区搁浅触礁,还容易被浅海黄水区密集存在的柴电动力潜艇轻易偷袭成功。于是就产生了研发一种全新水面高速舰艇的想法,根据其主要的任务,于是就被命名为濒海战斗舰!

这种舰艇必须全任务期间全程高速航行,平均航速必须在38节以上,持续战斗航速高于40节,最好到45节。舰身轻盈,采取浅吃水模式。这样就完全不怕在沿岸黄水区域被对手的常规潜艇锁定并偷袭。毕竟40节以上的持续高航速,普通电动鱼雷都追不上。即使短时间内可以追上,那么极浅吃水的舰体也可以通过持续S形的水面机动轻易躲开。对濒海战斗舰的另外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在外形上高度隐身化,不容易被沿岸的警戒雷达轻盈的锁定,掌握其准确航行轨迹。即使偶然性的被对方的海上值班舰艇目视发现,而对手的所有常规水面舰艇的最高航速都不会超过35节,对濒海战斗舰是完全不可能围堵成功的。总之这个新舰型,凭借其轻盈的舰身、极高的航速、高度的隐身性能,能在全球的,

所有沿海区域进出自由,既可深入探测情报,又能执行突然性的对地近距离攻击任务;成为全面执行由海向陆大战略的第一急先锋。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为了实现高速兼隐身的要求,只能采取全铝合金的舰体构造,并且采用喷水泵推加隐身设计,基本实现了前面的3大设计要求。唯一一个明显缺陷。就是舰载武器过于薄弱,只有前部的一门经过隐身化修型的57毫米快炮。既没有普通舰艇上垂发布置的防空导弹,也没有箱式布置的反舰导弹。更没有在神盾舰艇上早就标配的、大体积的舰载战斧式攻陆巡航导弹。不装备这些导弹,首先还是确保外形高度隐身,减轻整体重量,时刻保持高航速。但问题是一旦遭遇对手水面舰艇的围攻怎么办?又如何指望仅仅靠一门57毫米快炮实现对陆地持续轰击。

而作为规划设计方的大聪明,早就想到了这一点,那就是全新的武器模块化思维。也就是一旦需要防空反舰,或者对沿海的陆地纵深进行攻击,需要执行什么任务,就临时在濒海战斗舰上组装什么模块。这些模块都提前设计成大大小小的集装箱。需要哪个就临时往甲板上吊装哪个。2型濒海战斗舰都有很大的直升机起降甲板,其位置正好可以布局这些临时上舰的集装箱。想法是超前的,一些简单测试也证明这种方式可行。但是在实战中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因为大型海战是防空反导反舰反潜攻陆一体的复杂作业。如果把所有这些类别的集装箱模块都一次性吊装到执行任务的濒海战斗舰上,就算是实用面积很大的直升机起降平台,都要一次性彻底堆满。这样会导致原本是优势的直升机反潜任务,

都无法正常执行。而且海上风急浪高,这些大大小小的集装箱如何安全吊装,如何固定,如何连接各种控制电源与网线,都是一团乱麻!单纯测试1种集装箱弹药尚可,一起上舰绝对是一场灾难。更何况一旦大规模的打起来,上哪里去找绝对安全的武器弹药补给港口与随时海上机动性伴随的武器供应平台。一大堆乱糟糟的武器集装箱堆满甲板,连原本引以为傲的隐身性能也立即没有了。原本思维超前的武器模块化,最终把用户彻底坑死!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