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4月的一天,主持中央军委工作的彭老总专门把时任总参作战部部长的张震叫到了办公室,传达中央指示。
张震心里有一个大概的估计,中央应该是已经决定,派他入朝参战,就是不知道是派到哪一个部队。
从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开始,张震就很希望入朝参战,不仅仅是因为那颗强烈的爱国之心,更为关键的是,作为一名军人,在过去战争年代,他与日军交过手,与全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交过手,从心底里就很渴望与美军这样一支现代化军队“较量”。
按张震的话来说就是:
“不到朝鲜战场实地考察一次,对现代化战争就没发言权。”
一尽管张震也有过在前线率军打仗的经历,但纵观张震将军军事生涯,不难看出,他干参谋长的次数是非常多的。
张震辅助过的知名的将军也很多,比如彭雪枫、粟裕等等。
一般来讲,部队的参谋本身是需要有一定的军事素养的,甚至有时要求必须是科班军事院校毕业,可张震是穷苦人出身,一开始就没接受过系统的军事培训。可张震干参谋工作,却干的有声有色。
与左权将军一样,张震其实是能文能武的,既能做得了参谋,也能指挥打得了仗。
1945年11月10日,华中野战军成立,粟裕任司令员,下辖六、七、八、九四个纵队(后来八纵、六纵改成1师、6师,并另外组建了第十纵队),张震任九纵司令员兼政委,下辖四个团以及一个七兵团。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九纵与后来华东野战军九纵不一样。1947年1月华中野战军与山东野战军合并以后,原属于华中野战军的九纵就与山东野战军韦国清的二纵合并了,张震改任二纵副司令员,而许世友的华东野战军九纵其前身是来自于胶东军区,二者不是一回事儿。
也是在短短13个月中,张震充分显露了他在军事指挥上的天赋。
1946年7月,九纵配合山野发起了朝阳集战役时,国民党军桂系第七军趁我军,称我军后方兵力空虚,侵占灵璧、泗县、五河等县。
当时,进攻淮北的国民党军兵分三路进犯,其中左路与中路均是小心谨慎,依托于曹八集、双沟集固守,只有右路的桂系第七军没有把我军放在眼里,继续情敌冒进,时任新四军军长的陈毅考虑到策应晋冀鲁豫野战军向豫东地区出击,放弃了原来针对敌左路军整编28师以及预三旅的作战计划,而是改打右路兵力较为分散且态势突出的桂系第七军,然后乘胜进击津浦路。
为了打好这一战,陈毅抽调了山野最精锐的第八师(素来有陈军长袖子里的小老虎的说法)以及九纵张震部,进攻泗县的第七军172师。
应该说从当时的战场情况而言,这是一个比较恰当的选择。
张震一开始接到命令以后,立即率领九纵赶赴作战地点。
可实际上到了真实环境就不是那么回事儿。
泗县战斗发起时,正赶上梅雨季,大军进击泗县的途中,雨下个不停,不仅是道路泥泞难行,而是平地一片汪洋,水深齐腰,不仅部队行军困难(4个小时才走了七公里),就连许多重火力武器也都难以运抵泗县,九纵距离泗县还比较近,相比而言,从鲁南地区急匆匆赶过来的8师距离更远。
如果一直下雨的话,部队是无法按照预定时间赶到作战地点的。
张震反复思考后,发电与时任山野参谋长的宋时轮商量:
“部队虽已开进,但此战是否暂时不打。”
可宋时轮态度坚决,坚持要打这一仗:
“如果拖下去,后面的敌人上来了,就更不好打了。”
张震放下电话后,仍然在不断思考,他认为敌人在泗县是以逸待劳,而我军一路上拖泥带水,实际上此战已经失了先机,如果坚持要打的话,必然吃亏。张震考虑再三,还是给山野发去了电报,申明推迟泗县战斗,可直至九纵抵达作战地点后,尚不见任何回应。
8月6日,张震未接到回复,便按照预定方案下达了攻击命令。
可这一战开打以后,果然如张震事先所预料的那样,敌人以逸待劳,等我军攻城,而因为连日来的大雨,我军武器装备绝大部分哑火,这场攻坚战,九纵打的很吃力,虽然歼灭了桂系172师3000余人,但自身伤亡也达到了2000余人,也未达到战前所预估的目的。
也因为泗县战斗失利,事实上山东野战军在后来整体作战中几乎完全处于不利地位。
泗县战斗,是九纵成立的13个月中,唯一的一次作战失利,而且也是张震在战前反对最激烈的一次,从中也不难看出他的远见卓识。
二尽管张震也长于军事指挥,但他在参谋方面杰出的能力,掩盖了他身上其他的一些特点。
1952年3月,张震调任解放军总参谋部作战部部长。
当时,抗美援朝战争正在进行,张震主持作战部,负责研判朝鲜战争发展局势,并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策略,以供中央军委参考。
1952年11月,上甘岭战役期间,艾森豪威尔当选美国总统,他在竞选时曾豪言要在当选后“亲自赴朝,结束战争”,张震、王尚荣对此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制定了相应的方案上报。
方案报上去以后,志司也同时召开了作战会议,张震认为,自己有必要出席这次会议,因此向中央提出了请求。
聂荣臻、彭老总表示同意。
当然,此行张震还肩负着一个任务,就是与志司一起研究组织国内军事机关、干部分批到朝鲜参战事宜。
这也关系到张震能否到朝鲜参战。
张震这一次入朝,尽管不担负作战任务,但在会议后,还是抽空走访了前线的部队,特别是上甘岭战役中的15军,军长秦基伟还热情的介绍了部队以及战役情况。
张震听得很仔细,还把15军在前线总结的一些经验报到了志司。
离开15军以后,张震又到24军走了一趟。
当时,24军已经接替了15军在上甘岭地区防守,军长皮定均热情的接待了张震,两人一起踏上了位于德山岘附近的537.7高地和平康东南的五圣山主峰。
尽管大规模的作战已经结束,可小规模的战斗仍然在继续,双方主阵地最近处距离只有30米,咳嗽一声都能听得见,可见敌我对峙已经成了胶着状态。
为了对付美军,24军总结了不少经验,当时美军依仗火力,在距离我军阵地不远处故意走来走去跳舞挑衅,后来24军实施了“冷枪冷炮”的战术,打的对面阵地上美军也不敢露头。
这一切都给张震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张震在朝鲜考察期间,总参已经把组织部队机关干部到朝鲜进行实战锻炼的问题写成报告,递交给了中央,毛主席看了报告后,特地批示了“同意”。
张震回来后,把志司的意见反映给了中央,同时也得知了这一情况,心里也觉得,这是自己入朝参战的最好时机。
1953年4月14日,张震到黄克诚处,研究部队轮换问题,就在谈话间隙,张震特意提出了入朝参战的请求:
“我不当顾问,不搞参观演习,而是直接指挥部队打一仗,哪怕就当个师长呢!”
那时,军中有此要求的干部不仅仅是张震一个,黄克诚了解后,也觉得合理,答应替他们向中央反映。
让张震没想到的是,第二天他就被彭老总叫到了办公室。
彭老总直截了当的告诉他:
“张震,你的要求我们都知道了,谁备让你到24军代理军长。”
1953年5月5日,中央正式下达命令,张震任24军代军长,原军长兼政委的皮定均调福建军区任副司令员。
三尽管张震已经出任了24军代军长,但按照规定,皮定均还要在待一个月,协助张震熟悉朝鲜战场的情况。
张震后来曾请求志司派一位政委过来,但志司明确指示,由他兼任政委一职,张震也无奈,只好全都兼起来。
应该说张震入朝恰是机会。
早在4月20日,志司就下达了夏季作战的命令,5月5日又下达了补充指示:
“消灭敌入,锻炼部队,吸取经验,以配合谈判。同时,适时地改善我现有阵地。”
此前24军就针对性的开展“冷枪冷炮”的战术,并取得了突出成效。
为了响应志司指示,张震召集军部开会,商讨夺取敌人前沿阵地一部分主要目标。
在研究具体部署时,张震通过摸排发现,24军在此前作战中,就采取过小规模的作战,尽管取得了不少胜果,可是小股部队出动,与敌人交手,伤亡同样也不小。
张震召集各师参谋长研究后才发现,原来是我军作战的一些规律,被敌人察觉,敌人也采取了针对性的战术,考虑到要加强部队的隐蔽性与突然性,张震总结出了“四要一不要”的战术:
“组织小部队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有充分的准备,要有专门的训练,要是成建制的部队,不要让敌人摸到我们的活动规律。”
考虑到现代化战争环境下,炮兵是头等重要的条件,张震特意叫来24军炮兵主任万海峰,详细的询问了部队火力配备的情况,要求万海峰一定要组织好“步炮协同”。
张震后来在军作战会议上,系统的总结了一套战术,要求各部队稳扎狠打,为此还比了一个例子:
“就像是“打台球”、“吃烧饼”一样,狠狠捅它一把、咬它一口,把敌人挤走。”
万海峰后来琢磨出了一套叫“游击炮群”的战术,利用突然、近迫、猛烈的急袭,打击敌炮兵,收取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效果。弥补了我军装备不足的弱点。
之后一个月的时间里,张震马不停蹄的在前线各部队,推动各部战术改进。
1953年6月,为了推动“以打促谈”,志司下令全军展开反击,6月10日,志司批准了24军的作战方案。
当晚,24军74师221团向美3师15团驻守的381东北无名高地发起猛攻,70师以209团部分兵力攻击塔洞北山的无名高地、399.8高地南山1至4号高地和275高地,72师以2 14、216团向597.9东南小高地、537.7北山、4号高地和其他4个无名小高地发起了攻击。
连续五个昼夜作战,美第三师伤亡2000多人,因伤亡太大,后来被美2师接替,南朝鲜军伤亡3200多人,我军巩固了前沿五个阵地,并向南推进了3平方公里。
志愿军整个夏季反击作战,张震指挥24军参与大小战斗40多次,歼敌1.3万,自身伤亡4883人,24军整体的战斗风格,给张震留下了很深刻的影响,而他也凭借此战,积累了丰富的现代化战争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