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毛主席郑重委托邱会作:转告彭雪枫,叫他不要排斥张爱萍!

历史详说员 2025-01-13 19:20:48

1940年初,中央组织了一个几百人的财经工作团,由邱会作担任团长,前往山东支援山东分局的财经、税收工作。

临行前,毛主席把邱会作叫去谈话,说:“具体的工作就不谈了,你到了洛阳,少奇同志跟你谈。”接着,毛主席对邱说:

“你见到彭雪枫同志后,替我转告他两个问题:

一是他不愿意深入到津浦路以东去,是不能求得发展的,只能成为日本人和蒋介石的哨兵,向西是为日本人放哨,向东是为蒋介石放哨,这样是不能建立巩固的根据地的;

二是要多团结多联合人,不要排斥张爱萍,要多听取他的意见。我说的这些话,你要原本带给彭雪枫,希望他在实际斗争中改正自己的错误。”

毛主席为什么会对彭雪枫说这些严肃的话?事情要从当时彭雪枫和张爱萍的那场争论说起。

1938年2月,彭雪枫被任命为河南省委军事部部长,前往河南确山竹沟镇组建革命武装和革命根据地。彭雪枫来到竹沟镇后,深感身边没有得力的同事,在得知老战友张爱萍也在确山拉队伍后,就向上级打了报告,把张爱萍调到了自己身边。

彭雪枫和张爱萍算得上是生死之交了,当年中央苏区的时候,彭雪枫是江西军区政委,张爱萍是少共中央局秘书长。长征开始的时候,彭雪枫是红三军团5师师长,张爱萍是4师政治部主任。遵义会议后,师一级的番号取消,彭雪枫是红13团团长,张爱萍是红11团政委,过了大渡河后,张爱萍就被调到了红13团担任政委,和彭雪枫搭档,两人一起翻雪山、过草地,度过了一生最艰难的岁月,

来到陕北后,两人都进入红军大学学习,但彭雪枫入学才一个月就神秘“失踪”了,后来才知道他是被秘密派到太原和阎锡山搞统战工作去了。这个任务结束后,彭雪枫调任河南省委军事部部长,负责在中原地区开疆拓土。

而张爱萍呢?从红大毕业后,正赶上全面抗战爆发,他被任命为江浙省委军委书记,负责到沪宁杭地区组织抗日游击战争。张爱萍到上海后不久,淞沪会战就爆发了,上海失守后,张爱萍正打算在敌后施展拳脚,扩充游击队,这时候他却接到了命令要他撤出上海。理由大概是当时的某些同志认为,我们的任务是帮助国民党进行抗战,至于国民党军队败退后是否我们要不要留在敌后组织群众坚持游击战,他们认为为了维护抗战团结,还是不要的好。

张爱萍于是被调到了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在周总理和叶帅的手下干统战工作。习惯了战场生活的张爱萍并不喜欢这种和人迎来送往的工作,不久后,他听说河南一带有不少流散的武装,如果有人去领导,随便就能拉起几千人的队伍,于是张爱萍主动请缨去了河南,不久后,他就被彭雪枫叫去了,两位战友于是在豫东再次携手。

1938年9月到11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中央批判了把抗战胜利的希望寄托到国民党身上的错误倾向,明确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在这样的背景下,围绕队伍应该如何发展,彭雪枫和张爱萍之间出现了不同的意见:彭雪枫认为,部队应该向西发展,深入河南腹地,进而控制中原;张爱萍认为,眼下的形势进入中原条件不成熟,应该向东发展,进入皖东北、苏北地区,进而配合兄弟部队夺取华中。

两种意见争得不可开交,彭雪枫认为,向西可以了解晋冀鲁豫根据地和鄂豫皖根据地,形成控制中原的大好局面;张爱萍则认为,向西就进入了国统区,面朝国民党的第一、五战区,政治上被动,军事上不利,背后还有虎视眈眈的日军,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地。相比之下,华中虽然是沦陷区,但日军力量有限,大部分处于无政府状态,应该趁着国民党势力尚未恢复,抢先占领。

彭雪枫认为,日寇在夺取武汉后,势必要打通平汉线(北平到武汉),控制以河南为中心的广大中原地区,然后依次为依托,沿着粤汉线(武汉到广州)向南推进,夺取华中,将蒋介石压制在大西南,自己控制大半个中国。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军应该向中原地区渗透,形成一个完整的中原敌后游击区,在后方发展力量,牵制日寇南下,打破其野心。这个构想气魄雄伟,足以令所有热血男儿心潮澎湃。

张爱萍则认为,中原地区眼下形势焦灼,国军和日军激烈对峙,我们向西发展,就会加夹在他们中间,难有发展的机会。彭雪枫的构想,依赖日本人的进攻,如果日军无意进攻平汉线以西,河南就不会变成敌后,我们反而白白等待。与其如此,不如另图发展。

双方争执无果,彭雪枫的意见占据了上风,但张爱萍坚持自己的看法,他决定和大部队分道扬镳,单枪匹马到津浦路东去闯一闯。

后来的事实证明,张爱萍的判断是更准确一点的。1938年10月25日,武汉会战结束,日军在此战中伤亡人数超过10万,力量受到了很大的削弱,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无力继续发起大规模的战略进攻。而日军虽然占领了华北和华中,但他们毕竟人数有限,能有效控制的地区还不足10%,更别谈挥师西进了。也就是说,在平汉路以东的敌后地区开展工作更为有效,向西,只会把自己摆到面朝日本人,背朝国民党的位置上。向西就是国民党的第一战区,势必要发生摩擦。

1939年12月,中原局书记刘少奇经过慎重考虑,提出了“向东发展,以苏北为重点”的建议,中央书记处批准了这一建议,决定整个江北的新四军应该“广泛猛烈地向东发展,一直发展到海边上去”,“巩固华北,发展华中”。这个决定算是为彭雪枫和张爱萍的争论做了定论,但具体执行起来却不是那么顺利。

彭雪枫起草电报,坚持他过去的看法,认为从反摩擦的角度出发,向东确实更为有利,但从于敌伪顽长期斗争的长期角度看,向西更为有利。皖东北地区狭小,不如向西发展……

后来,张爱萍来到皖东北仅3个月,就拉起了一支强劲的队伍,建立了5县16区的皖东北根据地,很快又打通了苏北。而在(津浦)路西活动的彭雪枫,在皖南事变后遭到国军的大规模袭击,最后选择退到张爱萍的皖东北地区。

当时给彭雪枫担任参谋长的张震上将后来回忆:

“由于我们对皖东北的情况不了解,以及对开展这一地区工作认识不足,没有派部队随爱萍去,失去了一段有利时机。”

1944年,垂死挣扎的日军发起豫湘桂战役,攻陷郑州、洛阳、许昌、郾城等38座城池,彭雪枫当年苦等在中原发展敌后游击区的想法终于有机会实践了。然而,在奉命打回路西路上,彭雪枫却在进攻八里庄李光明部时身中流弹,当场牺牲,时年仅37岁。

张爱萍后来回忆起彭雪枫的牺牲,总是无限感慨,他说:

“彭雪枫就是这样的人,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我们分手的时候他说,路西根据地,失之我手,还要复之我手。他真厉害……”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1 阅读:20